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羅生門到人人都是說謊家~佈局
2018/03/29 09:18:01瀏覽634|回應0|推薦4

《佈局》(Contratiempo)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推理片,但不是古典(本格)推理,因為它相當社會寫實,也包含了更多法律、心理、動態鬥智層面,而非只是單純的紙上推理破案,所以更趨於社會派推理。因為精采絕倫、峰迴路轉的編劇,讓它在台灣於沒有行銷的情況下靠「口碑行銷」創下佳績(台灣口碑行銷最成功的,莫若2008年創下台灣最高國片票房紀錄的《海角七號》),並且成為台灣和大陸最高票房紀錄的西班牙語電影,這再度證明,神作劇本能克服預算拮据的定律。

本片被認為是「羅生門」的表達方式,也就是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先後進行陳述,但卻都為了自保而說謊,因此隱藏了漏洞,最後在反覆辯證下歸結出真相。這個手法首先出現於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後來經由黑澤明改編為電影《羅生門》而發揚光大,並因而得名,新近被認為羅生門的代表電影是中國作品《英雄》、小說則是《人人都是說謊家》(All Men Are Liars)。

本片除了羅生門外,更有類似諜對諜的劇情,兩個預設的佈局相互較量,所以更富鬥智性和轉折性。嫌疑犯一方刻意脫罪的謊言雖然難以自圓其說,但卻因為背後有勢力支撐及缺乏直接證據,因而難以定罪,所以引起偵探方(無法於司法中得到正義的被害人家屬)暗中偵查並喬裝成律師和嫌疑犯晤談,所以一開始便是說謊的佈局,要在短短的一百八十分鐘,透過反覆刺探、分析、戳破、重建,讓案情水落石出。同樣的,因為嫌犯不肯吐露實情,也一開始就設下一個謊言的佈局,但也因而不斷被戳破,使得「真相」一再反轉,最終才得以真相大白。過程中,與其說觀眾也身歷其境一起參與推理(這是推理劇的最大樂趣),不如說觀眾反而遭受一波又一波的逆襲而震撼不已,縝密的轉折度在推理劇裡確實少見,因而被推為「幾乎沒有破綻的神作」。

本片節奏明快,幾乎沒有任何鋪陳,在開演後五分鐘(含片前字幕時間)女律師就按下碼表說:「證人已經在前往法院的途中,我們只有一百八十分鐘可用。」然後觀眾的神經就開始隨著秒針的跳動而為之繃緊,結局也是簡潔俐落,嘎然而止,同時碼表也正好停在一百八十分鐘,這個梗有效的牽動觀眾「限時破案」的緊張情緒,觀眾除了隨時處於燒腦狀態外,在結束當下甚至還未及完全恢復過來。

雖然本片屬於快節奏(這樣有利於牽動觀眾緊繃情緒、中間不會落於冷場),但是細節卻一一做足,譬如,本片最後揭曉的是,律師原來是受害人的母親喬裝(這也引來再一次的出乎意料),但之前劇中就設下伏筆—―她之前是劇團演員,所以對她演技與臨場反應的疑慮,也就預做澄清。另外,為了取信嫌犯而偽造報紙,報紙中的相片有死者母親人在現場的身影,但相片中牆上的鏡子卻沒有她的倒影,以此來證明照片是偽造的。凡此種種細微之處,本片都有顧及,許多推理劇之所以被人詬病破綻百出,除了劇情設計本身有問題外,這樣的精密度也是關鍵。

最後要談的是,本片雖是推理片,但並不完全流於理性和冷靜,在情感與情緒的經營上,仍讓人頗有起伏,雖然本片未如《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樣,有較長的鋪陳及較緩的節奏,因而不能有較多的抒情,但在三個情感點上經營得頗為出色。首先是父母面對兒子的失蹤與遇害,以及對嫌犯不肯認錯的憎恨,透過特寫的生動呈現,有效的激起觀眾的同情和義憤。再者,嫌犯為了前途而泯滅良心將甦醒的被害人活活淹死的正邪糾葛與面貌轉變,也表現得令人震動。(以上兩者,在電影上依賴的是演技,在小說上依賴的則是人物刻畫的功力。)三者,最終結束時,並沒有灑狗血的橋段,而是搭配懸疑配樂真相一幕幕揭開,令人屏氣凝神,受害人父母終於洗刷兒子冤情,並打探出兒子沉屍之處而能為其收屍,頗令人感動,而最後一幕當沒打輸過官司的真律師來了,卻又有一切大勢已去之慨。

推理片已經從傳統的純粹推理演變為摻入更多社會、情感因素,這除了無損推理的樂趣,甚至能引發人更多的感動,也反應更多現實和人性,這是令人樂見的,也是作品必須不斷突破、向人靠攏的道理。

( 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125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