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音彌陀下的鬼影幢幢~血觀音
2018/02/23 00:17:05瀏覽3048|回應0|推薦3

本片和《大佛普拉斯》都是2017金馬獎大贏家,同時也都是以政商勾結和信仰現象為題材,不同的是,《大佛普拉斯》對這種現象用黑色幽默報以嘲諷,而《血觀音》則是以寫實給予重重的一擊。

「血觀音」象徵的,便是望似聖潔的形象下,其實包藏著血淋淋的坑殺本質,有趣的是,片中開發案所在地又是彌陀鄉。在我們肉眼所見的表象中,政府和企業擔負起為人民百姓謀福利的職責,但實者,官員和商人又趁職務之勢,相互勾結,大搞謀財害命的勾當,而在兩者之間穿針引線的中間人,便是所謂的「白手套」,從這個角度切入故事,確實較少見,本片即是透過白手套的角度,來綜觀整個國家現象,並掀開白手套的生活面向和感情狀態。

《血觀音》這樣一個嚴肅的題材,卻因為編導楊雅喆的匠心獨具,表現形式多元,讓人不會陷在一個過度沉悶、沉重的情境裡,這是處理嚴肅題材可以借鏡的(又如呈現韓國光州反政府運動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也是用一位有喜感的小計程車司機來沖淡屠殺的沉重壓力)。

本片被宣傳為懸疑驚悚片,我倒不這麼認為,反而認為現在「懸疑」、「驚悚」似乎是通俗電影在觀眾重口味習慣下的必備元素,但還不至於真正歸為懸疑驚悚片。就懸疑來講,本片打破直線性的敘述方式,改用不斷倒述、插敘的手法,使原本就曲折的劇情更需要觀眾去拼湊,因而達到懸疑(註)的效果。而就驚悚來講,真實的殺手、殺手式的3P、被槍殺、滅門血案生還者從掙扎到斷氣的逼真精緻畫面,自當有一定的暴力美學與震撼感。

此外,編導也運用了額外的橋段,增添本片的弔詭性與豐富性,譬如片子的前中後有說書人在地獄的場景中,念唱警世歌,令人有陰森、審判之感。又如在權貴人士庭院餐會歌唱表演時,有鬼魅造型的舞者出現,令人搞不清那是真實的舞者還是飄忽的鬼魅,但他的駭人效果,以及望似貴客雲集實者鬼影幢幢的象徵意義,都鮮明的表現出來。

回到劇情的焦點本身――那些女白手套們,她們是一家三代,個個在外人面前都是有著良好外貌和修養的才藝外交美女,甚是引人歡喜,但親屬關係卻是偽裝的(孫女變成二女兒),藉此來象徵倫理的混亂。本片故事實者有三條軸線,但因命運共同體的關係而糾結在一起,但仍可加以拆解。為首的棠夫人雖是將軍的遺孀,卻也是新科立法院長的地下情人,也因為這兩層關係使她有足夠的政治資源和關係遊走在政商之間,面對地方勢力(縣長、議長),仍能不動如山,甚至將已成案的官商勾結案給反轉過來,但她卻經常做出常人無法做出的事,除了雇用外籍殺手製造滅門血案以獨吞利益外,又雇兇殺死外籍殺手滅口;而當她一向叛逆的女兒挾持她的孫女要逃到海外時,為了避免風聲走露,叫人將偷渡船炸沉,完全不顧骨肉之情(而這背後的終極影舞者即是權位最高、一向低調、最後才短暫現身的新科立法院長)。

第二代的棠寧則因為自幼被母親當成工具、交際花,因而淪為吸毒、酗酒、濫交,乃至與其母雇用的兩位外籍殺手3P,以情色建立關係,後來也企圖以美色影響警方辦案。至於第三代的棠真還只是一個國中生,但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學會滿滿的心機算計,尤其當她見到棠夫人完全不顧她的安危將船爆破,便知道自己也只是祖母手中一個棋子,從此再也沒有血淚人性,所以,後來她因為暗戀朋友(滅門案的唯一生還者)的男友,因而在醫院照護朋友時見死不救,令其死亡,之後自己才去勾引男方(但卻遭男方強暴,因而自殺未遂,斷了一腳)。

故事的結局是,十幾年後她們成功的成為大企業家,但棠夫人年老病危時,醫生告訴棠真,棠夫人之前即簽署要放棄插管、氣切等手術,不要活著受折磨,但棠真冷漠瞋恨的撕毀了簽署書,因為棠夫人如果死了,公司的股價會下跌,所以棠夫人便在痛苦中不斷的苟延殘喘。

《血觀音》雖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對台灣人民來說卻不陌生,因為它包含了台灣幾個重大刑案的影子:劉邦友(前桃園縣長)滅門血案、層出不窮的地方議員控制地方開發利益、國會議員控制國家開發利益,而這也都牽扯到中央/地方利益衝突與黑道勢力,乃至他們的夫人們,也都從中扮演了穿針引線的角色(另類白手套),還因而成為一個交誼圈、次文化圈。

最後回歸到信仰的問題,編導所要呈現的不只是「上層下流」階級的道德偽善,乃至是信仰的問題,我們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但觀音骨董卻被用來當成是勾結的禮(信)物;棠夫人是一個虔誠佛教徒,卻也是連骨肉都不放過的人,信仰在他們心目中到底是甚麼功能?一些人一面做壞事一面回來念佛消災,但如果信仰是真的,這些報應不是會折返回來嗎?所以編導在片中不斷強調報應,包括警世歌、三位白手套的下場,影片最後的警語「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等,但面對政治腐敗的改革,我們要做的,應該不只是寄託於壞人會得到宗教報應這樣而已,人民的覺醒和力量才是讓他們垮台的主因。

註:懸疑(Suspense)在《劍橋電子字典》的解釋是:「在等待某件事發生時所具有的興奮或緊張情緒,並且不確定它將會發生什麼。」所以,懸疑不是推理,也不是恐怖,而是一種等待事件發生時的掛慮、疑惑心理狀態。像《血觀音》這樣劇情曲折帶點視覺震撼,最後真相大白,並不是所謂的懸疑,因為觀眾並沒有「在等待某件事發生」及因而產生疑慮心情,相反的,他們是順著劇情最後才知道原來是這樣。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044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