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元宵、生辰耍百戲--《紅樓夢》的民俗雜技
2017/02/08 20:56:45瀏覽421|回應0|推薦1

元宵、生辰耍百戲--《紅樓夢》的民俗雜技

朱嘉雯

《紅樓夢》裡每寫道年節宴樂或重要人物的生辰,在酒席之間,總免不了鋪陳戲曲和音樂的演出。例如第十八回元妃上元佳節省親和第四十三回賈母召集大家來為王熙鳳過生日,除了請戲班來唱戲,同時連「耍百戲」並說書的男女先兒都請來了。其場面熱鬧盛大,已可想見。


然而,如果我們再更深入討論「耍百戲」的內容及其歷史源流,讀者們將會更驚奇地發現《紅樓夢》中的每一個點,都有深意,都值得探索。百戲,最早源於秦漢時期,當時雜技演員演出的類型紛繁,包括:扛鼎、尋幢、吞刀、吐火⋯⋯等等,有時也裝扮成其他戲劇人物,甚或出現動物造型。《漢文帝篡要》曾記載:「百戲起于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至李尤《平安觀賦》中又有:「歌舞俳優,連笑伎戲」之句。可知「百戲」以雜技為主,同時也包含逗筆說唱的曲藝節目。


到了魏晉南北朝,百戲的範圍又更廣了!《隋書·音樂志》指稱,梁朝天監四年宮廷宴會中有介於雅歌與鼙舞之間的俳優演藝,同時也出現各種雜技項目。到了北齊,人們還能看到侏儒的表演。而唐代長安教坊的演員們則更重視技藝的表現,當時教坊有黃繙綽、唐崇等著名俳優,史稱前者「善僄弄」,後者「善宣贊」。特別是唐玄宗喜愛看「戴竿」與「繩技」,都是屬於高空驚險表演。

至宋代,百戲已出現分化。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區分唱功為主的演員為「伎樂」,有:口栗唱、諸宮調、唱耍令等。至於散樂,已從雜劇發展成為專門的戲劇歌舞。至此,百戲則專指雜技和競技。周密《武林舊事》卷七雲:「射廳看百戲、依例宣賜。」所謂「射廳」,便是宮廷演習武藝射弓的地方,可知百戲在宋代已是角抵相撲一類的武術表演。


當時京都汴梁,每逢節日,必定舉行歌舞百戲盛會,一直到元代,百戲內容更為豐富。然而元代之後,因戲曲興盛,百戲一詞已少有人聽聞。然而探究它在元朝以前的發展,其中也曾因爲民族文化不斷地交流,促使百戲演藝更為精湛!又因百戲源於民間,是故表現了人們活潑、健美與勇敢的特性,例如:漢代畫像磚上有「案上倒立」的人物形象,這不僅是漢代常見的雜技,更有趣的是,它源於安息(亦稱波斯,即今伊朗)的柔術。在表演技術逐漸創新的過程中,演員甚至可以倒立在重重疊疊的桌椅上!


此外,還有「飛丸」,也很特殊。最早在《列子》、《莊子》中,已有記載。漢代畫像磚上有一人飛三丸、五丸,甚至於七丸的畫面。而此項目也可能源自西域。據《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古羅馬帝國)俗多奇幻,口中吐火,自縛自解,跳十二丸,巧妙非常!」可見百戲源於西方文化者,不在少數。

《紅樓夢》裡,從元妃到王熙鳳,伴隨這兩位身分地位重要人物登場的盛大場景,自然不能缺少耍百戲。然而,在曹雪芹寫作的清代,百戲已是遙遠的古俗,而宮廷與貴族宴樂一般也不會重視耍百戲。尤有甚者,清初帝王特別雅好戲曲,甚過於雜技。因此,在曹雪芹的寫作中,特別將這項古俗點出,表現出深長的意味,一方面作者試圖煙雲模糊《紅樓夢》的歷史場景;同時在崑曲演唱之餘,重新讓百戲登台,也反映出曹雪芹雅俗文化融和無間的生活美學新思維。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guedu&aid=9139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