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直男土共表示願意伸出援手。陸委會:假好心!
2021/05/22 14:09:44瀏覽791|回應0|推薦6

假好心是什麼意思?簡單說就是完全否定你這個人,你做再多的好事都是假的,都是有不好的、不可見人的目的。

這種有目的去做好事的意圖,一旦被認定或者被普羅大眾所懷疑,就表示事情結果無論如何,對想做好事的人沒有起到任何有形無形的幫助,而且形象也徹底被毀壞,以後做任何事都將更加困難,遠遠不如什麼都不要說!

土共死性不改,對印度是這樣,現在對台灣也一樣,總是說一些讓自己形象毀壞的蠢話。表面上沒有任何損失,也可以自我安慰、自我催眠地認為,凡是問心無愧就好,孫子兵法是老祖宗的智慧,現代中國人不需要也不配使用。

兩岸早先經過4~50年隔離分治,觀念和意識型態的差異是很正常的現象;上世紀8~90年代大陸的經濟和民生尚處落後狀態,就算因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不齊全,社會中出現一些怪象,從台灣人看事情的角度來說,都可以勉強接受和理解,許多的制度建立和民眾守法觀念都是需要更多的時間慢慢建立。

中國大陸現在已經是公認的世界大國,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的建設幾乎已經健全完整,達到了現代化國家的不凡成就,可以說是中國自古最成功的政權,甚至成功到世界第一強國必須傾盡全力打壓和對付的地步;台灣人近10年來都看在眼裡,而且每年對大陸的觀感都在改變,就算1450綠色雜碎用盡手段抹黑和汙衊,也無法遮住台灣人的眼睛。

於是,自三年前美國揭開假面具開始公開地對付中國,不再加以掩飾地收回主張了數十年的全球化,台灣當局便更加用力阻擋兩岸的交流,更加用力地製造兩岸的敵意,這個是只要有點見識的普通民眾都看得出來的事實和現況。

好笑的是,這個發家致富的土共還在沉迷在以往的國際關係情境,妄想只要多忍耐、多釋出善意來應對就好;人家美國已經擺明就是要把你打殘,台灣就是失心瘋地要跟你老共徹底分家,印度就是要模仿你老共過去40年的路子,藉著老大和老三的牽手合作打死老二的經典套路,完成印度自己的大國夢,事情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了,你到底搞清楚狀況了嗎?

是的,土共不可能不知道這局勢,早前也已經布置了大戰略對抗,也預先做了不少明面暗裡的工作,但千萬別忘了,雖有正確的戰略布局,不表示就可以在戰術工作上任意地犯錯;做錯事是一種犯錯,表錯情和示錯意也是犯錯,老是在國際上丟臉失分更是戰術錯誤。

你看澳大利亞,打死也不會向你老共低頭,為何?因為不會死。死也不能丟了臉面。

怎麼臉面到了澳大利亞就這麼值錢?土共怎麼似乎不怎麼要臉面?呵呵~

只差沒說"拜託三哥,我給您送呼吸機,您就收了吧!""拜託你彎彎,我願意援助你疫苗!"

印度和台灣這些年對大陸的惡意,已經是眾人皆知且根本不加掩飾的,相信不用我舉例說明或者多加說明;土共也不可能不知,那麼為什麼外交情報等宣傳部門老是幹出這些鳥事呢?我來分析一下:

  1. 自尊心作祟:

    理論上,土共已進入小康,在這次全球疫情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正常的國家和個人都會給予高度的評價,怎麼可能缺乏自尊心?

    所以,這兩年來歐美一直沒有給土共好臉色,表面上也始終不肯正面肯定土共的任何成績,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經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人,最希望的就是他人一句輕輕的讚揚,愈得不到應該有的讚揚,心裡就愈不是滋味;歐美日這幫壞胚子最擅長的就是拿捏這種心理,怎麼可能輕易讓你獲得你想要的?!

  2.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土共靠農民發家,本身也大多是農民後代,農民的個性本就直接簡單,沒有什麼花花腸子,說話也是大大咧咧地;這本身沒什麼錯,但可不能不修正就拿來玩政治,政治一向都是不能說破的遊戲,聯合國安理會的複雜遊戲規則更是讓人眼花撩亂。

  3. 說話藝術的領略:

    說話本身就是一種極為難懂的藝術,記得我的那個年代,一般人學生時代都會碰到辯論比賽,無論上台不上台,在整個備戰和正式交鋒過程中,全班都會積極參與並讓所有人都受惠,學習到如何用感情、真理和技巧,讓觀眾和裁判甚至是對手折服於自己。

    很顯然,在可以看到的中共官方發言中,尤其是外交部發言人,都喜歡說自己人愛聽的話,雖然並不是胡說也不是八道,但可以大部分都解釋成內宣語言,根本不在乎外部的接受程度;以土共發言人的程度而言,真的找一個口條好的高中生就差不多了,幾乎沒有任何水準可言。

    舉個例子:台灣當局的"Taiwan can help"是加分的,而且找不到任何不當,綠營腦殘的是高層和網軍,宣傳幹部極少犯錯。雖然,你可以說台灣不自量力,搞不清楚自己的分量,但你能跟別人說出這句話的任何不是嗎?

    至少,台灣綠蛙還知道要等對方提出才能談援助,人家不要你硬要給是什麼意思?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3353&aid=16312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