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發現生活的詩意 ---走進林語堂紀念館
2016/03/19 00:34:49瀏覽469|回應0|推薦8
發現生活的詩意
---走進林語堂紀念館
朱嘉雯
 
走進漳州平和林語堂紀念館,我這才深深地感覺到他一生的夢想,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家門前一艘當地特有的五篷船,是載著他夢想起飛的翅膀。一葉扁舟輕輕穿越萬重山,將他帶往知識的殿堂,探索世界的高峰!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這世界究竟有多大?端看我們的夢想有多遼闊。林話堂曾經是這山區裡一個樂天的孩子,隨著歲月的腳步,他展開了探索的旅程。其間也曽遭受失戀、失意與失敗的多重打擊,但他最終畢竟成就也成全了自我。
 
這山腳下的童年時光,為他積累了一生的快樂泉源。成長以後的人生,也許不能盡如人意,然而林語堂總是處之泰然。他不儘走到漳州、上海、北京⋯⋯,而且在美國、德國相繼完成了學位,日後又在最繁業的大都會落腳,回首紀錄自己的國家與國民的文化和歷史,開創了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新紀元。
 
當我們一一回想陳年的歷史既往,就能發現,漢唐宋元明清,許多朝代,歷任君王為了宣揚文化,讓四海臣服,曾不惜傾注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循絲路、造海艦,甚至不惜掀起大戰!其間總有達到文化交融,令海內外心悅誠服的時刻。君不見歷史上四夷漢化之深,總歸是古老的歷史文明長期累積了強大的能量!能夠深入人心。
 
然而林語堂卻是帶著妻小單刀赴會去完成這項使命的。他對於自己國家的文化生活和歷史經驗,擁有一股熱切的期待與深刻的觀感。他願意將我們文化中最優美、豐富和多情的一面傳遞到世界的盡頭,為此他的足跡也到過東南亞和南美洲。
 
這所有的自信和願望都來自平和,來自這個生身之地,我們這才意識到這位偉大的作家,站在異國文化的浪尖上,再回眸凝望自己家鄉的土地時,鄉土的一切給予了他多麼美好的回應!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日,我在研究林語堂生平與作品超過十年之後,第一次踏上了他的故土。這裡是他晚年居住在台灣時,魂牽夢繫之所。小小的院落,兩層樓的房屋,一口足以讓全家人生活的水井⋯⋯,這裡有他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對我而言,也是文學與學術生涯的尋根之旅。我在這裡看到本地中、小學的孩子們在師長的教導下,快樂地朗誦著林語言的文章,像是要將這些句子內化到心底深處,成為他們一生前進的動力:「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孩子們的吟誦浸潤了我的心胸,教我更深一層地感受到林語堂文章所能發揮的巨大潛能。我在這幢林家的老宅裡,來回逡巡,從前廳到廚房,從天井到臥室,現實生活如此親切地展現在眼前,不由得想起林語堂的名言:「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台戲,優秀的演員明知其假,但卻能够比在現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表現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地度日,並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不完滿是常態,而圓滿則是非常態,就如同「月圓為少月缺為多」道理是一樣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麼我們就會很快變得通達起来,也逍遙自適多了,苦惱與晦暗也會隨風而去。」
 
我們研究他的思想與文學,深知在他的世界裡,感情是沒有對錯的;傷心也是沒有必要的,人生只要看得夠遠,就無需糾結於眼前的是非。得意的時候,不妨拿出儒家的精神來黽勉從事;一旦失意了,也還有道家思想來指引我們找尋生命中的桃花源,而且受苦愈深,領悟愈高!從林語堂晚年樂觀、豁達而又天真的笑容裡,我可以體會到他的心境:人生歸結到最後,還是那句話⋯⋯
 
且行且珍惜!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guedu&aid=5055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