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窗上一片光輝奪目! ──談凡爾賽宮與紫禁城裡的五彩玻璃
2015/06/28 23:58:07瀏覽474|回應0|推薦3
窗上一片光輝奪目!
──談凡爾賽宮與紫禁城裡的五彩玻璃
 朱嘉雯

2011年底,台北故宮博物院曾經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那時節,人們曾將17世紀中葉,分據於歐亞大陸兩端,各自建立起輝煌盛世的君王,拉近距離,細細地加以比較。從個人、家庭到功業,以及兩國文化的互相影響與習染……,都在這項展覽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如今我們再從一個小細節出發,看看這個時期,兩國宮廷的裝潢素材與風格,也許還能觀察到當年未曾留意到的有趣話題。
誠如世人所知,法國凡爾賽宮最著名的廳堂,非「鏡廳」莫屬。那是路易十四時期,建築師儒勒‧阿爾杜安‧芒薩爾的傑作。鏡廳由17面巨大的鏡子,以及438塊玻璃面構成了花窗與牆面,將室內的金碧穹頂與戶外的錦繡花園折射掩映得光芒萬丈、華麗異常!
其實我們今天回過頭來欣賞北京紫禁城養心殿的「梅塢」,也會發現,它有很美麗的玻璃花窗。在黃色琉璃瓦的下方,一整排的玻璃窗,那是冰裂紋櫺格支窗,與冰裂紋橫披窗。此處西山牆外,還有一小窗,以梅紋作為窗罩。這景緻,使我們想起同一時期的經典文學作品《紅樓夢》。在這部小說裡,主人公賈寶玉所居住的「怡紅院」也是由多幅鏡面與玻璃窗所構成的。
小說第17回寫道省親別墅剛剛落成,賈政帶著眾清客以及賈寶玉進去巡視,來到怡紅院裡,大家目不轉睛地觀賞室內的陳設,在這裡是分不出隔間來的。原來此院落四面都是雕空的玲瓏木板,而且造型各異,有「流雲百蝠」、「歲寒三友」等圖式,也有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或集錦,或博古,或卍福卍壽等各種花樣,每一幅隔板都是出自名雕刻家的手筆,所到之處五彩銷金嵌寶,委實觀之不盡!
此外,滿牆滿壁上皆是珍藏古董器玩的多寶格,有:琴、劍、瓶、書等等,引得眾人讚嘆:「好精緻啊!難為怎麼想得出來!」
看著看著,賈政等人卻都迷路了,大夥兒左瞧也有門可通,右瞧又有窗暫隔,及至到了跟前,又被一架書給擋住了去路。想要回頭再走,不知為何又被透明紗窗所阻!忽然間,他們看見迎面也進來了一群人,卻都與自己的形象一樣,仔細一看,原來是照見了一架大玻璃鏡!一旦轉過鏡子,朝鏡面背後走去,竟然越發門窗多了……。
這座《紅樓夢》裡的「鏡廳」,讓曹雪芹描述得迷離惝恍,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然而故事到了第三十四回,當怡紅院的玻璃窗映照出戶外綺麗的景緻時,那就更加地令人心旌搖盪了!那時,大觀園裡來了一群嬌客,有豔光四射的薛寶琴、氣韻雅麗的邢岫煙、腹有詩書的李紋和李綺……,大家約定一同籌組詩社,好好地風雅一場!
到了次日一早,賈寶玉滿心裡記掛著要和眾姊妹作詩,一整夜都沒好生睡,天一亮了就爬起來,掀開床簾帳子一看,雖然門窗尚掩,然而已可見窗上一片光輝奪目!它的心裡立刻想道:必定是放晴了,日光出來了。於是他連忙起身來揭起窗簾,從整面的大玻璃窗內往外一看。原來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得將有一尺多厚,而且天上仍是搓綿扯絮一般,飄落著白色的雪花,將大觀園妝點得裹素銀妝,令人驚豔!賈寶玉此時簡直是歡欣非常!
由《紅樓夢》裡的玻璃窗與穿衣鏡,我們不難想見,清朝初年,在康熙、雍正到乾隆年間,皇室與貴冑之家,已經開始使用玻璃窗鏡來裝飾房舍廳堂了。果然,在清宮內務府的檔案,我們找到乾隆38年在寧壽宮的門窗上,加裝玻璃的工程紀錄。時間再往前推,雍正皇帝一上台,便以養心殿光線陰暗為由,在東、西窗與穿堂安裝了透明玻璃。
到了雍正5年,皇上又命人到銀庫找出一塊玻璃,安裝在圓明園萬字房的窗戶上。當時乾隆還是皇子,他為此題了一首詩《玻璃窗》云:「西洋奇貨無不有,玻璃皎潔修且厚。小院軒窗面面開,細細風櫺突紗牖。內外動達稱我心,虛明映物隨所受。風霾日射渾不覺,几筵朗徹無塵垢。」
雖然在康熙年間,皇室內務府已建設了玻璃廠,由西洋傳教士主持,然而當時只著重製造小型器皿,大片平面的窗鏡玻璃仍有賴進口,因而價格極其昂貴!這也就是乾隆所說的:「西洋奇貨無不有。」然而當時富有的人家使用玻璃門窗的機會還是有的。我們看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提到當時民間豪宅,使用彩色玻璃裝飾窗櫺的情景時。他曾描述這樣人家的庭院有水池和涼亭,沿著園中小徑走,眼前會突然出現一座玲瓏高聳的大山石,造型奇特古怪,還有藤蔓攀沿其上,周圍煙靄雲影繚繞,景象極為靈動。山石之下,有一座小廳,門上匾額書寫:「一片南湖」四個大字,兩旁有對聯,上聯是杜甫的詩句:「層軒皆畫水」,下聯是張九齡的詩句:「芳樹曲迎春」。
最美的是,這棟小屋的所有窗櫺都鑲有五色玻璃,因此被眾人稱之為:「玻璃房。」
從曹雪芹的寫作,到皇室、富戶的居家生活,穿衣鏡與玻璃窗照顯出中國園林設計,逐漸受到西洋鏡廳式建築的影響,不僅室內採光愈趨明亮,而且阻隔了風霜塵霾侵染家具,最美妙的是,人在屋裡也可以隨時感受到大自然的召喚……。
玻璃窗與穿衣鏡的出現,無疑是為考察17世紀東、西方建築裝潢史,提供了一道亮麗繽紛的文化橋樑。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guedu&aid=2511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