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靜坐與氣功
2007/12/12 07:10:41瀏覽12091|回應6|推薦49

靜坐與氣功

我對靜坐與氣功的理論與學習,經過一段不算短的學習接觸,身心實驗,對健康的影響,對心理的穩定,不能說完全了解,但有一些粗淺心得與受益,覺得可以提出簡短心得報告,或有益於有興趣的初學者,可得一鳥瞰輪廓,乃至期盼獲得久學方家之指正。

「特異功能」

還在學校做研究生的時候,美其名是為學術奉獻,其實,是高級無業遊民,不用為賺錢傷腦筋,在經濟結倨裡,苦中作樂,自鳴得意為哲學家、思想家,所以時間不少(不像工作以後,我只注意到什麼可以賺錢,什麼股票有潛力...)

除了枯燥的不斷閱讀,與自己研究主題有關的期刊論文,分出黃金與垃圾,當然也需要一些「分心」的樂趣,所以有人苦練高爾夫,有人去湖邊學風帆駕駛 像我和另幾個理工科的留學生,就去注意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

開始引起我注意的,其實不是氣功或靜坐本身,而是對當時流行的「特異功能」好奇,我邊上,反正也不缺此好的朋友:我有一兩個也是「苦中作樂」的好友,就常告訴我某密宗上師,境界很高,很有感應,其中一位,還為了專心修護摩(火供)儀式,怕鄰居去報告消防隊,就在後院自己搭了一個密閉小棚,在裡面「結界」,認真修習各種儀軌,念各種祁請咒,行禮如儀。

我很佩服他這種認真的態度;雖然,後來自己花一點時間,認真學習佛教思想史,了解火供、燒紙錢等民間信仰是與佛教無關的;今天流傳到西藏、中國後的佛教,與當地文化融合的面貌,與2500年前,佛陀在世時的印度原始佛教,有一些很基本的不同:

佛陀反求諸己,人本精神的生活態度,根本上,是反對各種祭祀儀式,與請鬼神護祐的咒語,並非不承認其存在與作用,只是這些與「個人淨化」主題無關,而且,若是請來的護法神,仍有貪嗔習性,就如同請黑社會幫忙擺平眼前困難,可能會有後遺症

後代行者以為雖不究竟,總是一種開始的攝心「方便」,乃至成為趨吉避凶一般民間信仰,或有暫時社會心理穩定的功能。果然,這位朋友,層次後來提高很多,告訴我,他不再求菩薩,請護法神保護自己免災免難,昇官發財,也不求神通感應了...,他轉而祈求佛菩薩多去保護其他比他更苦的人們。

氣功現象,在佛教修學來看,就是修定,若有成就,根據《清淨道論》,《釋禪波羅密》是會有「神通」副產品出現,亦即所謂特異功能。

氣感與經脈

除了研讀一些氣功理論的書,1993年左右,我在芝加哥第一次接觸到嚴新氣功,與當地的團體一起練功,或許我學的是初級,沒有特殊功法理論,只是靜坐觀想(一朵蓮花在丹田與呼吸進出同步變化 ... ),座談發表會大都是推廣性質,沒有特別的功法,雖然當時自己沒有什麼真正的「氣感」,但感覺到注意呼吸與引起身體自然晃動的現象,而且需要長時間的投入練習,才有明顯的身心影響,

像當時,我認識那位近五十歲的教授,練功多年,頭髮黑亮,目光有神,看來就像三十來歲。我後來得知頭髮與氣血(肝、內分泌等)有關,眼神則與腎氣有關,除了遺傳原因,很常見傷神的現代人,特別是工程師,不到四十就滿頭白髮了。後來,我就只有自己靜坐,一直到六年前,我才正式跟一位有名的氣功老師學一套呼吸吐納,自發動功,氣通經脈的功法。

靜坐與氣功,都是開始由眼耳五官等對外在聲色追逐的消耗,轉向對內身心的對話;目的、方法不完全相同:高段氣功最後也是沒有功法,回到靜坐,放空(類似一般的「無想定」),所以一般人不如就學靜坐。

基本靜坐簡單,不外「調身、調息、調心」,一般參考書,網路資料,大同小異,多參加幾次一日禪修就可以自己練習了,是慢功出細活,日久,一定有身心變化,呼吸會變慢,耐性脾氣、健康都會慢慢變好。

至於氣功,則是一門專門學問,若要學,最好跟一位老師學,比較能學好,特別是,如果要學治病(慢性病特別有效,但也有很多例子是癌症病患練氣功後與癌症共存的),效果比靜坐快,通常學「氣功」,一開始有所謂「功法」,有複雜,有簡單,有站功(馬步、站樁),有坐功(不一定盤腿),練呼吸吐納,守竅(丹田,縮陰、縮肛等等),一段時間的練習後,會有丹田、會陰發熱或「氣感」:身體晃動,甚至有手腳舞動(自發性動功),就我的體驗,與觀察同好的學習過程,有靜坐習慣,比較容易放鬆的人,明顯的有身體的晃動,很快就有氣感。

氣脈與身心變化

有氣感以後,不一定就好,如果只是抖動身體,並無明顯增進健康的效果,所以第二步必須以「意」()導氣,通過任督二脈小周天[3],奇經八脈,若氣脈能通,健康一定有顯著改善變化:如眼睛有神,口水增加,常常有「榖氣」(放屁也,在學氣功的人來看;放屁打嗝是排毒,是好事),頭疼失眠,腰酸背痛,口乾舌燥,等會有明顯改進,神清氣爽:精、氣、神飽滿;

所謂「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確有可能,不用多食,不會睡不飽,略閉眼二、三十分鐘即可提神等等。氣脈通了以後,或有人可置意念於手掌心的熱漲感,採取日月山河大地老樹源源不絕之精氣,此後,就還是歸於靜坐,小火慢煮,如果只是希望健康而已,到此或已足夠。

但以佛教解脫的角度來看,這只是方便「有為法」,旅程的一半;有練有效果,只是減緩老化,治一時之苦惱,血肉皮囊,終有敗壞的一天,若反而執著此為永久的錯覺,最後仍不免是大苦,此所以「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 首先就揭示此自然律,苦之不可避免,成住壞空:「有生無不死」的必然性 ([6] 有精闢的解說) 。

所以氣脈通後,色身轉化柔軟,可盤腿久坐亦不覺麻,應依此基礎,修定脫離「三界」[4]中的「欲界天」(desire sphere) 粗重,朝向「色界天」(fined material sphere)以上四禪中,修習「無我觀禪」究竟解脫;氣功或靜坐,日久功深者,向色界提升,除了髮膚氣色上看的出來,性情也有很明顯的變化:呼吸靜長而深,欲薄而不易怒,看來總是神情愉快,此乃氣脈通後,身影響心的自然效果。

「養生」與「養氣」

中國人傳統對「吃」的文化講究,所以連帶理所當然的有「吃補」的文化,更有「吃肝補肝,吃腦補腦」的一些理論,近來各種「養生」食品、飲品抗癌,更是商機無限的主流產品,其實不論吃什麼,環境和身體本身的吸收排毒,新陳代謝運作情形,也應該要整體考量,根據佛道兩家的理論[1][2],心理穩定與否,與呼吸的品質可能更重要:

「風」(呼吸)元素影響「火」(消化新陳代謝)元素,若毒不能排出,養分不能吸入,再講究的吃也不能養生,反之,呼吸的品質好,心理穩定的人,「菜根」也甜「香」,只服「氣」不食人間煙火也大有可能(即道家氣功常聽到,自然發生有「僻榖」的能力),所以,即使在「養生」的觀點看來,「養氣」可能也比吃什麼要重要的多。

或有人認為規律的運動也很重要;我的觀察是,三十五歲以後,身體的柔軟度和韌性(氣脈通暢的現象)比較重要,所以運動適量即可(到輕微喘氣流汗,鍛練到心肺功能),不然,損耗可能多於益處,

我自己從海軍陸戰隊退伍以後,也一直保持當兵時候的習慣,以跑五千公尺(兩哩到三哩)為家常便飯,喜歡跑步,也常爬山,但近年來,我注意到,周圍運動同好,陸續受到膝蓋或背神經受傷的問題,甚至有一位勤於運動、近五十的老大哥以他自己的膝傷的經驗告訴我,最好四十以後跑少一點,以免膝蓋損耗過多,

所以,一般所謂「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捕」是有點經驗之談的。

在我看來,身體的柔軟度和韌性,可以靜態的呼吸、吐納、靜坐加強(看似靜態,其實內部氣脈可能在大量修復傷神傷身造成不平衡的身心損耗),到多大年齡都能隨時應用修補,如前述,一般常靜坐的人,往往閉目二到三十分鍾就能消除疲累感。

又,養氣不只是侷限於單方面技術上的呼吸吐納,在中國儒家道家看來,修身養性,喜怒中節,少貪少怒,「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看似道德修養,其實就暗藏養生哲學。

什麼是終極關懷

不論靜坐與氣功,跟任何專長興趣一樣,都需要花時間,長期的培養;如果最後,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像黃帝一樣活兩百歲,甚至如道家理想,意生身脫離血肉皮囊,與天地同壽,那又如何?

所以問題來了:若你打算今天靜坐練功兩小時,你的好朋友乃至家人心情不好,需要你的陪伴,甚至實質的幫忙,或者,有團體需要義工在冬天,幫忙發便當給無家流浪者,這會改變你的計劃嗎? 在歷史上,佛教的大乘,小乘路線就是圍繞於這個生命的終極關懷命題;先獲一己解脫(小乘解脫道),或由於不忍,選擇先幫助別人(大乘菩提道)的人本主義(humanity)關懷優先呢 ?

或許,人生重要的功課,就在這進退的決定:不論是進、是退,是獨處、是共事,若常持「水連天碧」[5]的明覺心,無所謂出定,入定,或都可安止於當下的完全覺醒,明靜而住,以此有限血肉之軀,為這世間或多或少的作一點改進,而不只是花時間保養這不過百年必朽之身而已。

參考資料

[1] 如《阿含經》「四食」與生命延續的関係;一般的飲食只是其中之一, 《安般守意經》(「安般」「安那般納」即梵文出入息、「呼吸」,還有

「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是勸人少貪吃的。

[2] 如《黃帝內經》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吐納)精氣」的理論。

[3]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81805061

[4]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1/yinshun21-11.html

[5]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濟公禪師的羅漢明白境界

[6] "美麗而險惡的歧途" 印順法師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4/yinshun24-32.html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1447074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7 11:39 【udn】 購買前先比價!DVD 函授 水處 理工比價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1/03 21:32

對嚴新氣功很有印象,當時家母已無法下床,一日忽能下床行走,而且很快出院,原來是人家送給她嚴新氣功的錄音帶.之後,家母靠氣功,又多活了幾年.氣功的境界之深,很多現代醫學無法解釋的.

研究所時,我也練氣功,對一些特異功能之事特別有興趣.因很易放鬆及集中注意力,自發功起來,不可思議.後來害怕,不敢再發下去.

現在則每日打太極拳,獲益甚大.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1-04 13:06 回覆:
早年時代 大家對自發功似乎經驗少
現在 有多人有紀錄各種功法 比較不神秘了
不過 其實太極久了 也有自然的氣感
氣機啟動 也會健康
靜極思動 靜坐也是很簡單的養身法


Lilium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08/04/11 11:59

謝謝分享坐禪與行禪的要點

慢慢走是要多慢呢?我最近習慣健走,快步走也可以觀嗎?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04-12 00:31 回覆:

因人而異 快慢均可: 場地也不用大 十到二十步不嫌小(來回即可)

通常以心念能感知腳底的觸覺為主: 可先試室內小空間 走廊等

發現念頭渙散就慢下來 若腳底感覺清楚 只要能保持"正念"(於身) :

(沒有與欲貪 嗔憤 迷糊 相應的念) 多快都行! 一定也可走出好心情


Lilium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盤不起來...
2008/04/10 12:03

初學打坐

只能單盤,而且大概坐十五分鐘就會麻(一開始只能坐五分鐘)

但是雙盤完全沒辦法,很用力地喬好兩隻腳的位置,不到幾秒就痛得不得了

如果先從單盤做起,做久了自然就能雙盤了嗎?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04-11 01:22 回覆:

是的 單盤久了 心穩定些 有(身體)輕安感 覺得一天不坐 就怪怪的

那可能就是氣脈通了自然可以雙盤 不過這不是重點;

我自己35歲以後才開始打坐 十年多 雙盤現在也只能坐 30 分鐘左右

故多坐單盤 (只要背儘量直即可) 一兩個小時都沒問題

(但我女兒十幾歲就能雙盤毫無問題 可見 35歲以上筋骨已硬了)

其實 初開始 重點是"心息相依" (身念處 -- 安般守息) 收攝心的能量為重點

散盤 坐小板凳都沒問題 15 分鐘也行 以舒適為主 不然很快就會放棄

其實 "行禪" 也很棒: 坐累了起來走 慢慢走

注意每一步腳底接觸地面的感覺"心步相依"

不要小看行禪 根據原典 它也可達三禪 ...

要細水長流 不要一下用功過猛 但也偶爾多坐一下

等身輕安發生 你還會捨不得下座呢... 那就又是另一個修行的關卡了 ...


畢業了的書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穫益良多...
2008/01/14 22:29
仔細得讀了這篇文章後 穫益良多 也可以些微看出你靜坐與氣功的成果 謝謝分享啊!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02-28 02:29 回覆:

謝謝 氣功靜坐解釋了心與身的密切關係

一般人沒時間練 就心平氣和

神閒氣定坦蕩蕩 "養浩然之氣(心)" 做一"真人" 也無不可


*輕輕走過*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用心的人
2007/12/26 15:52
見微知著
即明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7-12-27 02:46 回覆:

微言大意

以待有緣


閒雲遠山自相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所言甚是
2007/12/12 22:49

感謝善知識分享經驗。

溫故而知新。

感恩!

CH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7-12-14 00:20 回覆:

跟大家切磋切磋

身心靈 整體健康有方法

印度哲學 中國老祖宗的 智慧 都值得我們花時間

或可少看一點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