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文學獎
壹、前言
關聖帝君是華人歷史裡,唯一被儒、道、佛三教所共同承認的聖賢,同時也是在宗教上被賦予最高地位的神祇,關公崇拜甚至自成一個有別於三教的信仰系統 — 恩主公,在台灣地區風行不絕。關聖帝君之所以受到華人的最高尊崇,完全基於其一生聖義的人格完成,而這種風範又深刻、長遠的影響華人的價值觀與社會道德,所以關帝聖義精神才會被不斷反芻、回饋、深化,終於成為儒家外,華人社會的另一個重要文化代表。
貳、關聖帝君的聖義人格
華人對「成就」的定義與西方截然不同,西方的成就偏向認同「英雄主義」與「個人主義」,譬如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便認為,人的最高成就是「自我實現」。但華人認為,人之所以在歷史上「稱賢」、「稱聖」,不是基於生前的地位與顯赫,而是人格完成的德行、風範與奉獻,甚至,一個道德完人的地位可以由後人追諡,所以它是「道德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結合。更具體的說,它強調的不是「自我實現」,而是「共同實現」,它強調的不是「現世成就」而是「永世成就」,唯有聖義的德行能穿越自我與現世的限制,並透過成為民族的普世價值與精神,進而創造恆久的功業。這個理念用之於解釋關聖帝君信仰的根深蒂固最為適切。
關聖帝君聖義的人格完成,被喻為奉行「五常」的典範:千里尋兄,不忘其本,此乃「仁」的表現;華容放曹,深明大義,此乃「義」的表現;秉燭達旦,守其大節,此乃「禮」的表現;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此乃「智」的表現;單刀赴會,取信魯肅,此乃「信」的表現。
關聖帝君奉行的五常與佛教的「五戒」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殺生謂之「仁」﹔不偷盜謂之「義」﹔不邪淫謂之「禮」﹔不妄語謂之「信」﹔不飲酒謂之「智」。或者可以說,五戒是消極的不作為,五常則是積極的作為,而這樣的作為不僅是「實踐」,更是「修練」,因為聖人能在充滿殘酷挫折與名利誘惑的紅塵煉獄裡,看破相色的虛妄,領悟生命的真諦,進而堅持道德的分際,無怨無悔的犧牲,惕勵人格的完成,所以才能稱之為「聖」。
此外,《關聖帝君明聖真經》:「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所以《南天文衡聖帝傳略》尊稱關聖帝君為「八德全修」:孝,黃巾作亂,懇求雙親准其投效義軍。悌,桃園結義,友愛兄弟,至死不渝。忠,不事二主,麥城失利視死如歸。信,單刀赴會建立大信,不因危難而退縮。禮,保護兄嫂,秉燭達旦覽《春秋》。義,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廉:堅定操守,不取曹操餽贈財寶。恥:羞惡勇氣,刮骨去毒,飲酒下棋談笑自若。
因為經歷各種考驗,關聖帝君仍能奉行五常、八德全修,無有逾越,所以成就了中國長久以來武人的最高境界:「武德」,而這個「武德」的中心便是「忠義」之道,也就是「義」,與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就是「仁」,成為中國文武的兩大德目!所以歷代以來,乃至到民國初年,都有祭祀文武二聖的政府儀典。
雖然關聖帝君是一位將軍,但因其德性彰顯,故亦被儒家推崇,儒家除尊稱其為「關聖帝君」外,也稱其為「山西夫子」(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封),同時也是五文昌之一,更被尊為「文衡聖帝」。關聖帝君的追諡累代以來總稱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足見歷代政府、儒者、百姓,對關聖帝君人格完成的至高推崇,以臻無人能出其右,且其亦將亦儒的文武雙修典範,也成為後世華人對子女與晚輩的教育楷模。
參、關聖帝君的宗教成就
關聖帝君除了在俗世上受到歷代政府、儒者、百姓的最高景仰外,在宗教上也備受肯定,而其宗教上的成就,也是來自他的崇高人格完成與聖義典範。
一、道教中的關聖成就
道教是屬於泛靈崇拜的宗教,它的神祇大約有幾種類型:自然信仰理論上所產生的神祇(如三清道祖、五斗星君)、歷代聖賢(如關聖帝君、媽祖天后)、神話人物(如三太子、齊天大聖)、鄉野大鬼(如十八王公、大樹公)、被認同的外教神祇(如觀音、佛祖)。而其中最負社會意義與教化功能的,當然首推「歷代聖賢」崇拜,因為先聖先賢是理性的真實存在,蘊含慎終追遠、見賢思齊、血脈相傳……等的民族道統,也符合儒家祭祀的禮法,當然,更是一種鄉土情感的凝聚與倫理道德的發揚。這種信仰不只在官方成為維護國家法統的力量,在民間也成為維護倫理教化,乃至攏聚鄉黨情誼的力量。所以「歷代聖賢」崇拜透過宗教的科典成為生活的儀禮制度,有其不可抹煞的社會功能與意義。
因此,關聖帝君以其浩瀚的忠義精神,在充滿不安與征戰的歷史中,在朝發揮振奮民族氣節,在野發揮團結鄉里的功能,會越來越被重視,自有其恢宏遠大的意義。關聖帝君歷代屢被追封,至明朝萬曆四十二年被尊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這是關公首次同時獲得「帝君」(這是神祇中「帝」的位銜)與「天尊」(這是超越形上的位銜,在佛教等同「佛」)的最高位銜,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並輔佐玉帝,所以道教尊其為「協天大帝」與「翊漢天尊」。後來亦有以關聖帝君於清同治三年任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民間信仰,稱「玄靈高上帝」,而在台灣,關帝的「恩主公」(意為「救世恩主」)崇拜更是獨樹一格。
探討關聖帝君神位終究是否排名第一,實非理性本意,吾人應該重視的是,「歷代聖賢」的崇拜超越神話與自然神祇的崇拜,展現的是理性、民族、社會、教化、國家認同、文化傳承的重大意義。再者,關聖帝君能在眾多的歷代聖賢裡最受尊崇,除了上述的意義外,也表現華人對「忠義」精神的絕對重視、延續與嚮往,這對華人往後在世界各地的發展,都有極大的裨益和影響。
二、佛教中的關聖成就
佛教不屬於神靈崇拜的宗教,但因為歷代若干皇帝追封關聖帝君佛教位銜,且因關聖帝君的忠義精神堪為護持大法,所以還是為中國佛門所接受,並經常列於寶殿。唐朝佛風鼎盛,儀鳳元年首封關聖帝君為「伽藍之神」;元世祖尊崇佛教,封關聖帝君為佛教的「監壇」;後因關聖帝君曾在玉泉山顯聖,被尊為「蓋天古佛」;崇禎三年加封「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天尊」在佛教是「佛」的意思。
正統佛教徒或許並不承認關聖帝君「佛」的果位,因為佛教經典詳實的記載,釋迦牟尼滅度後,再來就是等待彌勒佛的降世,這段期間是不會有人成佛的。而且大乘佛教徒也相信,從發信行菩薩道到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至少也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但探究關聖帝君是否成佛,與探究關聖帝君是否已成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一樣,不具理性的意義,吾人應該思考的是,關聖帝君之所以會被強調修行與解脫的佛教接受,他聖義人格的完成終究有何意義?
大乘佛教強調入世修行、紅塵成佛,並且透過實踐「六度」的菩薩道而成就佛果,六度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與關聖帝君的奉行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全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雖不盡相同,但總有神似之處。如前所言,因為聖人能在充滿殘酷挫折與名利誘惑的紅塵煉獄裡,看破相色的虛妄,領悟生命的真諦,進而堅持道德的分際,無怨無悔的犧牲,惕勵人格的完成,所以才能稱之為「聖」,這樣的作為不僅是「實踐」,更是「修練」。
此外,大乘佛教亦因入世觀點,而發展出「倒駕慈航」與「佛性常住」的思想,亦即成佛的如來或菩薩,因大悲心不忍棄離眾生,所以成佛後又再度回到人間(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或成佛後其佛性仍常留人間普渡眾生(如如來藏),或發願建立淨土供眾生往生依止(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世界)。這種不求自我解脫而求眾生圓覺的精神,雖與關聖帝君生前匡扶社稷、救助百姓的行誼,與成神後護持三界眾生、神威伏魔的使命雖有所差別,但終究亦有神似之處。總之,關聖帝君忠義的精神與行誼,獲得佛教的肯定,是不爭的事實,並不因佛性清靜,而藐視人性忠義,使得忠義精神更為彰顯。
肆、聖義精神的社會意義
關聖帝君的聖義精神對華人社會的巨大影響,從他流傳的歷史久遠,傳播的幅員遼闊,便可知曉。一般的信仰或許有其區域、族群與行業的侷促性,相對於媽祖信仰流傳於閩海地區、王爺信仰流傳於移民地區,或文昌帝君信仰流行於文人社群、以及各種專職專司的神祇為專門社群所崇拜,關聖帝君算是政、教、軍、警、士、農、工、商等百業人等莫不尊奉的「全職全能」神祇。除了民間信仰外,歷代亦以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同祀,亦為正統政教所奉行,所以關聖帝君的精神在朝野都發揮了全面與最大的影響力,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無不嚮往,乃至到了近代,海外移民風潮興起,關聖帝君信仰亦隨之傳播到南洋、歐美等地。
「關公文化」最明顯的表現是塑造了華人特有的「重義」性格,這個性格相當程度的與西方「重利」性格形成強烈對比,而一個人是否「重義」也成為華人道德與行為的重要標準。一個人若被批評為「不講義氣」,對華人而言,是完全負面甚至敵對的評價,表示這個人不但已經不值得交往了,甚至還必須提防他的變節與出賣,因此華人的正直與剛強性格,也深受關聖帝君信仰的薰陶(當然華人在另一面也表現出仁愛與忠恕的儒家性格,兩者剛好成為完美互補)。
但也有人認為,關聖帝君的忠義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被若干階層與人士誤解與扭曲,譬如幫會兄弟,就以關聖帝君為祭拜偶像,並講究「江湖道義」與「兄弟義氣」,卻不知,如此的「莽勇」與「愚義」,完全沒有關聖帝君的「五常」與「八德」修為在其中。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因為不僅過去的幫會、現在的幫會,或內地的幫會、台灣的幫會,甚至海外移民的幫會,無不充滿這樣的迷失,乃至匯聚成一股集結力量,形成不當勢力,對社會產生諸多威脅與破壞,完全與關聖帝君的在亂世裡救助百姓的「聖義」行誼背道而馳。
所以吾人應該深刻體認,關聖帝君的「義」乃是建立在道德、修養、救度上的義,是對錯誤與偏執勇於提出糾正與改革的大義,而不是盲附勢力、匹夫之勇的愚義。因此今日吾人更應掌握兩個「義」的特質:
一、更加勤修五常、八德,養成「聖義」德行,這樣的德行是需要時間的修練,而非血氣方剛即可成就。
二、應該將此忠義精神用於改善社會病態,並且有不屈不撓的堅毅力行,如此才能使社會能更加健全,關聖帝君「義」的精神才能精善的發揚。
伍、結論
在當今資本主義過度膨脹與危害的「重利輕義」時代,人群的關係愈趨病態,社會的結構愈趨瓦解,乃至不義人等罔顧道義、恣意破壞生態、耗盡資源,甚至禍延子孫,而社會大眾也在物質享樂主義下與之唱和,並以「追求經濟成長」、「社會現代化」將此等不義行為合理化,造成人類社會與生存的危機,此時提倡「重義輕利」精神,乃是醫治病態社會的重要良方。關聖帝君的忠義精神縱貫古今,並形成一種文化特質與民族性格,若能由華人的聖義精神出發,針砭當今全球重利行為之不義,促使世界重新重視道德,則華人之責任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