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8/30 12:01:24瀏覽1707|回應7|推薦33 | |
千江有水千江月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老中,必然常感到中西文化對生命看法的矛盾性,甚至是衝突性:西方文化裡充滿著對生命熱誠參與的向外的積極性,譬如電影Serendipity中描述古希臘人在喪禮中對逝者唯一的蓋棺論定就是問道: “Did he have passion ? ” 。 宗教學者Joseph Campbell 在 Power of Myth談到即使知道了生命的真象是這樣的痛苦,我們是這樣的常常被傷害、被拒絕、被遺棄,我們還是要不帶個人恩怨的參與,行其所當行,不孤息壞人,不讓好人寂寞,而不迎不拒世間的美麗與醜陋(就是不落兩邊的「中道」啦…),正是「獨留情義落江湖,留得清白在人間」高度的生命熱誠。 而在東方文化裡,佛陀和孔孟則充滿了對生命向內自省的智慧,譬如說對個人貪嗔的去除,「趨向涅槃寂靜,向於(苦的)滅」或是「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正念,這兩者角色、態度(也是兩邊?)的選擇成為我們在往真理朝聖路途中的重要課題。 而在真實生活裡對周遭的觀察常看到的一般現象則是,「英雄到老都學佛」;往往都在人生失意下坡的時候(譬如有一天突然發現你四十歲了,而還不是很確定生命的真實在那裡?或是有沒有這個真實?),才由向外轉而向內的自省,而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提升,但似乎還是沒有走出生命的悲情,或是Self-pity。特別是萬一在此刻接受更多挫折的時後(Murphy’s Law:” If you are feeling good, don’t worry, you will get over it.”), 可能「又是老一套」簡直連佛法都忘了。 突然覺悟到「熱誠參與的過程就是目的本身」、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才能不取兩邊而看到自己跨入第三種境界的可能性。學習佛法已有一段時日,但是仔細觀察自己,發現越是認同佛法緣起性空的道理,自己越是變得不快樂,因為感覺到世間人事物質的脆弱反復性,厭世幾乎成了必然的結論, 很努力的花了一段時間察看真實的自己,想找出為什麼在瞭解了這生命最終的真實後,自己卻失去了對生命參與的熱誠,記下一些心得於此,希望有助於任何有類似心境,不放棄正念,不以書上的答案為答案的同學共勉;不用抱怨佛菩薩怎麼不在我們需要的時後出現,當場解決我們的問題,佛菩薩們的智慧就像清涼的月亮一樣,只要提得起,它就在你心中映現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