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音樂治療
2016/07/18 22:26:50瀏覽700|回應0|推薦0

用音樂輔助治療

提到西方醫學,通常我們會想到的是比較偏向物理性的治療,投藥、手術、化療……等,但現在經由嚴謹的科學研究,學者們也接受音樂可以當作一種輔助治療的方式,透過聽覺去刺激大腦的運作,讓人產生放鬆、專注、或敏銳的精神狀態,在心理或生理上能有適當的調整。

目前國內已經慢慢有些專業的音樂治療師進駐醫院,其成果也逐漸受人重視,成功大學醫學院遂開設「音樂與醫療:音樂賞析」的課程,由護理系林梅鳳教授負責規劃,她的專長除了在音樂治療之外,還包括癌症心理學、憂鬱與自殺防治、醫病溝通等方面。

她在面對諸如癌症等病的治療過程中,發現有的現代醫學治療伴隨而來的是給病人無盡的恐懼、憂鬱與疲倦,如此治療再有效,但降低生命品質的結果也只會令人卻步,懷疑人生價值,有很多負面的感受。而音樂治療可以緩解這方面的負面情緒,因此她不斷深入研究,期盼多開發適合國人的處方。

這邊要特別說明的是,音樂處方雖有一些基本原則,例如上行的旋律會給人較正面的力量,下行的旋律會給人較低落的感覺,不規則的節拍隱含著缺陷……。但選取的音樂很多時候是與病人的背景有關係,因此音樂處方會隨著地區、時代而去調整,所以有必要由專家針對不同時代的人開發出適合的處方。

在這門課程中,希望藉由不同主題的安排,讓學生認識音樂治療的基本原理、東西方音樂治療的特色,並體驗到音樂在醫療情境的應用,最後還讓學生試開音樂處方,並鼓勵同學互相欣賞、評論。我很幸運在上學期從旁聽了部分的內容,觀察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此跟大家分享介紹其中的一些學習內容。

不同主題的安排

欣賞音樂有許多不同的層次與面向,有的是帶著理性去分析旋律與節奏的結構,有的是順著人的天性去尋找共鳴,然而如果要站在治療的立場,就要能夠穿梭這兩種方式去選擇或者製造出適合當作處方的音樂,畢竟這不是單純的音樂欣賞,而是希望聽音樂能帶來預期的療效。

因此林梅鳳會邀請各類的專家前來。例如音樂家劉岠渭老師介紹挪威作曲家艾德華‧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的生平與樂曲勾勒出來的情境,分析樂曲的結構,同時還能從結構基調中找出其中的變化,讀到音符的表情,雖然音樂訊息並不明確代表什麼意義,但這要能細心感覺、體會。

另外還有從比較業餘玩家的角度來欣賞音樂,這就請到醫學系的幾位醫師來分享自己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經驗,並體會學醫與學音樂的相通性。這些醫師對音樂的「業餘愛好」都很專業、細緻,不過他們正職是醫生,音樂就只能當作業餘。然而他們覺得當醫生與音樂家的身分不見得會相牴觸,史懷哲就同時是位醫生與音樂家的代表。

從這些前輩的立場,帶給這些醫學系學生許多典範。例如成大醫學系小兒科王玠能醫師就提醒學生「要用專業、挑剔的角度把事情做到最好,令人尊敬,成就就在於細節之中去深入」,「醫師要像偵探一樣」去根據病人所提供的線索,了解他的問題。王玠能是小兒心臟科醫生,常常要根據心音的細微差距去敏感察覺可能的問題。上課時,他帶著蔡琴不同版本「被遺忘的時光」這首歌,讓大家一聽、再聽,聽出演唱者的年齡,聽出她的心境,聽出不同科技的音效處理,培養大家的敏感度與想像力,鼓勵大家要有寬廣的視野。

主動式音樂治療

至於音樂治療本身的專業,這門課也邀請不同的治療師前來。有位是美國音樂治療協會認證的吳佳慧音樂治療師,她來教導大家「主動式音樂治療」。這就不是放音樂給病人聽,而是治療師跟病人先建立友善信任的關係,然後再營造充滿音樂、沒有壓力的環境,兩人一起參與即興演出。

這有可能嗎?

這就要治療師想辦法去找適合的樂器,通常打擊樂器比較容易,或者改造樂器讓人可以輕易上手,例如一撥弄吉他就是和絃,否則一開始學樂器的門檻太高,反而會增加挫折感。而治療師的專業就是掌握原則去配合演出,這需要非常高超的音樂治療專業、觀察技巧與反應能力,才能讓這樣的即興演出盡興。

吳佳慧親身經驗告訴大家,這樣的配合並不是不可能,但是為了顧慮到聲音的和諧,因此她使用的樂器會採用五聲音階(Do, Re, Me, Sol, La),讓FaTi不要出聲。經過設計後開始進行,就會發現似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音樂兒,等待機會去表現,表達發洩出各種情緒,治療師可以從旁觀察了解,並加以輔導。

不過音樂不如語言那般地精準,許多情緒,如快樂、興奮、緊張、焦躁,表現出來都很類似,因此解讀的時候要很小心。

群體式音樂治療

另外有位楊秀惠老師傳承自日本加賀谷宮本式音樂治療。日本是重視群體的民族,因此這套治療方法會採群體活動,配合音樂進行全身動起來,讓周遭的朋友身心靈能夠一起產生共鳴,達到團體治療的目的。而音樂選擇上則是以古典音樂佔多數,因為其中的包容性、整合性較高,內含豐富;另有少部分是自己創作,這是以能誘發啟動提升內在動力為重點;還有一些屬於老歌民謠,這是針對長者而發展出來適合他們年代記憶的音樂。

用音樂推動社會運動

課堂上還邀請到Cicada(蟬)樂團成員許凱老師與謝維倫老師前來分享用音樂去表達社會改造的理念。Cicada的成員曾經因為環保問題上街頭抗爭,但是幾次活動之後,發現陷入一個讓人沮喪的循環,對現實沒辦法有任何改變。

如何讓事情可以有更積極正面的發展呢?他們選擇用自己擅長的音樂去發聲,希望讓人如同聽到蟬叫聲,再去注意看他們表達內容。

他們的主題是跟臺灣的海岸線有關,為此團長還安排團員一起去海邊旅行、浮潛,讓自己先對海岸的美與豐富的生命力有了認識,再搭配製作出影片,而能給人在音樂、影像與內涵等各方面,有完美的呈現。希望吸引人注意與反思台灣海岸的現狀,共同來思索該如何保留這樣的美麗。

試開音樂處方

期末學生的音樂處方最後精選五組上台跟大家介紹,其中有治療失眠緩和經痛、鼓舞癌症低潮,甚至還有給懷孕的準媽媽聽。

基本上學生都能把握原則,先放能跟目標聽者狀態相應的音樂,然後再慢慢引導進入所欲達到的狀況。因此對於失眠的人,一開始會比較激昂,然後逐漸沉澱;而對於低潮的人,一開始會比較憂鬱,然後沉靜、給予動力,最後回歸平靜;至於孕婦則是配合熟悉的音樂與輕快的節奏,可以做些簡單的運動。

這一整個學期聽下來了解到音樂的魅力,似乎它不儘是對人的身心靈有引導的力量,有支持的效果,也對社會議題有療癒與喚起注意的功效。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66716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