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現代法治文明尚有一段差距的台灣民間社會
2013/12/14 21:58:30瀏覽1363|回應1|推薦13

節錄日本研究學者陳永峰教授2013.12.10聯合報之文章:【日本人嚴格區別「世間」與社會兩個概念。「世間」固有,社會外來。對於日本人而言,…個人附著於「世間」之中,….在這樣的世界,維持社會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世間」的常識法律在日本是標準的外來物,力量強大,人人遵守,但是,進不了日本人的「世間」】。

 

當我看到這一段文章時,突然想到,中國(台灣)不也是這樣嗎?本土自然醞釀的人情義理不一直的就大於外來的法律規範嗎?

 

台灣其實一直的就是原汁原味的保存著中國內地的文化。而維繫中國民族的最大力量,不就是倫理體系嗎?這個倫理體系它在民間能夠順暢運作的核心力量不就是人情義理嗎?它與日本類似,法律其實是外來的。維繫著這個社會底層運作的不是法律,而是深入民間的道德倫理。也就是人人遵守,約定成俗的人情義理。

 

馬王之爭,馬為何從頭輸到尾呢?江為何後來亟於要與王言和呢?馬為何主動透過吳伯雄放出和解條件呢?王為何有持無恐,一步不讓呢?就是因為王深知民間的道德體系就是人情義理,而馬已破壞了這個價值體系。就如陳永峰教授所言維持社會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世間」的常識人情義理正是台灣民間人人都懂的常識。簡單說,就是王站在與人民一樣的價質體系上,來共同對抗馬的外來法律體系。

 

我這是純粹就事論事,沒有主觀上對馬王之爭的是非價值判斷。我們看到台灣無處不充斥著中國舊社會的種種現象,覺得感慨很多。但其實130年前的清朝,這些現象就被外國傳教士深刻的觀察到了。我曾在2008/09/05 寫過一篇「中國人被外國人瞧不起的真正原因」。茲節錄一段如下(按:即【】內部份)

 

【清朝末年在山東傳教的外國傳教士 (A.H.Smith)在「中國人的德行」中所寫。我們可以看一下外國人在130年前是如何看中國人的:

 

1.中國人總是推薦不合格的親戚擔任不合其能力的職位。

2、中國人不能理解信仰是互相排斥的。(原文:在神殿中何尊神明位階較高,沒有人講得清楚。(筍按:即今猶然)。

 

3、中國人是按照戲劇來思維的。(如馬當時講了超過一百次以上不再選了,結果姿勢擺盡,身段做足,最後借着6個老兵勸進,就順風扯帆參選市長了)

 

4、智力混沌。由於漢字本就缺乏精準,且漢語無時態、性別、假設語法、因此橫看成嶺側成峰,怎麼解釋都可以,給外國人的感覺是智力不足(筍按:一中各表或經常看到的政治16字真言,或從世界走向中國等)。

 

5   麻木不仁。不論飯館、甚至看病,均充滿吵雜(筍按:即今依然,不勝枚舉)。

 

6、缺乏公共精神。凡涉及大眾的工程均不耐用(筍按:即今依然,不勝枚舉)。

  7、守舊。從迷信、風水、命理、命名、卜卦、求籤、擲杯就可看出,即使大學教授依然樂此不疲(筍按:即今猶然)。

8、猜忌。

9、缺乏信用。表面上「仁義禮智信」朗朗上口,事實上口是心非(按:即今依然,不勝枚舉,咦!貪扁不是送給宋一個「真誠」的匾嗎?)。

 

如何,一百三十年前洋人即深刻了解中國人,可能比中國人還要了解自己。而一百三十年前中國人的缺點,至今猶然,毫無改變跡象。實在令以生為中國人為榮的我有些慚愧。以這種習性,想要進入現代文明國家是否還有一段路要走?

 

看到上面的文章,你覺得如何呢?所以台灣民間的真正本質,其實是與真正現代化有著一段距離的。它一直的都在陷溺於美好的舊日時光。我們從最近的熱門新聞,日賺斗金,有著良好信譽的食品大廠及科技大廠,卻毫無良心的大賺其黑心錢,就可舉一反三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icwy1029&aid=9923512

 回應文章

寧可檬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2/15 12:44

我覺得西洋人非常不文明。

始終搞不懂他們爲什麽信了耶酥教就不能同時信佛。

也搞不清楚爲什麽他們那麼死腦筋,一個簡單是、幹嘛一定要說成現在是、或過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