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7 09:53:52瀏覽2304|回應0|推薦7 | |
「由點出發、線的延伸、輻射到面的擴散」--閱讀灣古典詩有感
當初基於從自已的閱讀感想開始,並想在部落格上推廣古典詩的大眾閱讀,於是這個渺小的願望,繼續推動自己挑戰此次不簡單的任務。再重新檢視自己的選讀的古典詩,當時從自己的家鄉彰化著手,從熟悉的土地出發,作者按照年代分別是黃清泰(投稿才發現這首詩主題是去年的城市非今年的山川與海洋,因此無法參加)、陳肇興、賴紹堯(投稿發現沒有這位作者的選項)、蕭如松和連橫,接著我在重新閱讀網路資料的作者簡介與題解,驚訝的發現,這五位作者除了都在中部地區生活,深耕彰化之外,並還參與過民變戰事,分別串連了五件關於彰化的史實: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八堡圳的興建、對日抗戰以興賢書院,想像作者們當時身處的時空,戰亂、民變、械鬥與旅遊、吟詩、文風,看來既矛盾對立卻又令人深感興趣,作者一面參與民間事件、深入土地,一面涵養著古典文學的養分、創作古詩,留下一首首表面上是遊歷之作,背後卻又連結著豐厚的歷史時空情節。 今年的主題是「山川與海洋」,因此這些網站上提供的詩作,多是作者遊歷各地之後用古典詩格式所記錄下的風景之美或寫下當時的種種感想,如今這些地點景色或許不復以往,但至少可以從這些詩作中去遙想當年此地此景的明媚風光。我透過網路大量地查詢作者的時空背景與古今歷史事件,才發現自己幼時居住的彰化、當時的海島臺灣、以及這塊土地的演化,是一趟不斷經歷著族群、械鬥、衝突、和解、安定的循環之中,戰事的描述看來令人怵目驚心,對過往景色的描述卻又讓人引起滿腔的懷古情懷,這些詩作一面紀錄了令人讚嘆的景色,一面或多或少也紀錄了歷史時空。 閱讀這些作者的生命歷史後,加上從現在的景點去推敲懷想,再重新閱讀古典詩的字句時,竟發現詩作文字中的情感溢於言表,豐富的意念蘊藏於其中:黃清泰〈九日登八卦山〉不只是登山眺望的感懷,還深深地期許往後帶來的是和平安穩的生活;陳肇興〈虎山巖〉中把忙碌的僧人比喻成自己,指出凡事需盡最大努力、並對得起自己的無悔之心;賴紹堯〈遊八堡圳水源感作〉寫出彰化母親之河的特色,也寫出自己身為地方父母官的土地關懷;蕭如松〈遊清水巖二首之一〉不僅以文學之筆寫盡景色的空靈之美,還寫出超越境界的心靈之美;連橫〈八卦山行〉以史學之筆再現八卦山的悲慘戰役,也寄寓對國族飄盪命運的深刻感懷。 每篇文章開頭,我皆用兩句七言詩訂定標題,藉以指出詩作的主題與精神,在附上原詩、題解、作者簡介後,我根據原本註釋,試著翻譯每首古典詩為白話文,接著每篇心得之中,夾雜著史實來交代作者與作品的時空背景,古今交錯試圖呈現詩作全貌,並用粗淺的創作技巧概念來分析詩作的用字遣辭,細讀詩作後再次品嚐詩作背後所指涉的意念,最後附上參考資料的連結,深知這樣的賞析文章過於簡陋,尚有許多進步空間,希冀讀者不吝指漏,日後自己當加努力研讀與寫作。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