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13 08:48:02瀏覽2583|回應0|推薦31 | |
談煩惱、正見與中觀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雜阿含經 七八八經(大正 卷28)─
學佛,是為了要在紛擾世間的當下,獲得清涼解脫,其方法則須透過學習斷除煩惱的過程,所以,認清煩惱的種類,才能瞭解目標與方向。 「斷煩惱」是有階段性的,並非一步登天的「一世、即身成佛」,身為欲界博地凡夫的我們,如果認識不清,不顧「法住智」或世俗諦的緣起漸修,只看到涅槃智或勝義諦的完美願景,一開始就否定人性,想做色界、無色界以上的超人,如: 不吃、不睡、「完全」沒有欲(界)貪、嗔心等。極可能很快就感到疲乏與挫折,甚而懷疑佛法,或是最終,也只是成就了修仙的外道種性。 另一方面,有興趣學佛的的人,也易於被這超高標準給嚇倒,誠誤人誤己也,亦不利於佛法的宏傳。 根據印順法師《成佛之道》,斷除煩惱過程如下: 1. 次第智證 佛教是次第智證解決根本命題(苦的原因與其對治)的實用方法論;並非單純道德教條勸說壓抑人性。 2. 先斷見惑 3. 後斷思惑 初果、初地以後才有基礎,自然容易斷竟(思惑)貪、嗔、癡等。 不論漢傳《四阿含》或南傳《五尼咖耶》,斷見惑的重點都在於觀五蘊,破「身見」(主宰性的薩迦耶見)。根據龍樹菩薩的論述,大乘佛法則同時要累積福智資糧,並先觀「法空」,再於因緣成熟後,自證「我空」(破「身見」)。 本文以下依序簡介煩惱的內容,見惑的內容,配合《阿含經》教,《中觀》如何可幫助行者破見惑,最後引印順導師和宏印法師法語做為結論。 煩惱─見惑與修惑 佛教是由智證(正見)開始,而開發到人性的究竟完美(慈悲);固然鼓勵學者守戒(又名「學處」),其目的是儘量保住人身不墮惡道,以證初果或初地,並非單純道德勸說壓抑人性。 因為初果、二果都還在欲界以下,所以各種形式欲貪不是沒有,只是會淡薄些, 如果是不求自利的大乘行者,在「善法欲」的驅動下仍然是會不自私的勇於任事關懷他人的。 如果不敵業力強境,一時無明煩惱升起而犯戒,透過懺悔程序再出發即是,所以佛法是光明而充滿正面鼓勵性的,非如一般神教萬劫不復,處罰系統的概念。 傳說:佛陀累劫也曾因業力淪生地獄眾生但因菩提心、慈悲心;受極少極短苦即得脫出。 若不可避免的,果報現前,安然受之,所以業力說是中性的,而非只是帶給我們罪惡感的(掉悔其實是修定障礙之一)。
「…主要的煩惱。照後代論師的分析條理起來,煩惱是非常多的。但大體可分為二類: 一、見道所斷的煩惱,是以智慧的體見法性而斷的那部分,也稱為見惑。 二、修道所斷的煩惱,是要從不斷的修習中,一分一分斷除的,也叫做修惑。 … 見惑。包含極多的煩惱,論師們稱為八十八惑。但佛在經中,總是重點的說: 『三結』─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 「三結」是五下分結的一部份。 五下分結是: 五上分結是: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阿羅漢則是完全斷盡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的聖者。 六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見。 『見』惑可分出五種「容易」斷的煩惱叫做「五利使」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3): 身見: 於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執著為實我, 於自身產生種種妄想執著。 邊見: 「邊」即是落入兩邊,如「斷見」、「常見」、 「一見」、「異見」、 「有見」、「無見」。 邪見: 撥無因果,否定因緣果報之理,認為世間 實無四諦、因果之理,造惡不受惡報,為善不得善報等 錯誤知見。 見取見:以錯誤知見判斷事物,卻認為自己之謬解最為優越。 戒禁取見:以各種非道、不如法之戒禁,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非因計因,非道計道。如修斷食等種種苦行, 以為涅槃之道,即為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 正見與見道 要破見惑,就必須有正見,根據《成佛之道》(1): 「增上慧學者 即出世正見 佛為阿難說 緣起義甚深 始則直其見 次則淨其行 足目兩相成 能達於彼岸 」 有了正見與不疑,才能見道,所以(1)又說 「見此正法者 初名須陀洹 三結斷無餘 無量生死息 初果所斷的,只是屬於見惑『斷三結』。『五下分結盡,名阿那含』。『五上(分)結』斷得阿羅漢。 中觀正見─緣起假名有 勝義畢竟空 細查『五利使』的內容,吾人可以輕易發現: 「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這即是印順法師一再說明的《中觀》「自性畢竟空」 觀五蘊假名自性不可得(法空) → 結論 關於見道與初果的關係,印順法師說:「... 現在初果所斷的,屬於見惑 ...佛在經中,總是重點的說:『三結』─我見結, 戒禁取結,疑結。... 到了初果,生死幾乎都盡斷了。現在雖還是生死身,雖可能還有七天七人的生死,但實已見到了生死的苦邊,生死再不會無休止的延續下去了,所以在聖位中,初果是最可寶貴的,最難得的! 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一定會了)。如破竹一樣,能破第一節,第二節以下, 是不費力的一破到底。這是學佛法者當前的唯一目標。」(1) 宏印法師也說:「 現在學佛的人都說『息滅貪瞋痴』,這是有點不知先後,應該改口說『斷六毒』, 而不是斷『三毒』,因為根本煩惱有六種——貪、瞋、痴、慢、疑、見。那為什麼歷史上人多數都這麼說呢?早期佛經也說斷三毒而沒有說是斷六毒?原來,佛陀在世時的人們正見不成問題,聽佛一席話下來馬上得正見,因為正見跟習氣沒有關係,正見完全是一種理智、理性的,概念上一種深刻的印證就能夠得到正見, 佛教界形容今天已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最嚴重的事是『邪正』已搞不清楚了,所以現在談斷貪瞋痴不高明,要談斷邪見,先把握正見。六根本煩惱一定要從見惑先突破,消除疑、慢,然後再進一步推到貪瞋痴,因為貪瞋痴是二果、三果、四果的人在斷的,證初果的人只是斷見而已,重要的是五利使 參考資料 (1) 成佛之道 pp.235-236 印順法師 (2)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 宏印法師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