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16 12:53:11瀏覽2105|回應4|推薦38 | |
誰是心理治療師? 早上打開電腦,看到臨終關懷義工小組的Email,傳來我們現在的 case: 76 歲的Mr. Y臨晨於療養院辭世;對我並不意外,猶記得前天輪我去探望時,踏進房間,看到頭髮斑白的Mrs. Y 背對著我,默默的擦拭 Y的臉頰,當她終於回頭,看到我時,以略顯 emotional 的語氣告訴我,Y 已昏迷一天,可能不久了… 我吞下了原先的寒喧,沒再說什麼,只是撫摸著她的背…良久…。 拿起電話,猶豫一會,還是放下了,我的視線轉向後院,明亮的陽光,照著五顏六色,春天正茂盛開放的花叢,然後,我想起雷馬克的電影「西線無戰事」最後一幕,男主角保羅正在畫一隻蝴蝶,只為了想看清楚一點,而從戰壕裡站高一點,結果不幸被敵人的狙擊手射殺而倒下;當時的螢幕背景,掃過一則當天到柏林的戰報: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 看著外面明媚的陽光,想著「開始」與「結束」的相對並存性,當「開始」發生時,「結束」的可能性也早已潛藏而待發,反過來,「結束」發生時,也意味著新的「開始」,無限的可能也都在其中;我想到 Y和其家人在等待期間,身心疼痛折磨的結束,未嘗不是令我感到平靜的;一如當年見到久病的母親過世時,終於有了平靜的表情,而感到些許的慰藉;如果一定要發生,Its not so bad … 其實,Y 生前做了所謂的「事前指示」(Advance Health Care Directive),不做插管,心肺急救等生命延長(而不能治癒)的程序,所以他走的很從容,也省下了家人不必要長期醫療決定的掙扎,我對他不如對 Mrs. Y 的熟悉,因為當我們接受這 case 時,Y 不大多話了,昏睡的時候也比醒的時候多了,但我感覺到他對家人的愛,和他的瀟灑。我想我會這樣記得他的,就像我大多時候,想起過逝的母親,總是她看歌仔戲時,開懷大笑的的記憶一樣。 此刻,感覺起來,似乎Y 也可跟我一樣正在欣賞這春末夏初的景。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心理治療師(psychotheropist)的書, If You Meet the Buddha on the Road, Kill Him! The Pilgrimage of Psychotherapy Patients 姑且翻成「見佛殺佛-心理復健者的精神追尋過程」,因為它是以趙州禪師的一段公案開始,討論禪師與心理治療師的類似性,裡面有很多討論於究竟誰在治療誰,以及在古代,朝聖者如何結伴而行,當其中一人失去信心時,另一個人就馬上成為心理治療師,而沒有絕對的,固定的角色: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hat each man must learn no one else can teach them. Once he accepts this disappointment, he will be able to stop depending on the therapist, the guru who turns out to be just another struggling human beings” 現代文明帶給人們恐慌,心理治療師有專業功能的角色,但更多時候,與我們同行者中也可以是我們的精神响導, 可能一如古代的禪師,或當頭棒喝,或以手指月,也可能只是用他自己的際遇,告訴我們,當這樣的人岀現,我們當傾聽,或有言語或無言的行為教導; 而我們也可以扮演撫慰者的角色。因為如「聖經」「佛經」紙上的真理、金科玉律,沒有經驗主義的真實發生,人物的體現,不過只是圖騰罷了。 我靜靜的看著不完美的自己,「參與」不完美或甚至是遺憾的結束過程,不追問它的意義,而只是這樣 “as is” 的成為整體經驗的一部分。 “You can't have anything unless you let go of it.… You only get to keep what you give away…” 我願意就這樣全心全意的接受不完美,謝謝 Y 。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