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解
2022/12/06 20:18:53瀏覽485|回應1|推薦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即說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解】

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解 (以下粉色字:心經原文。接續黑字為註解。)

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定也。,徑也。言此經定心之徑路也。

觀自在者,變化從心。達觀自得也。,覺也。,情也。義理先具,能覺一切有情之義,藏也。色受想行識,謂之五蘊,全經重此一句。度一切苦厄度度他而言。舍利子。人名。因而有,因而有。因而有之不得,則於心而不忘,五者相因。諸法空相者,謂真性有而非有、無而非無,是諸法空相也。

               真性累劫不毀,故不生不滅

               真性本來無染,故不垢不淨

               真性不著一物,故不增不減

眼耳鼻舌身意,謂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謂之六塵。

一切諸法,皆緣意起,故法屬意,或謂法與發同,即發動也,亦通。

       目之所見為眼界;心之所之為意識界。 

無無明者,無昏昧之處也。無老死者,常存不壞也。

,煩惱也。,積也。猶云積萬過千愆於一身也。二者謂之苦果苦因。

,涅槃也。,路也。猶云修行得路也。二者謂之樂果樂因。

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菩薩,不生。,不死。

,無也。耨多羅,上也。,正也。,等也。三菩提:正覺也。

揭諦揭諦:揭妙諦以度人也。重言之,自度度他也。:眾。

薩婆訶:疾速也。謂疾速成就一切眾生也。

 

二、講解:

阿難說。吾教有觀自在菩薩者,功行最深,具大智慧。造到彼岸之時,照見自己之五蘊,與眾生之五蘊,皆屬於空虛。於己則修無上菩提於人多方接引,俾一切苦惱之厄,盡歸解脫。 

弟子舍利子,正是欲離苦厄者,菩薩呼其曰:舍利子知世間有形者為色、無形者為空,不知夢幻泡影不異一真顯露不異也。色不即是空。空不即是色乎。

夫因而有、因而有,因而有不得,則於心而不忘,此五者相因而見者也。既是空、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矣。

由是真性常清常淨毫無法相可名,不誠為諸法中空相乎。言乎其妙,則常存不敝。

不生不滅也,湛然清虛不垢不淨也,自然恰好不增不減也。

是故真空之空,既無色受想行識,然六根俱淨,無眼耳鼻舌身意也。

                                六塵不擾,無色聲香味觸法也。

六根之累,以眼為先,今眼界既空,則萬緣悉滅,而意識胥忘。將見由定而靜,由靜而慧,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由久而固。由固而貞。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煩惱之苦果,作業之苦因。涅槃之樂果,修持之樂因。

一時俱盡。則真空中,本無智慧可名,即到彼岸,亦屬虛假,而又所得哉。

無智亦無得,從乎既得菩提以後而言也。若未得之先,豈可無法哉。

所以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之法,守其六根,絕其六塵,

牽罣礙遠離夫神魂之顛倒,夢寐之妄想,至於不生不死而後已。

不但菩薩為然也,即三世諸佛,欲得無上菩提,亦無有般若波羅蜜多者,

是知般若波羅蜜多,是變化不測之密語(心經原文:大神咒),是神光普照之密語(心經原文:大明咒)、是至極無加之密語(心經原文:無上咒)是獨覺無倫之密語(心經原文:無等等咒)

阿難所云:能除一切苦,斯言誠真實而不虛。更有密咒,汝時時誦之,可以生智慧、可以到彼岸矣。

咒曰:揭諦、揭諦,揭出妙諦,以度人也,重言之,自度度他也。波羅揭諦:欲到彼岸,必須賴此妙諦也。:眾也。薩婆訶:疾速也。謂疾速成就一切眾生也。

總之,密雖修行之徑路,而徑路不外於此心,人能空其五蘊,則主翁常定,而客感自清,豈有不得無上菩提者哉。

******************* 

以上資料來源:南懷瑾先生講述 (2000)。《心經修證圓通法門》般若正觀略講。臺北:老古文化。

 -------------------------------------------------

三、延伸閱讀:有趣的心經內涵。

出處:陳永禧(四寶師父)著,《心經面面觀》---有趣的心經內涵。佛歷2557年(中華民國102年)

心者如下:

凡夫、二乘的心,是心念

菩薩、如來的心,是自性

經者如下:

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四寶師父註是成就自覺位階。)

2.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四寶師父註是成就覺他位階。)

3.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寶師父註是身的塵垢不離清淨,清淨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

4.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四寶師父註是身、受、心、法與自性的一如。)

5.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四寶師父註是不二範圍,無分別點、無相對點、無著相點。) 

6.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四寶師父註:是離身心五蘊之覺受而入清淨真空。)

7.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四寶師父註是六根六塵六識亦離諸相而入不二。)

8.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四寶師父註是時空十二因緣,亦達無生法忍。)

9.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四寶師父註是指破五蘊六根及時空為入四階聖諦的離相次第。) 

10.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四寶師父註:是離相清淨後,入自覺覺他之菩薩階

11.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四寶師父註:是入如來智慧後,而自性清淨,)

12.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四寶師父註:是清淨後,無身心微細塵垢,而入於涅槃。

                                             「恐者傷腎怖者心」。 

13.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寶師父註:是時空中無量諸佛,入微細清淨相。)

14.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四寶師父註:是入般若禪定而成就四聖諦。) 

15.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四寶師父註:是成就四聖諦後而解離身心靈一切塵垢。)

16.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四寶師父註:是四階修行者成就的方便。)

17.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四寶師父註:是成就二乘位階

18.  波羅僧揭諦。

四寶師父註:是成就菩薩位階。)

19.  菩提薩婆訶。

四寶師父註:是成就如來位階。)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359&aid=177663107

 回應文章

如如淨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南無普眼菩薩
2023/04/11 23:48
南無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南無普眼菩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如如淨行(f1359) 於 2023-04-11 23:51 回覆: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先生 著

普眼(術語)觀世音之慈眼普觀一切眾生謂之普眼。
大日經疏五曰:「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華,故名觀自在約如來之行,故名菩薩。」

同十曰:「以此普眼而觀眾生,故名觀自在者。」

一具一切云普法,觀普法云普眼

宗鏡錄九曰:「以是圓滿之宗普門之法見普法,故名為普眼。(中略)眼外無法,乃稱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