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欲界心與色界心 (二)
2007/02/07 03:56:29瀏覽1299|回應0|推薦7

欲界心與色界心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讀書心得 ()

綱要

(1)   阿毗達摩論藏是佛教心理學

(2)   五蘊之色、心、與心所

(3)   三界的 89 120

(4)   欲界因果─欲界心與其果報心

(5)   色界因果─色界心與其果報心

()

(4) 欲界因果─欲界心與欲界果報心

在「欲界心」部分裡:18無因心是中性的「果」報心(「無記」或「不定」)狀態;或是愉悅、或是不可意中性的根「感受」,不產生業,也與()善根無關,而12不善心和8欲界善心(24美心前8「欲界善心」)則為「因」地狀態與三善根有關;會產生新的業,特別是8欲界善果報心(24美心中間8有因「欲界果報心」)。這幾種心的覺知應該可以為心念處(mindfulness)識知的對象。

12不善心(以三不善根貪、瞋、痴為內容)包括8貪根心,2瞋根心,2痴根心,譬如說行者於持或不持戒時,其三不善根態度:主動或被慫動、高興與否、邪見相應與否,可決定不同種類不善心的發生,

對於八種貪根心,論裡通過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其不同([1]第一章第七節)

1.   一位”認為偷盜無罪”的男孩,”高興”與”自動地”,從水果店偷了一顆蘋果。

2.   一位認為偷盜無罪的男孩,在”受到朋友慫恿”之後,高興地從水果店偷了一顆蘋果。

3-4. 各與第一和第二項相似,差異只在於該男孩並沒有持有任何邪見偷盜無罪。

5-8. 這四項各與第一至第四項類似,差異只在於該男孩偷盜時的心是平捨的。

對於兩種瞋根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9. 某位男人在暴怒之下,毫不思慮地殺了另一人。

10. 某位懷恨的男人在思慮之後殺了另一人。

對於兩種痴根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11.  由於愚痴,某人懷疑佛陀的證悟,或懷疑佛法對於導向涅槃是否有效。

12.  由於散亂的心,某人無法專注於任何目標。

以貪根不善心(1.-8.)為例:貪根心可分為八種。第一是視與其相應的「受」(vedana)是悅受或捨(不苦不樂)受;第二是視其心是否與邪見相應;第三是視其心是有行(受到慫恿)或無行(主動)。從這三個因素所變化出來的心一共有八種(= 2 x 2 x 2)(/)俱─邪見(相應/不相應)(/)行 衍生出

“悅俱邪見相應有有行一心,

 捨俱邪見相應有有行一心 …” 等八種貪根心(如下表)

          相應∕不相應  無行∕有行

1          邪見相應  無行

2          邪見相應  有行

3          邪見不相應    無行

4          邪見不相應    有行

5          邪見相應  無行

6          邪見相應  有行

7          邪見不相應    無行

8          邪見不相應    有行

瞋不善根與痴不善根依其相應、無行∕有行而各分兩類;瞋根只與憂受(指「心的苦受」)相應,「憂」是體驗不好的感受;「瞋恚」是心厭惡或煩躁的態度。對於五蘊,憂是屬於受蘊;而瞋恚則屬於行蘊。

儘管貪根和瞋根心裡也有痴(邪見相應),但它在其中的作用是次要的。相反地,在這最後兩種不善心,痴是唯一的不善根與疑、散亂相應。

          相應∕不相應  無行∕有行

9          瞋恚相應  無行

10         瞋恚相應  有行

11         疑相應    ---

12         掉舉相應  ---

8欲界善心也可以類似的以八種(= 2 x 2 x 2)(/)俱─邪見(相應/不相應)(/)行 衍生出來;

對於八種欲界善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1. 某人愉快自動地行佈施,心知那是善業。

2. 某人在他人鼓動之下,愉快地行佈施,也心知那是善業。

3. 某人愉快自動地行佈施,但不知那是善業。

4. 某人在他人鼓動之下,愉快地行佈施,但不知那是善業。

 

58. 應明白這四種心各與首四種心類似,差異只在於 沒有愉快的感受,而是中捨的感受。

“…這八種心稱為善(kusala)或福(pubba),因為它們制止煩惱,且帶來善報。每當凡夫(puthujjana)與有學聖者(sekha,即下三個層次的聖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造善身業、善口業、或激起屬於欲界的善心時,這些心即會生起。阿羅漢的行為都是屬於無記(沒有業),因而這些心不會在他們心中生起。”

從這些描述,吾人應當可了解,(在進入阿羅漢,不受後有前)由果推因,當我們啟動身口意業時,正知這三種動機(喜悅、正見、主動與否)確有修行上的因果導向欲界離苦得樂的作用;特別是正見的培養。

參考資料

[1]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中譯者:尋法比丘 Bhikkhu Dhammagavesaka

[2]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English translation, by Bhikkhu Bodhi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72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