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期徒刑之後:刺激1995
2020/06/23 14:15:34瀏覽493|回應0|推薦5

台灣近年為了是否廢除死刑改判無期徒刑或不得假釋的無期徒刑而爭論不休,本文沒有引戰之意,本片(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也並非廢死的電影,但其中有很大部分卻探討了無期徒刑犯者的心理,值得參酌。

本片是史蒂芬金少數的社會寫實性小說,1994年改編上映時獲七項奧斯卡提名,在影評史上,與《教父》一直在爭奪最佳影片寶座。片中涉及的題材頗多,主要是以越獄故事探討囚犯心理與監獄管理,包括冤獄、監獄暴力與雞姦、囚犯人權、獄政瀆職與白道貪汙等問題

故事中幾位主要人物多是無期徒刑犯者,依法可獲得假釋(台灣刑法亦然,需服刑滿25年),但假釋之路漫漫無期,屢屢駁回,所以產生囚犯的絕望心態(因此重刑犯最難管教,反正老子命也不要了),但本片男一因為是銀行副總裁級的知識份子含冤入獄,所以倒是積極以成立監獄圖書館、輔導其他受刑人參加學歷檢定等方式,來創造活下去的價值和動力,「意義治療」(Logotherapy)這點在他身上有很高的展現。

另一方面,無期徒刑犯者通過假釋,也都是七老八十了,如片中男二所講,囚犯至此都已「制式化」了,也就是,從一開始的被黑白兩道霸凌到適應、同化、結盟、共生,囚犯離開監獄反而無法存,加上出獄後年歲已大、家人排斥、社會排擠、環境不適應等問題,在沒有謀生能力與生存動機下,很多人選擇再度犯案回到監獄或輕生畫上句點。

片最後雖是越獄成功、獄友相約重逢的Happy Ending,但這終究是電影,出獄後大部分的人應該是走上絕路吧,所以最後確實令人感傷。如前所言,本文沒有要探討廢死或是否咎由自取的問題,但這個面向,是應該被社會大眾看到的。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3937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