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握流行元素的重口味~奪魂鋸:遊戲重啟
2018/02/03 20:22:43瀏覽440|回應0|推薦5

《奪魂鋸》(Saw)2004年以18個拍攝天、120萬美元預算,創造1億美元票房+目前七個續集+金氏紀錄認證最賣座系列片,這證明,並非只有大製作才能創造票房,最重要的是「抓住市場的口味(1)」之後有「創新之舉(2)」,製作出「優質通俗(3)」作品,這很適合沒有大資金的國片製作借鏡。(1~3為製作策略,請參考)

個人歸納現在的流行因素有四:幻想(科幻、魔幻、奇幻)、潛意識、推理、驚悚,但並非統包了這些因素便能暢銷,也有可能變成跟風、模仿,所以關鍵還有能再一步創新,製作出一個更新的「哏」(目前慣用「梗」),如本片的招牌:引出人性衝突的「死亡遊戲」、血腥的正義魔人形象,而令人不寒而慄的電鋸則是錦上添花的噱頭。(噱頭有時還真管用,但如只有噱頭也不能成事。)

如就商業片而言,《奪魂鋸:遊戲重啟》(Jigsaw)能被喻為有史以來最受期待的續集,進而狂掃全球票房,自當有其成功之處。就一部恐怖片而言,相對《安納貝爾》(Annabelle)的純為恐怖而恐怖,它是相當有腦的,在四大元素中,除了驚悚,它還包括了精采的懸疑推理,真正做到最後一刻才揭曉答案,至於為何已經過世的拼圖殺人魔會死後重生,雖然沒有合理的解釋,但對熟悉本系列的觀眾而言似乎並不重要,因為電影不是常常都這樣?(這麼說來,對台灣跳Tone的連續劇似乎也不用太苛責了)

本片劇情成功之處還有,一開始便進入衝突情境,中途對劇情的交代、鋪陳甚為簡潔,所以大部分是處在沒有冷場的狀態,在這樣的緊湊節奏中,觀眾自當享足了90分鐘的癮。此外,對於一部恐怖片而言,本片似乎也刻意加入一些人文的因子(這似乎也是流行),譬如殺人魔有殺人的理由而非濫殺,並且訴諸懺悔能獲得原諒,而在死亡遊戲中最終獲勝的人不見得是唯一生還者,因為他反而是偽裝最徹底、人性最醜陋的人,為了生存去狙殺別人,這樣的安排也使血腥魔人的形象獲得一些正面的意義,也讓片子獲得一些溫馨的包裝,在商業中表露出一點人性(這是必要的,但小心不要做成濫情)。

最後,如果問我,本片血腥嗎?恐怖嗎?每個人感受程度可能不一樣,我是覺得還好啦,回家途中還吃了一碗滷肉飯,但就因為恐怖已經成為電影裡的必備元素,所以觀眾感應愈趨遲鈍,因此口味也就越來越重,但重口味終究不是票房的保證,所以越來愈多的推理和溫馨是必須被放進去的。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012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