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場關於文學何去何從的世紀婚禮 —當《學衡》派遇上《新青年》
2015/02/28 18:53:13瀏覽434|回應0|推薦7

一場關於文學何去何從的世紀婚禮
——當《學衡》派遇上《新青年》

朱嘉雯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一日,南京城出現了一場「世紀婚禮」。說它是世紀婚禮,並不是因為當日排場特別盛大,也不是因為典禮形式有多麼特殊,然而它卻是一場在歷史上留名的婚禮。


新郎胡夢華是胡適安徽績溪的同鄉,他身為北京大學白話新文學運動提倡人的族姪,同時又是東南大學力主「文言不可廢」的吳宓與梅光迪在西洋文學系的學生。一九二O年代胡適與陳獨秀在歐美啟蒙思想與科學精神的推湧下,全面提倡新文化運動,面對這片激進的改革聲浪,南京東南大學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人隨即主辦《學衡》,以殉道文人的姿態,誓言維護儒家主流文化千百年來的傳統。


一九二O年胡夢華考取東南大學的推薦信,事實上是胡適親筆所寫。胡適當年位介紹這位家鄉子姪到南京高等師範學院(即東南大學)讀書,曾經寫了一封推薦信給校長郭秉文。胡夢華在求學期間,與胡適的姪兒胡思永成為摯友,同時也認識了梁實秋、郭沫若、郁達夫和成仿吾等人。直到一九二三夏天,梁實秋赴美留學,胡夢華也和大家一同到碼頭為梁氏送行,隨後得知胡適在杭州煙霞洞養病,他又與曹誠英、潘家洵、任白濤在杭州聚首,探望胡適。七月二十九日那天,他們還一起登上了南高峰欣賞日出。

於是到了一九二三年底,胡夢華與吳淑貞在南京舉行婚禮時,北大《新青年》的一批新潮學人,與東南大學堅持傳統的《學衡》派兩大陣營學者,便同時出現在這場婚禮上!


根據胡夢華與吳淑貞日後的回憶,他們結婚那天,胡適應邀擔任證婚人,而梅光迪則是男女雙方的介紹人。此外,楊幸佛、柳詒徵和吳宓等人也都到場。於是胡適與梅、吳、柳展開了一場針對文學革命觀點的正面交鋒!胡夢華說,當時他的叔叔胡適先提出杜威與羅素的立論,繼而展開了新文學運動的主張與觀點。

然而梅光迪與吳宓卻以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三位大師在前,杜威、羅素卻未必青出於藍,進而重申這兩位哲學家的學理未必後來居上。柳詒徵更進一步將話題帶回傳統儒學,他舉出孟子的母親為了讓下一代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數度遷居,藉以諷勸胡適放棄不適合的國人的新文化運動。


胡夢華回憶道:「適之叔,單槍匹馬,陷入重圍:杏佛師拔刀相助,雄辯滔滔!」我們可以想見這場婚禮便是民國初年,中國新舊文學交鋒的重要場域!胡夢華與吳淑貞這對即將步入婚姻生活的年輕人,他們和當時許多青年學子一樣,一方面擁護胡適,相信他所說:「詩的革新與創新,必須徹底剷除掉新舊詩體的格律,連根拔掉,不要有絲毫姑息、保留。」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在內心深處佩服梅光迪等人堅持:「白話應提倡,但文言不可廢」這樣的文學主張是不朽之論。


以學術的角度觀之,胡夢華其實經常被論者歸為《學衡》人士,因此我們可以從他的著作裡,回溯五四新文化運動下,吳宓、梅光迪、胡先驌、梁濟與王國維等人的學思歷程,從他們對抗新文化運動的姿態裡,考察民國初年中西文化、新舊文學交越激盪的具體情況,同時也使我們更加釐清當時文人的精神意蘊。


然而胡夢華的身份還是比一般年輕人特殊,因為他同是胡適的姪兒,又是梅光迪班上最活躍的學生,新、舊文學在他身上折衝、調和的情況也最為明顯。他的文章所反映的正是不同理念的文人,如何激盪與對話,從而展現出新、舊交替時代,知識份子的傳承與譜系。更重要的是,我們得以藉此深入當時文人所關注的文化議題,以便了解當日那些議論是如何深遠地影響了我們今天對於文學與文化的看法。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guedu&aid=2118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