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七):特質與對錯
2008/11/18 18:41:47瀏覽1834|回應0|推薦7

2012.9.11大紀元時報轉載

我當作文老師經常面臨一個矛盾: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色,確實很難也不該用優缺點去劃分,因為一劃分之後,便把大人的價值觀加諸在小孩身上,美其名是「社會化」,實者卻是「一致化」。我從小叛逆,便是反對一致化制度的叛骨。

又,難道學生得獎就是證明教育成功嗎?還是只是這個學生的表現符合大人的期待?所以,我一直到研究所畢業,從來沒有拿過一張學業優良獎狀,倒是服務優良獎拿過很多次(我從小就喜歡幫助別人)

但,凡事果真沒有優缺點或對錯嗎?比如,愛講話到影響老師、同學上課不是缺點嗎?喜歡交朋友不分好壞人不是缺點嗎?

所以,我想,「開放教育」並非完全順著孩子的意思去做,不加輔導,不明是非,譬如學生扎破了老師的輪胎,我們還說,好棒好棒。
而是使用「啟發」非「填鴨」的方式讓學生體悟做人處事的道理,譬如我們不該直接訴諸記過、處罰來告訴孩子扎別人輪胎是不對的(這樣讓學生又產生「恨」);但我們可能模擬現況讓他知道,如果你心愛的東西被會毀損了,會是什麼心情?(失去「愛」,你是什麼感受?)前者是以恨與報復為出發點,後者是以愛與保護為出發點。

所以,我經常在課堂上跟學生演練「正反合」的思辨,譬如「快與慢」,「快」有什麼優點、缺點?「慢」有什麼優點、缺點?別人會有什麼感受?我們會有什麼感受?透過不斷正反合的思辨,與對感受的體悟,我們才會慢慢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而這就是相對的「對」與「錯」。

只是,家長好似不太注重這個,他們期待馬上製作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233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