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身體、顏面、心理「異常」下的情慾、希望與異想~皮膚
2023/07/04 13:19:24瀏覽530|回應0|推薦10

首先要說明,本文使用的是所謂「正常人」的角度與詞彙,僅為討論方便,應該不夠精確但無不敬之意;又,本片許多「異常」(畸形)畫面可能令人不適,請慎入。

《皮膚》(西班牙語Pieles,2017),是一片將「異常」擴充為「異想」的電影,除了常見的先、後天身體、顏面異常者外,還有先天戀怪癖、後天心理異常等的角色,片中最大的「異想點」在於,另外還有肛門與嘴巴倒置、沒有眼睛(看去就是一片皮膚)的兩位女孩。片中敘述多位異常者在生命中遭受到的嘲笑、歧視甚至剝削與迫害,而熟人則多是無意間缺乏同理心的傷害。另外,還有因應戀怪癖產生的異常者身體市場(這算是提供他們彼此供需的市場嗎?待討論)。片子因角色太多未能集中、深刻描繪,所以手法清淡,沒有太重口味,但異常的畫面自然引發人的不適和驚訝,這反而成為本片的差異與亮點之處。

總的來說,本文在探討,雖然身、心異常,但他們依然渴望能和正常人一樣,擁有安定的生活、愛情、家庭、生育、娛樂,並最好能變成正常人,否則就容易因絕望而走向自傷或傷人。不過,世事多與願違,故事過程令人悲傷,最後卻是Happy Ending,就是異常的人配上戀怪癖,或是異常的人相互配對,這樣的結局雖然感覺有點奇葩,但能有歡樂的結局,總是令人比較寬慰的。

本片重點不在批判,但仍有探討的價值(現在的得獎電影大多是點出問題的主題,但描述與批判清淡,不太有強烈的主張,就是把批判權還給受眾自身,註)。正常人常說,【所謂「正常」只是代表多數,所以「異常」只是與多數人不同,並非不正常。】或【這是上帝賦予的功課,就好好面對它、完成它。】這些正常人發出的觀點雖然善意,但不知是否為違心之論?並是否為異常者所接受?因為,如果這個說法正確,為何正常人不願意與異常者配對?如果這個說法正確,為何異常者都可望恢復正常?其實我曾聽見一些不幸的人說,他們對類似的說法充滿厭惡,不但把他們當成低能,還用神的旨意安了一門痛苦又無法解脫的功課在他們身上。所以,正常人應該做的是,聽取異常者的真正心聲,而非一直灌輸心靈雞湯,如本片所述,異常者仍渴望恢復正常,並有著情與慾,希望能在社會上生活和發展,而並非只是思辨與形上的解答與慰藉,所以我們可以給予他們的,也應該不只是靜思語,而是更多實際的作為和協助。

因此,我們常說要尊重異常者,乃至正常人應該讓出便利和福利給異常者,這在文明社會已經成為個人是否文明的指標,這說法雖然有點老生常談,但卻是正確的,但這不是同情,而是相互協助,因為每個人都會有異常的時候,譬如,當人老了,身體變得醜陋失能,失智失緒,不能自理生活了,這就是生心理異常,這時我們就需要大家與社會的協助才能安度晚年,而不是被嫌惡與拋棄。我不太想用「做功德」這樣的詞彙來解釋,但社會如能建立給異常者更多愛護的心態和機制,最後每個人都會是受益者,而且社會也會因為有愛而祥和。

註:《偶一為之》(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2020)是此類型電影的翹楚,描述一位不慎懷孕的高中女生,瞞著家人和表妹去紐約墮胎的遭遇和經過,也藉此反應了少女的兩性交往生態,小成本製作,故事平淡清描,完全沒有起伏、衝突、亮點,最後他們墮完胎又坐大巴返家,然後就沒有了,但順便抱回金熊評審獎。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7742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