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難民與人球的大悲無鳴~深秋的黎明
2018/04/05 00:20:31瀏覽683|回應0|推薦5

2015年9月,一位五歲的敘利亞小童因難民船翻覆而伏屍海岸的照片曝光,引發全球震驚,並開始對如何接納、安置難民有更多關注和討論。2017年多倫多國際影展(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特別放映單元(註一)的法國片《深秋的黎明》(A Season in France)則更進一步呈現另一個問題: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悲歌。


《深秋的黎明》不是一部講究情節與感官刺激的電影,席間不斷有人離開戲院,或許他們誤以為這是一部浪漫愛情片吧(片名不管英文或中譯,真的都滿夢幻的)。要看本片,需先做點功課,因為劇情直接進入主題,片前並沒有任何說明。
黑人男主角阿巴斯(Abbas)和兩個孩子(一男一女)來自中非共和國(République centrafricaine),該國長期陷入基督徒與穆斯林的族群衝突,全國約有四分之一人口已經流離失所,阿巴斯的妻子被民兵殺害,所以他帶著兩個孩子從原本居住的首都班基(Bangui)逃到法國尋求庇護。法國雖然是以「自由、平等、博愛」為立國精神,但在面臨難民超載的情況,也只得拒絕更多庇護申請,阿巴斯全家因而必須在三十天內離開法國,不然將被拘捕送回中非。


片中描述的即是阿巴斯一家人此間的艱苦遭遇與內心的絕望、折磨,但,也洋溢著愛的溫馨,雖然很是苦澀。阿巴斯在法國的白人新女友卡蘿(Kahlo)現於市場打工,雖然介意阿巴斯仍心繫妻子(她經常成為阿巴斯的幻聽與幻覺,而讓阿巴斯悲傷不已),最後還是收容躲避的阿巴斯全家。阿巴斯的弟弟艾提恩(Etienne),住處被排外激進人士燒毀,他先前因壓力過大而性無能,最終自焚,暫時埋葬於難民公墓,但期限後如果沒有另葬他處,屍骨將被挖掘出來放在甕中,但這並不符合中非的習俗。艾提恩也有一位白人女友,她深愛艾提恩,但因為艾提恩的沮喪與性無能導致她認為艾提恩並不愛她,在艾提恩的簡單喪禮中,她身著紅衣短暫現身後即哀痛的快步離去,象徵她對這段戀情的心死與心碎。片中,黑膚色且流亡的兩兄弟都交往到相愛的白人女友,說明愛情並不分顏色,但結果卻往往是黑黯的,同時也透過愛情說明,種族的隔閡是絕對可以打破的— — 我們需要的只是愛。


故事結局是,警察找到卡蘿的住處探詢阿巴斯的下落,並告知她收容非法人士可判五年刑期,阿巴斯不願拖累卡蘿,於是留信帶著孩子離開。卡蘿開車到法國最大難民營「叢林」(註二)尋找他們,但叢林已在兩周前遭法國政府拆除並痍為平地,鏡頭在卡蘿四處張望尋覓中突然劇終,象徵他們一家人已經茫然不知去向。但是根據阿巴斯在和艾提恩爭執時表示「不要留下來成為難民,我們需要尊嚴」,以及他和孩子討論接下來要到哪一個國家尋找新希望,或許可以推測他們已經離開巴黎難民圈到天涯海角去尋找新明天了。(但又有什麼地方會收容他們呢?)


就拍攝手法而言,本片顯然不是大眾片的敘事方式,演繹沉悶(經常連背景音樂也沒有)、直述單調、缺乏衝突、事先沒有說明劇情背景、事後結局嘎然而止,對於許多看慣劇情片的觀眾而言, 這顯然是不討喜的,而這也確實可以從上演的戲院數與天數看出端倪。但是,這樣平淡低調的表現方式卻可以說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對於劇烈的傷痛與控訴,不以澎湃激昂或煽情灑狗血的方式來呈現,反而留下許多空白(留白),讓受眾用自己觀後的情緒和情感來填滿,這是屬於內蘊的藝術表現形式,大悲無鳴, 不用導演或演員大聲疾呼, 但望者卻我心愴然,從感官刺激轉為感情與思想的釀醞與啟發,是較現代主義的表現形式。


本片故事描述阿巴斯一家人到達法國後,被法國政府拒絕庇護因而到處漂流最後不知所終,所以一些人認為,法國政府無情的拒絕與驅逐是造成他們流離失所的原因,但這個說法有待商榷,因為在這之前動亂國家的內戰、歐美國家支持並挑撥這些國家引發內戰才是主因(見《血鑽石》(Blood Diamond)) ,現今歐洲國家限制難民進入人數只是問題的表象,收容更多難民,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抵制野心分子,同時也反省我們是否成為製造難民潮的幫兇(如支持帝國資本主義、購買剝削戰亂國人民血汗的商品),才是從同情化為救贖的行動。

註一:多倫多國際影展共分為三個單元:全景展映(入圍影片中備受關注的電影)、特別放映、午夜瘋狂(非競賽片)。


註二:2013年以降,來自敘利亞、阿富汗以及非洲國家想要湧入歐洲的難民,在法國西北濱海小城加萊(Calais)聚集,因為帳棚、貨櫃屋林立,被法國媒體稱為難民「叢林」, 後因治安問題愈趨嚴重,2016年10月24日開始拆除,六千至八千難民被移往各地收容所,有的則流落各處。片中阿巴斯全家是以政治庇護申請移民的難民,而非逃難的難民。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14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