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欲界心與色界心 (一)
2007/02/07 02:14:54瀏覽2650|回應2|推薦5


欲界心與色界心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讀書心得 ()

 

綱要

(1) 阿毗達摩論藏是佛教心理學

(2) 五蘊之色、心、與心所

(3) 三界的 89 120

(4) 欲界因果─欲界心與其果報心

(5) 色界因果─色界心與其果報心

 

(1) 阿毗達摩論藏是佛教心理學

本文為研讀《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 的摘要與心得分享;菩提比丘原英譯本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2] 包含了阿耨樓陀尊者所著的《阿毗達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vgaha的巴利原文、英譯及助讀說明。在所有的上座部佛教國家裡,《阿毗達摩概要》是修學《阿毗達摩論》之主要入門書。《阿毗達摩概要》有九章。它以列舉心、心所、色與涅槃 (consciousness, mental factors, matter, and Nibbana) 四種究竟法為始。首六章涵蓋了對這四種究竟法的詳細解釋。第七章是「類別之概要」,以種種方式把相關的究竟法分門別類。第八章是「緣之概要」,分析諸名法(心法)與色法之間互相牽連的關係,最後一章是「業處之概要」,它詳細解釋《清淨道論》裡的一切業處,也簡要地述及修習止觀兩種禪法的進展層次。

第一章是「心之概要」,詮釋與分別了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種心。這一章先依三界分析諸心,然後再依品德的素質作第二層的分析。我讀完第一章有兩個心得,覺得與行者日常用功的心理狀態有關,在此提出分享:

(A) 關於欲界心生起的因果與學習正見、持戒的關係,和 (B) 認識色界五禪心以幫助禪修時如何有效的對治欲界五蓋。

 

(2) 五蘊之色、心、與心所

在經教裡,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為五種究竟法,即:色、受、想、行、識五蘊。於《阿毗達摩》論教,諸究竟法則歸納為四種類別。

 

有為法

心法─識 (89 120)

心所法─受、想、行 (52)

色法─色 (28)

 無為法 

   涅槃

首三種──心、心所與色──包含了一切有為法(因緣和合而成之法)。經教裡的五蘊相等於這三種究竟法。識蘊vibbana在此列為心citta;「心」此字通常是用於代表基於其相應心所而得以分門別類的諸「識」。在論教方面,五蘊的中間三蘊(受、想、行)則被列入心所(cetasika)之內;心所與識同生(俱生),執行種種不同的作用。在《阿毗達摩論》所列出的五十二心所當中:受蘊與想蘊各是一種心所;行蘊sankharakkhandha則再分為五十種心所。而色蘊則當然是相等於《阿毗達摩論》裡的二十八「色」。

除了這三種有為究竟法之外,還有第四種究竟法,屬於無為的究竟法(不是由於因緣和合而成之法)。這不包括在五蘊之內的究竟法即是涅槃Nibbana):脫離諸有為法之苦,而達至最終解脫之法。

 

(3) 三界的八十九或一百廿一心

第一章「心之概要」裡,心法有四種:一、欲界心;二、色界心;三、無色界心;四、出世間(三界)心。出世間心是証果解脫的過程與狀態,根據佛陀的教導,無色界心深度禪定並非解脫的必須,以大多數初學者而言,正見、持戒、止禪,觀禪的用功修行心理狀態應該主要是在欲界、與色界為主,所以本文以下以討論一、欲界心;二、色界心為主,以下是[1,2]第一章第三節八十九或一百廿一心心法」的總表列 (89 = 54+15+12+8):

欲界心

(54)

不善心

(12)

貪根心 (8)

瞋根心 (2)

痴根心 (2)

無因心

(18)

不善果報 (7)

善果報 (8)

無因唯作 (3)

美心

(24)

欲界善心 (8)

欲界果報心 (8)

欲界唯作心 (8)

色界心

(15)

色界善心 (5)

色界果報心 (5)

色界唯作心 (5)

無色界心

(12)

無色界善心 (4)

無色界果報心 (4)

無色界唯作心 (4)

出世間心

(840)

道心 (420)

果心 (420)

論中以四鑑別法

一、    lakkhana),

二、    作用(rasa,亦作味),任務(kicca)或成就(sampatti);

三、    現起(paccu-patthana),呈現(於禪修者的)體驗的方式;

四、    近因(padatthana

以描述「心」為

一、    特相─「識知」目標(vijanana)。

二、    作用─作為諸心所的前導者(pubbangama),因為它領導心所。

三、    現起─禪修者的體驗裡為一相續不斷的過程(sandhana)。

四、    近因─名色(namarupa,精神與物質),因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受、想、思等)與色法地單獨生起。

參考資料

[1]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中譯者:尋法比丘 Bhikkhu Dhammagavesaka

[2]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English translation

    by Bhikkhu Bodhi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724735

 回應文章

Empty Travel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Pali v.s. English
2007/04/13 03:07

謝謝建議:

我後來覺得 Pali Text 可能對研究者有幫助

但可能不是對禪修者很有幫助,所以我後來大都用英文翻譯以幫助了解

我貼了一篇"第二章摘要"在

http://tw.myblog.yahoo.com/mbs-newsletter/article?mid=128&prev=131&next=126

敬請指教


「你所抵抗的東西會持續存在,你所靜觀的東西會漸漸消失。」 ─與神對話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一點小小的建議
2007/04/12 16:16

emptytraveler 頌吉祥

很欣賞您的用心  將研讀阿毘達摩的筆記放到部落格

在此有一個小小的建議  以識蘊  心 行蘊 涅槃等字為例

因為巴利文有些特殊的字型  如果沒有轉字型 如經過 foreign1

在部落格上看到的就不是原來的字  請比對紙本就可以明白我所說的  如果能設法

處理這個技術問題  相信可以利益更多有心修習阿毘達摩的人 

願您  諸事吉祥------歡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