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7 15:44:22瀏覽3469|回應5|推薦57 | |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有本難算的帳 車禍的發生往往不是計畫與預料中的事,所以才會說它是個意外! 在車禍發生後,對立的當事人往往為了責任歸屬各執一詞或賠償金額認知有落差而未能達成共識,讓攻防雙方從私下和解到調解,乃至走到訴訟,對簿公堂,一個「戰場」換過一個「戰場」,沒完沒了...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局外人眼中來看某些車禍的個案,或許會比較客觀、公正;但當事人為何有時反而會看不清?頗值玩味。 前些時候,一位已離職多年的以前同事來電,說是過馬路時,走在行人穿越道上,被一輛急駛而來的機車撞傷,問我該怎麼辦? 念在曾是同事一場,我當然是知無不言,何況多數情形,走在斑馬線上被車撞,大概都是機車騎士或駕駛的錯占多數。所以我花了些時間,在電話中為他解釋一些法律上可以主張的權利,並告訴他實際上的做法。 哪知他不放心,隔天又親自到我辦公室來問了一遍,還請他母親一起前來。雖然他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但我還是當著他母親的面,耐著性子再次解說。 看得出來~她的母親對於兒子一再提問的車禍賠償問題,特別是可向肇事者求償的項目與金額,似有意見。 但這位態度強勢的兒子,也就是以前的同事~卻數度阻止他母親的發言,於是我忍不住把眼神投視到他媽的臉上,問她對兒子車禍受傷的事有何看法? 這位母親說:其實小孩也只是小腿受了點傷,沒有骨折;況且那位機車騎士也很有誠意解決,所以想說~請對方包個紅包壓壓驚就算了。 話剛說完,哪知他兒子卻很不高興,當著我的面回頭對他媽說: 我請妳一起來,不是要你講這些給法蘭客聽的,是要讓你知道法蘭客講的,就是我在家裡跟你講的一樣,妳還不信。 我見狀~連忙緩頰補上一句: 你媽媽說的也是解決車禍糾紛的方法之一嘛!倒也不一定非要一筆一筆算得一清二楚不可。只不過~你是車禍的被害人,所以還是要尊重你的看法與決定。 問完了問題,他們母子倆也就回去了,接下來的幾天,這位以前的同事還是想到什麼就會打電話來問一問... 不久~我便聽說他和肇事的機車騎士雙方已經透過調解委員會的調解程序,把車禍賠償的問題給解決了。 據說肇事的機車騎士自從車禍發生後,這位以前的同事幾乎天天都會打電話去要求他必須儘速解決車禍賠償的問題,否則不排除提出過失傷害的告訴;他實在快被這位以前的同事給逼瘋了。所以機車騎士也希望趕緊賠償了事,免得每天受到他電話的疲勞轟炸。 雙方在調解過程中,機車騎士雖坦承因為騎速過快,沒有在斑馬線前減速,才會不慎撞到這位同事;但他也強調是這位以前的同事自己闖紅燈在先,並不完全是自己的過失所致。 我心想...耶?奇怪了!先前怎麼都未曾聽到這位以前的同事有說過這一段? 想說~這同事前幾次來電都只強調自己是在斑馬線上被撞,卻隻字不提是先闖紅燈才被撞的情節,想來又是對車禍情節避重就輕、實問虛答的人性使然。 聽說原本雙方同意的車禍和解金額是5萬,這位以前同事的母親有陪同他的兒子一起前往調解,也認可這個賠償金額;可是等到要簽名確認和解金額的時候,這位以前的同事又反悔了! 講了一堆旁人也不之所以然的理由,說是沒有10萬的話,就不簽字。因此第一次的調解,最終是沒有達成共識的。 不可思議的是~隔了兩天,雙方又再度約到調解會調解,這次是因為機車騎士同意如數賠付這位以前的同事10萬元,而且當場願意先支付5萬元給這位以前的同事,調解才能成立。 我很納悶?為什麼前後不到兩天的時間,事情會有那麼大的變化? 經過私下進一步的了解,我才知道原來是這位以前同事的媽媽也看不慣自己兒子的做法,於是和機車騎士先套好招,把5萬塊的差額先交給機車騎士,好讓他可以10萬元的賠償金額來和自己的兒子和解。 想像她的兒子開心數著手中鈔票的畫面,一旁的機車騎士與這位同事的母親見狀,不知心中有何感想? 這件雙方不能說的秘密,只有車禍受傷的這位以前的同事自己不知情;無論如何~我卻很佩服這位同事的母親,也許她有她的想法或苦衷,但我覺得這位母親做了顛覆一般人會有的做法。 畢竟在我處理過的車禍案件中,還沒碰過這樣的事情。一般來說,車禍當事人都是對立又壁壘分明的雙方,就算是有律師、家人或親友在場「助陣」,基本上也都是各為其「主」。 碰到有當事人的家人「暗通、資助敵營」的~這還是頭一回。 想來人性之複雜與多變,永遠超乎我的想像! 法蘭客著作: 如何處理車禍糾紛? 法律保護誰?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