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下莊嬤煮菜瓜 ──鍾鐵民的田園書寫
2015/02/20 00:06:47瀏覽736|回應0|推薦2

下莊嬤煮菜瓜
──鍾鐵民的田園書寫

朱嘉雯


過年的時候,婆婆給了我們幾條天然的菜瓜布,這是很方便使用而且手感極佳的清潔用品,同時也讓我想起著名台灣作家鍾鐵民的一篇散文〈菜瓜布〉。

作家在文章中回憶母親每年夏天收成菜瓜的情景。原來在春夏之交,農屋的外延經常可見婦女們用竹木簡單支撐起的棚架,那便是用來讓絲瓜攀藤的花架。在鍾鐵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於深秋收取菜瓜種子,這樣提早育苗,是為了讓期待將來有個豐收的夏天,而且早收的瓜果味道總是特別好呢!


通常一戶農家只需要種兩株絲瓜,就夠一家人盡情享用,多出來的還可以分送諸親友。通常菜瓜苗只要攀上了棚架,它們就會極快地生長!每天都能見到瓜藤愈來愈繁茂,看著它們一邊生長一邊開花,不久之後,肥碩翠綠的枝葉蓋滿了整座棚架,隨後家裡的餐桌上就開始出現柔滑甜嫩的絲瓜了!


新鮮爽口的絲瓜在古老的《本草綱目》裡,紀載著它可以幫助我們活血、解毒、鎮咳、祛痰……,最搭配的料理方式是與新鮮蛤蠣一起悶煮,將絲瓜的甜美與蛤蠣的鮮味調和得渾然天成,調度出我們味蕾中最恬靜的幸福感受。到了冬天,將絲瓜伴隨金勾蝦、香菇、薑絲和蔥段,熬成絲瓜粥,起鍋前記得灑上一點白胡椒,這是隆冬裡最暖胃的食品。


鍾鐵民說:「絲瓜,客家人發音聽起來像『瘦瓜』。料理時削皮切片後小火悶煮,不加水最清甜!」像這樣豐富得享用不盡的瓜果,造就了美濃地區流傳的一句歇後語:「下莊嬤煮菜瓜——有吃水了!」


此外,鍾鐵民還記得他的妻子每年採收絲瓜的情景:「她為圖輕鬆,利用屋邊一丈多高的駁坎和旁邊的老荔枝樹,不再搭棚架,讓菜瓜的蔓藤直接攀附在果樹和駁坎上。」讓菜瓜攀在老樹上,它們好像就能特別順勢快樂地生長!比起搭棚架的效果更好!「菜瓜藤似乎滿喜歡這種生長方式,枝葉比用棚架栽種長得更茂盛。」

只不過荔枝樹太高,採收果實的時候,往往需要兩個人合作,一個人使用長鉤鐮刀割取瓜果,另一個人趕緊用綁在竹竿上的魚網來承接。也許是家裡人手短缺,幾年下來,鍾鐵民的妻子竟然練就出一身好功夫!她經常在沒有人協助的情況下,一個人右手持鉤鐮,左手拉長網,那網子也是支撐在樹枝上的,只見妻子一刀一條十分俐落!


然而也有接不準的時候,如果沒接到,整條翠生生的絲瓜就會掉下來摔爛。還有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絲瓜總是「躲」在一片茂密的綠葉之中,尋找時頗為費神!鍾鐵民描述他的母親和妻子每走過樹底下時,都要抬頭慢慢地探尋,然而再怎麼仔細,每年也總有幾條漏網的絲瓜躲在深密葉子中,直到老熟,那老絲瓜也就只好留著取種,因為它們再也不能被食用了。


老絲瓜乾燥以後,剝去外皮,敲出種子,留下軟硬適中的纖維,被留在廚房裡作為洗刷碗盤、鍋子和灶台的清潔布,是最適合不過的。洗澡的時候,用這硬中帶柔的纖維來清潔身體,不僅皮膚的觸感很好,而且也比任何塑膠製品要環保得多!「老菜瓜既不能下鍋料理成佳餚了,拿來洗鍋子卻也物盡其用,沒有浪費。」


鍾鐵民是屏東縣的客家人,他1941年出生於滿州國奉天,也就是現今的瀋陽市。他是台灣「鄉土文學之父」鍾理和的兒子,文學風格也承自父親,而寫作題材則更多取自美濃客家地區的生活采風,因此也被稱為「農民作家」。我們從他樸實的散文裡,體會其精神世界的寬宏與平和,同時也在字裡行間,重新回味恬淡惜福、知足常樂的田園生活風貌。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guedu&aid=21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