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快樂心理學
2007/08/21 05:33:48瀏覽1682|回應2|推薦32

引用文章【無所謂】  (Nice poem & music...)

引用文章慢活,你就會快活!

快樂心理學

    山徑之蹊,介然用之而成路;

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孟子盡心篇

 

走路與沉思

野外健行(trail hiking)可說是最簡單,一個人就能成行,不需要特別裝備的戶外活動;走快走慢,要流汗喘息、鍛練心肺功能,到什麼程度,全憑自己喜歡。跟其他大部分運動一樣,看起來消耗體力的活動,經過補充水分,徹夜熟睡以後,二至三個小時左右的健行,可以提供至少一星期的能量,可說是最好恢復體力的方法之一,身心四大調和,心情也容易快樂些。

所以,除了身體、體能上的運動,恢復體力,它也可以是提升精神生活的重要過程: 一個追尋()出世間精神自由,不為世間拘絆的練氣或禪修者,通常需要由「靜坐」開始,內觀呼吸、念頭來去的生滅不住,培養些許「定」力(concentration),以現觀親驗到「身、心輕安(快樂)(身體柔軟、氣脈通的現象)身影響心的可能性,而心的穩定又可讓身穩定,不受環境不安的影響。

 

但技術上,這是 chicken and egg 鷄生蛋、蛋生鷄的問題,一般人心裡總掛著辦公室不能解決的事,或是喜怒不中節而致的氣脈不通,所以,一個小時坐著不動,馬上關掉五根(眼耳鼻舌身)感受的干擾,基本上是活整人:「心」沒靜下來,「身」也是靜不下來的,反之亦然:所謂「即使身在深山,也是心在城囂」,不容易嚐到身心輕安的甜頭。但如果是「漸進」方式,依次在時空上,縮小「心」的活動範圍,則比較容易出現五個產生定或身心輕安的「心所」[1] : 「尋」、「伺」、「喜」、「樂」、「一境性」等。

專心的快樂

只是道德勸說式的叫自己、或安慰別人,不用煩惱、不要憂鬱,要快樂,倒不如轉換時空;譬如,野外健行就可以在第一手的經驗上「縮小」身心的活動範圍,將身心抽離日常生活的問題,如果專心一意的走,放下心內的「自我對話」,在「時間」上脫離「過去」、「未來」而只有「現在」;在「空間」上只有這腳下的一步起落,行於荒煙漫草間,特別是到了山頂高處,俯視蒼穹而小天下,恍然可以經驗到與天地歲月的合一,尤其感覺到自己()與自己的煩惱(我所)的緲小,「一朝風月,萬古長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見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淚下。」

既有悲,也是喜 許多的被迫害感(victimized),許多的怨氣,那些自己內部對周遭控訴的聲音,使自己看起來是多麼的「不知足」。或許,這是古人多寄情於山水之間;「行到水盡頭,坐看雲起時」,可以有力改變狹隘眼光的方法,然後,再迴入娑婆,即使沒有如佛法上「破身見」無我、無我所的究竟解脫,也應該會有眼界提升的「勘忍力」,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定力的提升。

快樂的原理

依據「佛法心理學」的理論與操作,快樂有四種層次:「感官樂」、「意樂」、「定樂」、「究竟心不為一物所役的自由樂」(涅槃樂):一層比一層深入,「感官樂」是最短暫的,若是心靈上不做提昇,總是有不滿足(不樂)的感覺,難免大房大車錦衣玉食的俗氣。「意樂」(心靈上的快樂)比感官直接受到的快樂深久些:所謂「濃豔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淡淡的古典樂總比劇烈的搖滾樂持久;而我們總覺得改編自小說的電影,感人不深,好的文章、詩詞,給予我們意境上安適愉快,不易乏味,有高尚目標可追尋時(真理的尋求,母親的望子成龍,服務他人等),一時的困境都不以為苦,這雖然有其時間侷限性,但獲得這樣的快樂經驗以後,即使感官快樂匱乏時,仍可以有快樂的感覺,而不會被驅使著一定要不平靜的尋尋覓覓。

「定樂」則必須有一特定專心「所緣」對象:這個,只要看那些打麻將,電玩,可以不眠不休,幾天幾夜,樂此不疲的,就知道什麼是定樂;另外像有些學者,工程師們,廢寢忘食,食不知味,研究開發,旁人或以為苦,其實他們是樂在其中,「定樂」一定有上面提到的五個心所 (定樂發生的心理條件)即是

「尋」─心不斷轉向導向所緣目標、

「伺」─心不斷停留在所緣目標上、

「喜」─心對所緣對象感到興奮期盼、

「樂」─身有因喜愛所緣而清楚引起生理輕安、快樂的感覺、

「一境性」─平穩不分心到其他對象

以上提的某些世間「定樂」,雖是樂,但顯然都會有身心不健康的後遺症,所以,以「正定」的智慧選擇,導向正確定樂結果的所緣對象,是很重要的,佛法心理學的建議,一般是選擇中性的所緣:如呼吸,如地、水、火、風等自然界現象等,也有禪修者,選擇「慈悲」(compassion)─平等的愛,為所緣,安住其上,而獲得喜樂,心一境性。

一旦有初禪,或接近初禪的定力,其心理狀態就能超越世間「欲樂」、「意樂」,滿意於現況,身心安適,可有可無,不一定要聽好歌,好吃,好看的,一如顏回,粗茶淡飯,「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練氣者到此欲薄知足常樂境界,通常都能少食,甚至不食(僻穀)以服氣而已。

至於「涅槃樂」,以「正定」為基礎,超越我、我所,心不執一物的究竟自由樂,容後為文再述。

知足常樂 

所以因果關係上是

定樂←喜樂「所緣」←專心滿足現下←不思過去未來← 不樂(不滿、挑剔)

如前述,身心穩定的「定樂」可以超越一般性,不一定如吾人意的短暫「欲樂」、「意樂」;而「定樂」必有「身心喜樂」為前提,互為因果,所以人應該有一好的「所緣」癖好;最好的所緣,無過於寄情山水之間,走路是如此,若知足常樂,健身房如此,茶道,劍道,什麼道都有可觀,亦都可有禪樂,有定樂,專一於每一腳的提起、放下;那時寵辱、去留、恩怨 卻「做麼生」[2] ?

 

寵辱不驚,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

   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菜根譚

Reference

[1]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emptytraveler&f_ART_ID=724898

這是達到四禪中第一禪定(初禪)的心理條件;「尋」、「伺」在古典《阿含經》記載為「有覺有觀」,玄奘法師譯為「惺惺寂寂」

[2] 禪宗詰語;即「是什麼?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1175294

 回應文章

小郭
感謝您的分享
2009/02/12 11:19
感謝您的精闢分享 , 在下獲益良多 !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2-13 03:17 回覆:

如果這世間 有什麼真正可追求的

那應該是 身心 如何獲得穩定輕安的練習

共勉共學 !


Berkeley妹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要嚇我
2007/08/21 06:28

一路爬上高山, 然後打坐?

那圖片如果不是合成的哦....

厲害! 有修為!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7-08-21 07:18 回覆:

哈 那是做做樣子 憋住呼吸 一付假道學樣

讓朋友幫我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