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空心解脫
2008/07/20 15:08:37瀏覽1820|回應7|推薦46

空心解脫 

兩千五百年前,人類文明幾乎同時有了蘇格拉底孔子、佛陀三位偉大的哲人與心理治療師,為人性、真理、理性思考的終極關懷,留下身教言教的足跡,歷久而彌新。他們不以救世主,神子自稱,完全以平凡人類的一員自居,不以討好一位高人一等的神為滿足,而是在人性的悲天憫人裡,為人類面對苦難的態度找到自身無限精神成長的獨立尊嚴。

近來,再度有機會探討般若思想,與性空思想背景,特別感到做一個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真理探求著的孤獨與不容易;印順法師(1906/3-2005/6),以一介學問僧,進行了一個世代中國佛教的寧靜思想革命,當近代西方文明交相以南傳上座部巴利文佛教,與西藏佛教為主流時,

老默默的完成七百萬言的的考據,復興漢傳佛教的歷史定位,其論師地位的貢獻決不亞於唐玄奘鳩摩羅什,但是我們看他的一生,「不忍聖教衰」,充滿與真理同在的道德勇氣,雖千萬人吾往也,直言中國近代佛教的失真、神佛不分,只求臨終好死、「即身成佛」的貪心愚昧,倡導回歸到「此時」「此地」的人間佛教與《般若》常道「深觀廣行、不求速成」人間菩薩行。

謹此於其過世三週年,感佩斯人,以下是幾段近日《空之探究》《阿含經》研讀書摘:

(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自序)

 簡單的說:
「阿含」的空,是重於修持的解脫道。
「部派」的空, 漸傾向於法義的論究。
「般若」的空,是體悟的「深奧義」。
「龍樹」的空,是『般若經』的假名、空性,與『阿含經』緣起、中道的統一。
「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離「佛法」── 緣起中道的根本立場;是「中論」(理論的),也是中觀(實踐的)。‧‧‧“

(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一章 『阿含』── 空與解脫道 / 勝解觀與真實觀)
佛法的解脫道,是依止四禪,發真實慧,離欲而得解脫的。真實慧依於如實觀:「無常故苦 ,無常苦故無我」;「無我無我所」── 空,是一貫的不二的正觀。能離一切煩惱,離一切相,契入超越的寂滅。依於觀慧的加行不同,名為空,名為無所有,名為無相。如止觀相應而實慧成就,依觀慧立名,名為空(性)心三昧 ,無所有心三昧 ,無相心三昧。...
  雖因加行不同而立此三名,而空於一切煩惱,是一致的。

(印順法師 華雨集第四冊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眾生的本領。……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眾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菩提心),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諦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 惟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能……,在生死中浮沉,因信願 (菩提心),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逐漸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子。不斷煩惱(瞋,忿,恨,惱,嫉,害等,與慈悲相違反的,一定要伏除不起),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時時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眾生的利樂為利樂;我見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 怕什麼墮落!惟有專為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
發願在生死中 ,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也是中觀與瑜伽的共義。釋尊在(『中阿含』)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瑜伽師地論』解說為:「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薩行成佛的大方便」!

(雜阿含經 三0五( 二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空,云何名為世間空」?
   
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恆 、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
   
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
   
耳、鼻、舌、身 、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

(雜阿含經 一六四三( 五六七) 無量心三昧 + 三三昧(三解脫門) )
...
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有

1. (慈悲喜捨)無量心三昧,

2. 無相心三昧,

3. (無願)無所有心三昧,

4. 空心三昧。

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
...
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 法、一義,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長者答言:「...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
答言:「尊者!謂貪(者是)有量,(恚、癡者是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
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
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

復次、 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2060107

 回應文章

傅麗卿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深心感恩
2009/01/03 06:24

在浩瀚的blog大海裡,讀到這股清流,格外清新,祝福您有個美好的2009

福慧增上,六時吉祥,文思泉湧,廣利有情

          驛涵合十致謝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1-04 03:42 回覆: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是的

當無人與解脫者的明處智慧與 整體記憶接軌時

會突然發現生命的無限潛力 與對法的熱情


善濡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合十感謝...
2008/09/22 23:46

感謝您的到訪

更謝謝您的分享....空性一如


美,從一杯茶開始
~~善濡說

Wendy 卯瑜 - 美學生活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nother One Prophet, K. Gibran !
2008/09/12 04:12
K. Gibran is also a Prophet as well.  Right ?!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09-12 12:15 回覆:

I don't know him. But according to 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Khalil_Gibran

He is some person of spirituality.

Thanks for the info


寧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歡喜心
2008/08/10 09:13

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
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

復次、 無諍者

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

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與文字生死相戀.₪.攜音符夢幻共枕.₪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08-10 14:39 回覆:

是的 原始佛法的教導 就是那麼淳樸簡單 而令人清涼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最淺的體會
2008/07/22 19:45
現代人常有失眠的毛病﹐ 我從未受其苦﹐ 秘訣是 “空” 一字。每次睡覺以前﹐想像自己腦子是個空盒子﹐ 放空﹐ 不去想任何事﹐ 便安然入眠。 對人間事﹐ 若也能以此精神對之﹐ 便不會受其苦﹐ 被 bother! 這是我對“空” 最淺顯的體會﹐ 是否也可算是一種 “悟”?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07-23 02:41 回覆:

這可能是最實際的"應用"之一 !  (專一注意呼吸進出鼻孔治療失眠也很有用)

(常常放空 讓身體自己找到平衡點休息 還是氣功養身技巧之一 保證省醫藥費)

若能"打成一片" 日常生活 念念總是如此 小事小悟

那最後一定有一個「大悟」等著你...

我想像 有一刻 像Neo 在電影 Matrix 裡 突然與一般人看到的人事物不同

只是綠色數碼 只是「生滅」夢、幻、泡影而已 不久住


☆貝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空心解脫-難ㄚ~
2008/07/21 13:20

順其自然算不算啊~


╭★.☆【Starbell達文西貝馬】~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07-22 00:35 回覆:

順其自然 或是開始的方便 如果是自我對抗壓抑式的是很困難 難以長久

最好是「以(空)智化情」才不會內傷 觀察過去的經驗:

昨天生氣 現在不生氣 可見情緒(渴愛)是不久住的暫態

是生氣暫時控制了你, 是「生氣」讓你生氣

不是那個讓你厭惡的人事物

「虛(心)以待之」 Open your heart 多加一點寬容

(外在 你不用馬上勉強自己 對欺凌你的人假以顏色)

一段時間以後 可以多少做自己「心」的主人的時候

就會對「(自性)空」有信心 誠心相信「Oh 這也會過去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這空
2008/07/20 20:02

空 , 反覆看了好多遍 , 還是似懂非懂

天天清理(或清除)自己的情緒 , 心中的疑惑因為反覆思索一道道解開 , 這樣子是不是也漸漸靠近「空」?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07-21 03:49 回覆:

了解「空」的目的 確是去除掛礙 (心理垃圾)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望文生義 有它的侷限性: 了解「(本性) 空」要從現象上體會:

時間上 "諸行無常" 空間上 "諸法無我" :

任何人事物 成住壞空 沒有一刻暫住 是謂"空自性" 無一絲一毫主體可得

譬如大海 (夢、幻、泡、影) 宛然有 而畢竟(自性)空 不久住

"有作用(風 水力) 無主體(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