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6/19 20:02:55瀏覽662|回應0|推薦0 | ||
小孩玩大車的書法館 本篇將介紹一所偏鄉小學,那兒有全國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館」,專門展出書法、篆刻等相關事物。目前書法館運作將近十年,而其所對應的書法比賽也已到第十七屆,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發掘出許多人才,同時也深化書法創作的理論與實務。 發展出自己特色的地方將不再是偏鄉 這所幸運的國小位於高雄市的湖內區,名為「明宗」,它隔著二仁溪北與臺南市相臨,其地理位處於高雄市與臺南市的交界,附近有興達港與興達電廠。此地實是行政的邊陲,原本算是傳統典型的農漁混合型態的村落,學校資源很少,人口正逐漸外移。但是因為這個館而讓地方有了特色、產生向心力,學生也逐漸回流。該國小過去曾經僅有六班,現在則有十七班,全校學生人數兩、三百人,雖仍屬於迷你小學,但已經建立起獨特的風格。 他們還沒想太多的時候就開始舉辦書法比賽,起出由興達電廠贊助,以節約能源為主題舉辦「興達獎」,由於活動很成功,因此地方仕紳呂晃禎醫師便發願贊助五年的費用,期望舉辦「明宗書法獎」,這從89年開始第一屆,起始時以試辦的性質以五年為期來觀察。沒想到這樣的活動從每次都吸引了上千人士前來參加,為這偏鄉僻壤帶來了許多的人潮,成為地方盛事。而此獎也辦出特色與好評,執行團隊遂慢慢醞釀出對「書法館」的渴望與想像,同時配合學校的發展目標,因此希望能有一個專為書法與篆刻展示的空間。 然而過往國內曾有過很多不同型態的館舍積極興建,但後來都成為蚊子館,成效不好,因此地方主管會建議改用活化閒置空間的方式來處理。不過明宗書法團隊在過去的辦理經驗了解,一般場地拿來擺設書法作品只能有「克難」的感覺,美感的氛圍不足,無法感動人,那就不能達成藝術教育的目的。畢竟一個適合的硬體空間對書藝推展是有其重要性,這不是閒置空間活化就可以達到效果的。 經過不斷地溝通,執行團隊也不斷檢驗書法館的功能與價值,檢驗自己的決心,許下堅定的承諾,同時也從原本單純「提供明宗獎得獎作品的展示與典藏」的想法,擴展為「提升湖內鄉地方人文特色」、「規劃學校與社區共榮願景」。 擴大目標的書法館的建設案終於獲得政府支持,並經由向地方仕紳與熱心人士募款,確定經費達標後開始興建,而於96年竣工,等到97年初春的時候,第八屆的明宗獎作品終於在「明宗書法藝術館」展出。 很有書法特色的建築 這個書法館是專為書法展示的建築空間,其內部巧妙運用「圓」與「方」以表達書法的「圓筆」與「方筆」兩大概念,同時也將圓與方巧妙結合以呈現出硯臺的形狀,這又是文房四寶之一,……種種設計都緊扣著「明宗書法藝術館」的主題。 整個館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高約十公尺,館名由曾任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吳平先生題字,另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汪中教授撰寫的「書法藝術館落成碑誌」。整個館的硬體部分由「林存城建築事務所」負責設計,凸顯日月分明、方圓並濟的線條美學。外牆為一洗石立面,雨後有分自然揮灑的書墨意境,恰符合書法館之意象。 館外庭園景觀及館內設計則由劉國滄主持的「打開聯合文創工作室」規劃。劉國滄擅長以最少的資源去營造空間最大的可能性,當他在為明宗國小做空間規劃時,了解其使用訴求與文化意義後,便將校園四周的圍牆打掉,讓學校變成一個開放的空間,更容易跟社區親近。再經由裝置藝術,讓明宗國小變成一個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地方。就書法館而言,除了便於書藝展覽之外,他同時也把在地材料以及施作時的難易程度,當做思考的出發點,讓管理者在未來可以方便購買替換,常保環境如新。 書法館就在專業人士的妙手規劃下展現出獨特的風貌。室內以中空透明尖頂引進自然光為裝飾,輔以透明玻璃帷幕讓樹影倒映,搖曳生姿,晨昏、四時都有不同景緻,同時也得以彰顯「明」的特色。內部並設四個展覽區及圖書閱覽室,展館面積約兩百坪,空間與光線專門適合各類書法作品的尺幅,營造出書藝氛圍。 戶外矗立一具有「明」字草書意象的十一公尺鐵雕藝術作品,那是由臺南應用大學美術系林鴻文教授設計,雕塑家吳孟璋先生製作,原本為明宗獎的獎盃所設計,之後則將此擴大建成戶外公共藝術品。後來這不僅是書法館的象徵,也是明宗國小的地標,甚至還成為湖內鄉的代表,遠遠望去,猶如一條巨龍昂首擎空。而其下窄上寬的設計其實也象徵臺灣地狹人稠,往天空發展才能海闊天空,悠遊自在。 每年除了舉辦書法比賽、展出得獎作品之外,這兒還積極邀請國內外書法名家前來舉辦展覽。由於這兒空間專為書法設計,又有熱情專業的執行團隊去佈展、宣傳,因此逐漸打開知名度,成為南臺灣的書法重鎮。「北有故宮,南有明宗」的稱號看得出他們對自己的期許,然而他們也深知在文化累積上難與千年的故宮珍藏相比,但他們掌握的是時代創新的書法精神,典藏的是屬於這一時代的優良書法作品。 而此書法館位於明宗國小,當然也會對自己學校的學生提供更親近且豐盛的文學與藝術饗宴。這是非常難得的境教素材,既可教導小朋友認識書法,也可以陶冶大家對藝術品的欣賞心態與討論方式,讓他們輕鬆愉快就能接觸到海內外頂尖書法作品,增加美感欣賞經驗。尤其在鄉下國小還可以接觸到真實物品,有機會親近大師,給學生許多正面的文化刺激。 執行團隊的關鍵人物 這個館的經營有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之前提過的阿德老師,他是其中驅動的引擎。他不安於僅當一個國小教師,過著固定生活模式的生活,而是把握機會學習書法、推廣書法,把這當成一種社會責任。雖然累,還要花費許多時間、金錢與心力去跟各式的人接觸,但他都樂在其中,督促自己去玩成一步步的任務。當這個書法館完成的時候,他很高興建立起一個書法愛好者之間的合縱連橫的平臺,而且自己也隨之成長。 這個成長是很多面向的,從書法藝術方面來講,他為了能順利募款而鞭策激勵自己不斷追求進步,於是在97年到101年之間,接連獲得北、中、南各地十一個藝術獎項。這雖然是大豐收的紀錄,但他表示在這些競賽中得獎並不是他真正的目標,只是希望藉此肯定讓更多人來支持書法館與明宗獎。 其次是為了募款答謝捐贈者,他會提供自己的作品回贈給對方。因此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價值的、值得收藏的,所以會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才對得起對方的贊助與支持。為此他也從93年開始,每年都會參加書法展覽,和同好切磋書藝、交換心得,地點不僅限於國內,還遠赴大陸、日本、韓國,其中還有四次個人展覽,分享他在筆墨之間體會出的「創作哲理」,而他也在這過程中技巧與想法都能不斷進步。 阿德老師的成長還展現在待人處世上。他年輕時憑著一股天真、熱情與執著推廣書藝,別人也許隨口提個點子,他卻會把握機會、創造機緣,戮力將其完成、貫徹執行。但是當主管一換,新的人進來時,許多人初聽難免會質疑這樣一個書法館隸屬於一間國小的合理性,也對國小教師擔任「明宗書法藝術館藝術總監」的身分感到不解。甚至當他想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時候,還遇到主管機關告訴他「翻遍相關資料並沒有國小可以舉辦學術研討會的法令依據」。畢竟國小屬地方政府管,因此在投入資源的時候,會傾向於把活動做小,僅限於小地方、小範圍。若想要有大手筆、大氣度,甚至涉足研究,難免會令人感到是天方夜譚。 因此這不僅是「創業維艱」而已,阿德老師還得面對別人看他「小孩玩大車」的憂慮,或者說是不以為然。即使他已累積數年的經驗,有過好幾次成功的例子,但是許多人還是會從制度面來建議書法館可以如何重新定位,也許是轉歸文化部門或者是社教部門,這樣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做事情。 但阿德老師注意到的是,這樣雖然「名正言順」,可是進入制度之後負責的人對書法的熱情不知道還在不在?萬一落入一般公部門照章行事的窠臼中,反而有變成蚊子館的可能,那過去的苦心豈不都白費?因此他要不斷地在制度內跟人溝通,真的不行就再想辦法去找制度以外的人脈與資源。他表示這過程中有很辛苦,有許多不確定性,壓力很大,但這些歷練反而能夠激發他更多的創作潛能,讓自己的筆觸更加蒼老成熟。同時幾年下來,他也慢慢體會到「以和為貴」的道理,學習如何讓自己更圓融地做事與表達,擴展人脈與資源,了解唯有如此才能讓書法館經營的長久。 阿德老師對這些辛苦付出也表示自己是受益最大的人。畢竟國小老師的教書生活模式很固定,教了幾年之後很容易就落入同類型的方式不斷循環。但是他希望能不斷學東西、接受挑戰。而舉辦明宗獎比賽、經營書法館,乃至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些都是他和同事夥伴一起衡量當前書法教育需要,自願去擔當辦理,雖然難免也會有些令人沮喪的事情,但他期許自己像海綿一樣吸納所有不論好壞的東西,等到吐出東西的時候,都會是好的。 目前書法館發展到一規模的確是正向的力量較多。這過程讓他的生活多采多姿,充滿挑戰,也得以不斷學習。他也在做事當中培養視野、擴展心胸,這是一般國小老師生涯中難以企盼到的,因此他對自己能有這樣的機會,充滿了感恩。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