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通俗作品的成與敗~格雷的五十道陰影3:自由
2018/02/14 02:01:28瀏覽819|回應0|推薦6

我並沒有要推薦《格雷的五十道陰影3:自由》(Fifty Shades Freed),但不得不說,這個系列電影非常值得探討它的崛起之道。

在全球書市一片哀嚎聲中,《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卻以素人之姿,在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先以電子書的形式突破一百萬冊銷售量,速度遠勝過名著《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最終還創下全球銷售量超過七千萬本的紀錄。非但如此,本書的成功,也立即帶動電影的製作與票房,在第一集熱賣後,二、三集連續以無間隔的方式開拍,也就是所謂的”Back to back'”。

但無獨有偶的,這本暢銷小說卻被書評家質疑它的文學質地,而它的電影也獲得影評人一面倒的負評,甚至獲得第36屆金酸莓獎最差影片――問題是,讀者和觀眾顯然的熱情買單,這就是出版界常講的,每本書都有它紅的理由,但有的書卻紅的莫名其妙。

如果分析這部作品的寫作基本路線會發現其實彷彿是有可看性的。格雷的母親是一位上了毒癮的妓女,並與男人同居胡搞,格雷在這個家庭下成長,自幼心靈自是充滿創傷,後來母親病亡(他甚至不知道母親葬在何處),格雷被照顧母親的護士收養,同時也被另一個重熟女誘拐,成為虐戀性行為(BDSM,註)的受虐者。所以故事軸線就在於格雷童年受創意識的形成(即片名「陰影(Shades)」的由來),以及格雷在遇到年輕清純、還是處女、渴望浪漫愛情、希望有小孩的女主角後,兩人如何在不斷磨合與波折中,格雷終於走出陰影,有了正常的家庭和孩子。

雖然走出BDSM不算新梗,但如果能將心理意識的形成與轉變描繪得絲絲入扣,其實會是一個壯觀、撼人的賣點,但顯然的,作者並志不在此(或者她智不在此),她選擇了另一個極度通俗的市場路線,BDSM只是作者的寫作背景,她要闡述的是因而產生的大量重口味的性虐待和大尺度的性愛描述及場景來吸引消費者,書本如此,電影也是如此。

所以,成也在性,敗也在性,它從一部心理分析作品成為情色作品(應該連愛情作品都不是),它成功擄獲了底層的票房和鈔票,也成功的失去了成為好小說和好電影的機會。剛剛已經說過,或許作者志不在此,或許作者智不在此,但明確的事實是,這部作品喪失了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一樣,藉由性,表達出更深層的反抗意識或省思情慾的機會,而只沉溺在性的描述。

註: BD,Bondage(奴隸)and Discipline(支配);SM,Sadism(施虐狂)and masochism(受虐狂)。BDSM是將愛戀與虐待結合的性行為而非單方面的虐待,此時一方擔任臣服者,而另一方則為調教者。格雷童年是奴隸角色,長大後轉為支配角色,這應該是一種不再臣服的劇烈反抗情緒,因而不論在性、生活、工作上都有強烈的控制慾,也因此受到女主角處處的反抗,並一度危急婚姻。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0318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