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想我知道什麼是「五十而知天命」
2010/07/06 13:24:43瀏覽14004|回應0|推薦5
      在中國人眼中孔子當然是大號人物,小時後寫文章引用個「子曰」就有分可加,長大之後這樣寫的人反而少了;引用老莊顯得有「仙氣」、引用佛說顯得有「般若智」、引用鬼谷子則有陰陽怪氣,而還在子曰的就顯得俗氣了。

      雖然俗氣有些道理還是論語講得比較平易,望文生義,十來個字交代完畢,有些或許過於淺顯反倒不像有啥學問在裡頭,如此行情自然就不高了。然而有些句子儘管沒有生字,解釋起來還是很難懂,甚至於解釋的文意比原文更加深奧,像這句「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有人就說是「天的命令」,這個是啥?

      如果將孔子看成古之超人,有特異功能,像是摩西、耶穌之流者或許這麼解釋是合宜的,但是整部論語對這個天命講得不多,顯然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而如果我們將孔子看成是你我一般的人類,這句話或許有更好的解釋。壞就壞在咱們的祖先、孔門的徒子徒孫不做如此想。

      不只一次聽到學者講解論語或是介紹孔子說:「其實孔老夫子為人並不是嚴肅的。」,這個「其實」就說明大家的印象孔子「是」嚴肅的,至於印象從何而來呢?有個人要負全責,那就是吳道子。他畫了孔子像,而各個學校﹝特別是小學﹞都依此做了孔子雕像,豎立在穿堂、大廳,以恐嚇小小學生。

      任何一個小孩看到這個雕像都會產生這樣的結論:「這個老頭兒很難搞!」,首先那個樣子不要說黑夜了,在白天都挺嚇人的;還有那根棍子,一望即知非和平主義者,小朋友對此都十分敏感,是敵是友不言而諭;還有那些指甲,簡直就是原版的金剛狼。見了此畫要對孔夫子產生好感看是很難了。

      如果將孔子畫成像周杰倫或是哈林﹝「子曰」好像就是他的作品﹞應該比較親民,小朋友也會在房裡掛掛孔子的海報,以利教化的事業推展。

      雖然孔子長怎樣是不會有定論,但是他的言論是白紙黑字,有憑有據,況且自己也到了知天命的年歲,想知道到底孔夫子在此際到底看到什麼,經過一番揣摩還真領悟一二,要說明這段心得得看這句話是怎麼講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個人到了十五、六歲也就是進入青春期,可想的問題就多了,其中一個最為普遍的就是「天生我才有何用?」。這個問題不容易有個具體的答案,孔子或許比較固執,想破頭也搞不清楚,因為這樣覺得得去跟人學學,所以「志于學」;東學西學到了大約三十歲才看清了要「專攻」的方向,也就有三十而立;方向是有了,可是學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有價值還不是有把握,經過了十年,四十而不惑,算起來這個摸索也有廿五年。這在我看來是可信的,作學問不像工廠生產,開關一開結果大多可預期,懷疑、延遲、進退失據都是有的,一輩子一無所成的大有人在。對這點孔夫子應該有所感,而覺得值得提出來。

      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大該已經經過了娶妻嫁夫、養兒育女的階段,甚至已經是「祖」字輩;在工作上多少有些經驗、成就。比較起十來歲前途未卜,何去何從是要確定許多,回顧來時路一切都有脈絡,也有因緣際會,這就是「個人」的天命。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命,但是能否「知」就有更大的不相同了。因為能夠知天命才有機會「耳順」。

      前半輩子的成就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都會有些悔、有些惱、有若干遺憾的事物,既然是已過去的歲月往往也無從彌補起。我猜想這個「知」就在理解造成這些悔、惱、遺憾的原因是不可免的,甚至於是必要的。

      至於耳順我解釋成心順,因為能充分理解而體諒、不在意,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修養。雖然每個人的窮通貴賤不同,但是都有機會可以知天命、耳順,這是不同命運、際遇但卻可以一樣的內心平靜、恬適的學問。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我就無解了。通常人到了七十逾矩的就不多,這句話說了等於白說,等我屆時領悟到了再來報告,或許您能教我一二。

      想想這段話還真是不錯。年輕之時什麼都有可能,一股衝勁開天闢地,過了不惑之齡能夠達成的目標不是已經達成、或是即將達成或者是永難達成,閱歷、經驗是增加了;時間、體力卻減少了,要像廿出頭這樣拼是不值得也不可能,五十以後往前看能做的不多,而回顧來時路盤據心頭的又多是不順心的事物,生活由彩色變得黑白、由黑白變得模糊。這段話也提示過了五十還是有可做、值得去做的事體。

      這樣的體驗沒有到此歲月是講不清的,所以要個年輕老師講解這段話給更年輕的學生了解,怎麼講都不對,換個角度想也是怎麼講都對,所以也不必計較,對這句話要計較反而是我這樣希望到時能夠耳順的人。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yang007&aid=419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