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創作生態至少從150年前就這樣了:她們
2020/05/04 13:31:41瀏覽569|回應0|推薦6

《她們》(Little Women)是由1868年出版的世界名著《小婦人》 所改編,這本描述四位姊妹成長過程的大作,很多人都看過就不再贅述,倒是主人翁大姊喬從小就立志當一名作家,所以她的一些經歷,很適合探討,而且很有趣的是,跟現在創作生態好似差不多。

開始的一幕,喬佯裝幫朋友帶短篇稿子到出版社投稿,那位總編輯,看她是一位年輕女孩,於是一副不屑,還做了一個將口中食物碎屑呸出來的動作,輕蔑的問她,第一次投稿吧?喬說出「她朋友」曾刊登作品的幾個刊物,最後還說得了一個OO文學獎,這時總編說:「得過文學獎喔。」然後才坐正看稿,所以啊,古今中外,如果沒有特別的關係與際運,千萬不要相信「文學獎無用論」,它不一定是通行證,但至少是入場券,現在很多總編會說,目前文學獎多的跟豬毛一樣,沒啥用,然後會再問一句,你得過什麼獎?三大報有沒有,這樣不夠多喔。

接著總編用很粗魯動作翻閱、亂畫稿件,並跟喬說,現在國家正在戰亂(南北戰爭),人們不愛看太沉重的東西,道德說教一定要丟棄(這兩句至今仍為金科玉律)。然後又說,結局女性一定要結婚,不然就要死掉(前者反映當時人民期待一個圓滿結局的渴望,後者則反映當時人們生離死別的實況)。喬說,結局女主角是不結婚的。總編說,不結婚就死掉。喬說,如果你願意錄用,結局可以改變。總編說,目前行情是20~25元,這篇可以20元。喬說,好,結局可以改變(因為她需要錢來生活)。

從這裡不難知道,出版方對社會心理和市場需求確實比較敏感,而作者經常是表現自我理想的一方,兩者既衝突又互補,而折衝的結果,小作者為了能夠出版,經常是讓步的一方,而這倒也不是甚麼太壞的事,因為出版了沒有讀者的作品,除了空歡喜一場外,似乎也沒甚麼效果(希望這段話能安慰到一些人)。至於大作家是否會在折衝過程中獲得優勢?因為我不是大作家,所以並不清楚,只知道,至少在折衝過程中,會被比較禮貌的對待,又或者,大作家本身自當已經有自己的成功模式了。至於,片中的總編是無禮商人的形象,我想,那是戲劇化的象徵,隱喻出版方較重出版效益,並在談判中佔盡優勢。

喬的作家個性也極為鮮明,所謂「不入魔,不成活」,藝術家如果沒有固執又堅持的個性,怎能忍受孤寂和貧窮一直走下去呢?喬從小時候就立志當一名作家,並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始終投稿不懈,因為才華不錯,發表數量不少;看書時可以用心到沒有察覺裙子已經著火了;因為別人批評她的文章而馬上翻臉辯論;因為妹妹燒了她的手稿而痛扁妹妹一頓,並難過許久;為了籌措媽媽去前線照顧受傷的爸爸,而毅然賣掉自己寶貝的長髮;最終,她承認自己的個性和生活方式異於別人,因而拒絕愛人的求婚,以保有自己的模式。

最後,除了一個妹妹不幸因病早逝,其餘三個姊妹都成家立業,包括喬也找到並勇敢去爭取愛情和婚姻,她把這個故事寫成一部大長篇,再去找出版商(片中還是當時那位總編),總編還是很堅持結局女性要結婚,還好喬已經結婚了,兩人很快進入版權擁有模式和版稅成數的談判,這段也把雙方為自己出版利益而攻防的過程很生動的表現出來。

電影將盡時的一大幕是,喬站在工場的玻璃門外,看著書一本一本的被印製出來,她抱著她的書,臉上全是滿足與欣悅,好像誕生了第一個孩子一樣,夢想至此已初步完成,後來她開了學校、出版了更多書,而這一切,都是生命歷練與堅持完成的結果。

最後談談,一個人是否要堅持走自己的創作或藝術路,個人認為,創作可以有直接創作,也可以轉到相關工作,譬如喬的妹妹立志要當畫家,到了巴黎之後,發現自己不是個料,於是轉行做相關工作,這也不錯啊,自己培養的實力不會無用武之地,同時也會有興趣,當然也能兼顧生活(其實真正藝術家的偏執個性,不會屈服於肚子的問題),所以也不用太早放棄。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3312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