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9 09:37:16瀏覽3481|回應14|推薦108 | |
「輕功」只不過是更大道路上路邊的小野草而已,走這條道路的人非常的多,可是他們把目標放在很遠的盡頭,目標放在盡頭的人,如果在路邊上摘了野草給人看,那豈不是讓別人以為野草就是盡頭? ─電影《飛俠阿達》 我能認知的一切…我認知,只因為我愛。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Everything that I know... I know only because I love ─Leo Tolstoy, War and Peace
不平凡處的孤獨與愛
關於不平凡 想跟你說說,不論來自甚麼世代,某種程度上來說,你我總都是經歷過了一段不算短暫,又真是說來話長的人生的,這裏面,也許大多數是平凡的日復一日,重覆單調瑣碎居多,可也必定有些在那種日子裡,特別讓你感覺到自己出眾而不平凡的時刻,它們通常是短暫的,所以因此往往也是彌足珍貴的記憶與經驗; 那種出眾不平凡的自我完成感;也許是考上了眾人欽羨的名校與科系(雖然不保證以後真的有顏如玉或是黃金屋)、十年寒窗終於讀到你的學位(雖然博士稱呼可能只是多一項在你犯了一般普通人的錯誤,而讓人更容易嘲弄你的理由)、賺到第一個一百萬 (雖然不論是甚麼貨幣,在甚麼地方都不表示以後你就能不幹活了,更也許,明年股票大跌然後你又一文不名)、終於有一台你的夢幻雙B(雖然那可能表示了昂貴的維護與保險),突然有了一個夜睹眀星的身心頓悟(雖然下來一天你仍如常人般吃喝拉撒三頓無異),乃至於獲得一個你過去所未曾體驗過的深刻愛情、你從未能理解過的發自靈魂交換的深吻,… 等等。 這些類似的人生經驗,馬斯洛(Maslow)稱之為是一種必要的獲得自我完成感”巔峰經驗”(Peak Experience);當然,你一定知道紀曉嵐與乾隆帝曾有過的在長江上著名對話,「江上人來人往,只有兩種人—逐名、逐利」。但是,在你下結論否定追求的意義以前,不要忘記有這一番對話的這兩位,是個甚麼樣的人物;又曾經有過甚麼樣的經驗。 所以,各種各樣的巔峰經驗追求,即使最終是短暫的,即使在有哲思的智者看來是虛幻,而本體上終究是不存在的;如《金剛經》說的「夢、幻、泡、影」,我以為它們還是不枉費我們有限生命的必要熱情與追求。 本質上,「巔峰」確實不真正存在,但是那個經驗,卻是可以幫助我們達到下一個精神高度的踏腳石;我們很容易辨認出自己是不是正擁有著那種顛峰經驗的感動:就顛峰本身定義而言,它必然是一種至少在自我意識上的滿足感,有那種「五嶽歸來不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心理真實感受。 如果達到所謂「顛峰」卻沒有這種滿足感,反而更加追求重複「顛峰經驗」的人,在邏輯上很明白的反證了他並沒有真正達到他以為的巔峰。 這,就是「愛」(Love) 和「渴愛」(Craving) 的差別:你像個孩子般熱情追求知識、文學、財富、愛情、精神、宗教情懷、為人服務奉獻等等各種的巔峰,那是對生命的真愛與熱情;理解到巔峰的到達,而終就是要下山離去,那你就成功進化成為一位真正的智者(而不是一個滿腹牢騷的自戀者);但是,如果你一直在渴愛裏,那就真是一個最貧窮的靈魂與生命,一種退化成單細胞生物的阿米巴;只知道無限無止境生生世世下意識的攫取與佔有。 其實,聰明的你一定注意到了,這個「巔峰」,是相對而非絕對,因人而異;這個發現巔峰急流勇退、信心一躍的智慧,就是韓信與劉伯溫的下場,一被殺、一得自由全身而退的差別。 不平凡以後
那麼,顛峰經驗之後的是甚麼呢? 我的領悟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成為不平凡以後,他的下一站或許是關於孤獨的人間修煉;除非你是平凡的,不然,因為一個人的高度,他自然要感到,或是真實生活的孤獨、或是精神上的孤獨(我在孤獨 也是一種幸福的偽裝裏曾說過一些孤獨的生命意義與看法),讓我想起「不平凡」這個主題,其實是來自於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最後車站》(The Last Station),故事描述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成名以後,晚年終至不堪家庭世俗對他的干擾,而因著理想主義的改革追尋,出走家園,最終客死他鄉途中於俄國南方邊境的小火車站的故事,
我感到那是一種不平凡以後的孤獨修煉,片中托爾斯泰在臨終前想到的反而不是他一向所提倡的消除貧富階級、獨身主義等等柏拉圖式的理想社團的主張(所謂托爾斯泰主義),反而是回歸到他努力逃離的以為是愛的羈絆、只在乎小情小愛的伯爵夫人;這使人不禁邏輯推論到,是否這是個三段式因果: 由不平凡的追求而孤獨,而孤獨的修煉在生命終點覺悟到回歸純真與愛;真愛是否就是得這樣如泰戈爾說過的,總需要一個繞道旅程,一個真實生命分離而顯現,因而昇華、滿足、成為另一個不再能被超越,無需再有追求的巔峰經驗。 這部電影連帶讓我想起另一部1994年那時候並不賣座的電影《飛俠阿達》[1] [2];雖然當時印象深刻,但是年輕的自己還不甚理解,影評是說賴聲川導演在這部電影裡混入太多精神主題,以致於偏於嚴肅,觀眾反應似乎曲高和寡,可是這麼多年來,我總覺得這是他拍過的最富人生哲理的電影,對比之黑澤明的《生之欲》或是小津安二郎的諸多電影,那有著暗喻式生命平淡之美的靜默鋪陳,《飛俠阿達》更有著深層的中國式禪意與生命高峰追求的理解。 電影裏,男主角阿達不斷尋訪高人,尋求修練那種傳說裡的上乘輕功,甚至決意不近女色,疏遠要好的女友,而且師父還告誡他說: 「 如果你學輕功的目標,就是想飛起來,那練到最後,你了不起就是飛得起來而已,那又怎樣? 師父教的這些東西,講出去是沒有用的,因為別人看不見;如果有一天你學成了一種看得見的東西,你還是不能講出去,因為別人還是看不見,… 而人在最得意的時候,一個練功夫的人要懂得放棄, 放棄之後才會得到更高的成就。」 到底甚麼是更高的成就?我不由得深思…,會不會是像托爾斯泰那種終於要回到人間的愛?又有一次阿達在天空飛時被人拍到,不知情的女友對阿達說:「 我覺得照片這個人蠻可憐的,只能晚上出來偷偷飛,多悶; 你看他的神情,充滿了孤獨和失落的感覺,練了一輩子的功夫,跟誰說呢? 晚上出來飛,白天呢? 白天還不是跟大家一樣排隊擠公車,那他到底想幹什麼呢? 就沉醉在他自己的孤獨裡, 真是好浪漫,好充實。」 對應這段話,沒多久片中接著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黑白鏡頭,停在某一個白天:阿達女友死去以後,一個人在公車亭發呆,在人來人往的路邊忽然開始痛哭流涕…。那是一個每當我想到自己或別人孤獨這個概念時,就會想起的畫面。 孤獨處的抉擇 多年之後,又多些周遭與自己人生經驗的觀察,才有些明白這部電影裏,其實傳達了許多當時我還不太理解的生命線索,譬如顛峰不凡以後的孤獨,而孤獨是一種必然的人間血肉修煉, 如果你從未感到孤獨,那或許你還在顛峰,或者還無感,如果你正感到孤獨的修煉,極可能那是一種顛峰後,你不流俗獨立思考,眾皆昏睡,我獨醒的必然處境, 然後,你總會做出靈魂的選擇,這個差別可能是一種為富不仁的理所當然,你或者可以冷酷的以優越感、孤獨之姿看待那些不如你的人,也可能在長期獨處孤獨之處,產生更多沒有渴望、沒有世俗牽絆的真愛,那或許是一個人類整體意識裏,無須超越的最後一個顛峰經驗: 你愛這個世間與人類,無論世間是如何的無常反覆對待我們,這種安止於愛上的「不動心」,我覺得應該不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概念,從諸多人間聖者,也似乎並不困難理解,是一種可能的真實經驗。 或許,一個人應當要能夠辨認出自己顛峰經驗,不要因為害怕孤獨而甘於平凡;更不用害怕不平凡而來的孤獨,然後,試圖去理解,那可能正是一個幸福的偽裝,它很可能正引領開發著你,去達到下一個人類的精神高度的理解;給你一個你必然要愛的理由。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那樣在顛峰之後,在孤獨裏面培養出真愛,我覺得生命在日薄西山,將伊於胡底的憂慮,也很可能成為一個人為恐懼的假議題。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