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30 13:43:27瀏覽1709|回應9|推薦44 | |
(聖荷西日本城禪寺前的石碑) The world is a tragedy to those who feel, ─ Horace Walpole (1717-1797) “「文學」就像蓋一座希臘小廟,裡面供著一個叫「人性」的神,不論是好的或壞的人性,都不用很大聲的,只是把它說出來” ─ 沈從文 (1902 – 1988)[1] 悲劇的目的 人性 從小我就愛看電影;戰爭、冒險、英雄片,悲劇喜劇都愛看,記得當年常常和國中同學,在台北國賓戲院,興奮的大排長龍一兩個小時,才能買到票看「星際大戰」、「法櫃奇兵」等當年的大片,近年來,還是興趣不減,前一陣,兒童電影「變形金鋼」(Transformers)首映的當晚,還特別帶著女兒跟她的同學一起去排隊,等著進入戲院,挺有重溫舊日兒時興奮之感,雖然,也是有顧慮到,如果就我一個成年人排隊看這個電影,會不好意思,但是,後來發現是多慮了;因為當場看到好幾位像我一樣的「老太保」「老嬉痞」型的LKK,也很興奮而安靜的等著入場,絲毫不以為忤,無言相視而笑中,或有著分享的整體記憶吧。 電影就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樣,起先看似膚淺的外表,其實只是吸引我們有興趣的開始,隨著歲月增長,我們終會理解,歡喜結局的英雄,喜劇片,固然令人感到快樂,很有娛樂效果,但是它們往往與真實生命經驗是脫節的,看完幾天後,很可能就忘了,倒是悲劇電影,往往在走出電影院或關上電視以後的黑暗裡,沉思良久。我們可以選擇在安適區只經歷喜劇,無視於悲劇的存在,或也可以展開一場場模擬的心靈冒險,面對冷眼側寫生命真實黑暗面的劇情。回到現實來說,沒有悲劇的人生,其實是沒有力量,甚至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拒絕悲劇的存在,等同於拒絕人生的大部分,所以幾乎是不可能的,與其主觀的想要視而不見,不如就勇敢檢視這世間的悲劇性真實,這或也是為什麼佛教四聖締(Four Noble Truth)第一就是檢視「苦聖諦」,不圓滿的必然性。 悲劇裡,通常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在後面,那就是誠實的面對「人性」,轉移我們習慣面對光鮮亮麗的向光面,到其底層主角背後備極艱辛的心路過程,或出於「勇敢的懦弱」,或出於「懦弱的勇敢」,這或正是「後現代主義」的現象,我看到即使是現代的英雄片,也都給於他(她)們另一種人性的自然流露,而拉近英雄們與讀者或觀看者的人間距離: 譬如,以正常人性來說,戰場上每個人都怕死,Discovery Channel 曾訪問一位在二戰中得到「紫心勳章」,在西西里戰場隻身奪下機槍碉堡的一位日裔美國大兵,問他當時怕不怕,他說怕的要死,槍林彈雨下,完全沒有勇氣再前進,但眼見自己同袍紛紛倒下,天人交戰後,他毅然挺身而出,「勇敢」的人性註腳,或就在這天人交戰之後的抉擇,聖人或真不怕死的莽夫勇氣反而離「人(性)間」遠了些。另外一些則是相反的,在「真理的關鍵時刻」(The moment of truth)因為沒有足夠的能力或勇氣,挺身而出,結果抱憾終生,也令人同情,這樣的省思,似乎已常見於近年的戰爭英雄片: 戰爭電影「硫磺島的英雄」[6] 裡有一幕,在鎂光燈閃爍,群眾環繞仰視其為英雄的榮耀下,三位戰事後的悻存者忍不住說出了 “We are not heroes. The real heroes died on that island!” (我們不是真正的英雄;那些戰死在硫磺島上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正視悲劇的存在,很可能是個人精神旅程開始的型式之一;可以是一種思考自我與群體互動「人性」(Humanity)的開始,一種「探索」,到「自覺」,去除「心垢」,「法眼」初開,趨向最後生命內在完美昇華的開始。 探索 最近似乎看了特別多的悲劇電影:像電影《贖罪》[2] 裡,女主角自己一時的嫉妒偏見,在調查的關鍵時刻,刻意的說了一個自以為是的白色謊言,在二戰初期英軍鄧凱爾克大撤退時代的背景下,從此完全改變了三個人,包括她自己的命運,顛沛流離,不得相聚,終其一生,錯誤無可彌補,抱憾不已。她或許犯了一個「簡單」的錯誤,我們不覺得自己會像她一樣,但是,無庸置疑的,我們都會犯錯誤,面對後果,設身處地,無可挽回時,什麼可以是自己的態度選擇呢? 又如戰爭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5]裡,以日方的角度,描述這一場太平洋戰爭期間,關鍵性的一場硫磺島戰爭,臨危授命的指揮官(《藝妓》《末代武士》渡邊謙飾),坐上單程不歸旅程的軍機到達前線,參與那些等待他的士兵們,等待他的還有匱乏的後勤補給,甚至沒有衛生的飲水,在遠離家鄉的海中蕞爾小島上,面對壓頂而來的優勢美軍登陸,是無可避免,將在島上葬身的宿命,戰爭發起或不是由這些戰爭後期徵召而來的老百姓,但是他們無由選擇的必須成為整體悲劇的一部分,設身處地,怎能不為這交戰雙方死亡近三萬的人命,起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嘆,這部柯林伊斯威特導演的戰爭片,其反戰性顯然十分明顯。 當然,悲劇不一定都是與戰爭有關,大多很可能是生活裡的無妄之災,禍從天降,一歩決定錯,步步錯,最近坎城影展得獎的羅馬尼亞電影《四個月,三星期又兩天》[3] 則是描述兩個涉世不深的大學女生,本來計畫中只是幫朋友一點小忙的黑市交易的「簡單任務」,竟日之間,竟從此改變牽涉其中每一個人往後的命運,觀眾可能會說:「這些女孩太天真了,”小心”一點,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了嘛 …」,悲劇真的是這樣,只要小心一點就可以避免,不犯錯誤的嗎? 悲劇裡的人物,似乎與自己不相關,但是卻給觀看者一個角色扮演的機會,一種不帶批判,在無力改變既成錯誤現時以後,面對選擇不多的情況下,人性的反應,實足以讓自己決定,要成為什麼樣風格的人,是會呼天搶地的哀嚎? 或者可以平靜的專注在當下的角色,義無反顧的朝向接納自己的宿命? 前者是一般人性的自然反應,後者則需要對人生必歸於滅深刻覺悟,才能有的超凡入聖境界;從這一點來說「武士道」精神則與儒家的「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有其相通之處:不在生命的結果,而在生命過程的「品質」,因為結果已無庸置疑的是悲劇了,剩下的只有生命「品質控制」的著力點,別無他途。 自覺 當我們經驗一部看來是虛構的外在悲劇,除非看的是一部大爛片,經驗本身似乎並不像虛構,我們真的感到劇中人的恐懼、驚慌、損失,以及無可逃避的悲劇宿命。我們好像在一個鏡子裡看到自己在另一個時空的投影,有著共通的「人性」無言的了解。這是不是表示了一種「同體性」,一種關聯性? 每當一個個體受難,他其實不是孤獨的,只是恰巧有沒有另一個在場的見證: 戰場上一同傷亡的同袍戰友,所謂 “Band of Brothers”,一路上陪伴主角經歷整個悲劇到最後的醫生、看護、神職人員,精神導師、引導者、心理復健者、或是路人甲,不帶批判,理解主角的痛苦掙扎,這些是我們熟悉的劇情,有什麼意義在其中呢? 又,那些沒有見証在場目睹悲劇過程的人呢? 他們是孤獨的嗎? 至少身為一個讀者,一個觀眾,即使主角經歷悲劇時是孤獨的,我們確是那虛構悲劇的見證。這表示悲劇受害者的經驗不是孤獨的,我們可以轉換這種旁觀者的經驗為一種身同體受的智慧與勇氣,當有一天,我們自己面臨自身生命不幸悲劇,孤獨也好,有人陪伴也好,我們應該可以不感到孤獨與被遺棄,因為過去目睹他人悲劇的整體經驗,可以使自己有勇氣而可以不感到自己是「唯一」「孤獨」的受害者。 看起來,那些過去目睹悲劇所起的惻隱之心,同情心,同理心是對外的,可是藉由悲劇的感動,我們竟可以和人類整體潛意識接軌,同一頻率,甚至如聖者一般,「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樣的個體悲劇與整體悲劇的接軌,使得個人悲劇,不再孤獨,跳出小格局,不再劃地自限於一己的悲劇,自哀自歎為「唯一」「孤獨」的「受害者」者,總是自問”Why me?” 而其實,我們可能只是自己狹窄眼界的受害者,苦上加苦,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而沒有機會看到,感受過,想像過其他人的苦,可能比自己的悲劇千萬倍。 心垢 以為只要「小心」一點,就不會有悲劇發生,「我不會像那悲劇裡的男(女)主角一樣啦 …」的評語,其實是心理狀態上還沒有看到生命悲劇的事實性,還在一種「否認」(denial) 的階段,距「接納」(acceptence)階段尚有一段路要成長[7],通常對悲傷損失的心理輔導,個案通常歷經五個心理階段(不一定按順序)DABDA :
所以一個重要的學習,不是寄託於悲劇的不會發生,而是在於對他人悲劇的不批判感同身受;如果自己還算幸運,沒有在真實生活中,經驗到很多悲劇的話,那麼悲劇電影,文學或就是一種現成的個案探討。 我記得有時候看完一個悲劇的時候,檢視自己的情緒,除了一般的情緒感動之外,常常有不快樂,甚至是一股內在衝突的矛盾能量,甚至有憤怒,看了很久才清楚,那是一種「對抗」的力量,一種對悲劇(即使是虛擬的,他人的悲痛不幸)的抗拒,特別是死亡的悲劇,顯然是觸動到自己過去(過去生?)的經驗,感到不安,可是一旦我看到了對抗,慢慢讓自己過渡到接納,全心擁抱那悲劇經驗,心裡就出現了安祥平靜的開始。 由這裡出發,或許,我們可以儘量不批判的寬容他人人性的黑暗面、脆弱面;尤其是往往因為其愚蠢的決定,而造成我是受害者的「悲劇」,畢竟,不是別人的錯誤,我們也總是要陷入某種悲劇情境:one way or the other。自己則要努力提升而在「真理的關鍵三叉路上」 時做出高尚的人生抉擇,不因逃避自己的悲劇而加諸於別人;「因地不純,果遭迂迴」,不如就痛快一些,接納當下的悲劇,從中得到超越。 參考資料 [1] 沈從文 [2] 贖罪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504 “Atonement” http://movies.yahoo.com/movie/1809714841/info [3] 四個月,三星期又兩天 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10393.html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http://movies.yahoo.com/movie/1809857670/info [4] 活著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TI3NDYzOTI=.html [5] 來自硫磺島的信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129 “Letters from Iwo Jima” http://movies.yahoo.com/movie/1809425051/info [6] 硫磺島的英雄們 http://tw.movie.yahoo.com/mstory.html?t=movie&id=1994 “Flags of our Fathers” http://movies.yahoo.com/movie/1809233012/info [7] Five Stages of Grief: http://www.cancersurvivors.org/Coping/end%20term/stages.htm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