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人的家庭觀
2009/11/28 16:26:28瀏覽2557|回應0|推薦10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一談到中國的孝道,經常會毫不留情地批評歐美先進國家不注重孝道,因為成年的子女們都不奉養父母,以致許多父母年老後都住到養老院去,甚至還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因果報應,因為歐美的父母在子女十八歲以後便要求他們要離家自立更生,也難怪子女趐膀長硬了之後不願意盡奉養父母的義務了。這些言論在童年的時候聽起來都滿有道理的,也一度信以為真了二十多年,一直到我有機會來到了美國考查老師口中不孝的美國文化,才發現這是與事實差距極大的偏見和誤解,也是文化的自我中心作祟的結果,如果能夠以開放的頭腦來看待美國人行為背後的價值觀,必然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由於歐美文化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要了解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先從聖經的家庭觀開始。首先,聖經認為子女是上帝的產業,父母的角色是上帝的好管家,幫上帝代為管理祂寄放在這個家庭的產業,在子女還小的時候父母必須盡到教養的責任,讓兒女接受適當的教育和有良好的品格,而父母也在這段時間內享受和可愛的子女在一起的快樂時光,這也是從上帝而來的獎賞。但在子女成年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時候,父母就要放手將主權交還給上帝,子女這時候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許多子女就會離開家自立更生,許多人利用半工半讀或貸款來完全大學學業,也有相當高比例的美國人拿著高中畢業的學歷就進入職場,等有了一些積蓄之後再決定是否繼續求學或就業,基於前述「時間到了就放手」的原則,父母親對於子女未來道路的決定上通常是尊重子女的決定而不具有主導的地位,這正是老子在道德經所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由於父母意識到子女在時間到了就會離開家庭,美國的父母格外地珍惜這段和子女相處的時間,許多人在六、七點多天色剛亮時就準備出門上班,為的就是可以在每天三點中小學放學後可以和子女在一起打球,親子之間經常的擁抱和親密的互動讓彼此之間的距離縮短了許多。當子女第一天離開家到大學去報到的時候,大部份的父母都會不畏長途跋地將子女親自送到學校去,在新生報到的那一天經常會看到父母和子女相擁含淚道別的情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距離並不會因為子女年長離家而疏遠,在每年的感恩節和聖誕節這種團圓的日子,旅居在各地的成年子女都會回到父母的家中一起享用火雞大餐,和我們的過年圍爐的情景相去不遠。

 

  在成年子女離開家之後,許多家庭頓時進入空巢期,許多父母實在很享受和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於是選擇領養小孩,而且多半是領養來自開發中國家失去父母的孩子,因此在美國街上經常看到金髮碧眼的白人父母推著亞洲面孔的小孩,甚至一次領養好幾個小孩,知名的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是一個例子,她同時領養了三個分別來自柬埔寨、越南和衣索比亞的小孩,這種情形在美國並不算少見。更令人佩服的是,我們聽到過一對領養中國小孩的美國父母堅持要這個小孩從小就要學好中文,因為不希望他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這對習慣生活在強調民族情感文化中的我們來說真是相當地敬佩。

 

  年老的美國人希望自己仍然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很希望自己能夠在不需要幫忙的情況下自己開車購物和自理生活,以維持老年人應有的尊嚴,因此我們常看見八十幾歲的老人自己開著老爺車到超市購物,甚至白髮蒼蒼的老婆婆在店裡幫忙或在圖書館擔任志工。許多人在年輕時買了房子,就希望能夠在退休時將房子賣掉以便能夠有一筆錢和同年紀的好朋友一起住在老人公寓裡,這實在不是因為被子女遺棄而不得不然,反而他們認為這才是有品質的人生晚年。

 

  美國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以上的這些描述不一定能套用在所有的美國人身上,但是這提供給生長在不同文化的我們一個不同的觀點,讓我們學習不用自我中心和本位主義來解讀他人的行為,而是用更寛廣的心胸來接受不同的價值觀。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erke&aid=3539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