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替可憐的情婦伸張了正義
2006/04/17 14:51:26瀏覽642|回應0|推薦8

上圖取材自網路流傳

讀松本清張〔點與線〕

本文係回應〔推理擂台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show2.asp?No=231759&Object=stage&TopNo=68447〕延伸寫成

《點與線》我在一年前看過,現時回憶的第一印象是兩個女性:恐怖的病患太太及可憐的陪葬情婦。第二印象是那位老警探及他所提供的:在死者身上找到一人份的火車餐票,這也是本案最初出現的破綻。

雖然有充分的不在場證明,但對難以解釋的破綻,還是有咬住不放的道理吧?並非毫無道理的窮追猛打。無論如何,面對太完美的不在場證明,總是不能太大意放過啊!本案乃從不在場證明反向思考凶嫌在場的必要,從追查他可以在場的破綻展開偵查。

作者對細節沒交代清楚。有人可以表示不滿,有人也可代為解釋。對那4分鐘是否會因誤點而錯過的問題,已經有人代言證明日本火車電車的準點無疑。而我要替作者解圍的是:月台雖長,卻要對號入座。只要事先知道兩個被害人的車票車廂座位編號,目擊點也可設計得準確無誤。

另一方面,我喜歡的推理小說一定要有一些故事可看,尤其是穿插愛情故事的。然而,這齣戲的愛情因素,竟是被用來設計掩飾一場可怖的謀殺案。

可憐的陪葬情婦,原來只是為了滿足凶鎌的生理需求。她對情人深信不疑,一步一步按照無情的情人之指示,走向死亡;她陪伴著凶嫌欲下手的男人,造成殉情的假相,以避過警方深入追查。本來,設計出兩人殉情的場景應該就夠了,但是凶嫌卻事先營造了過於周密的〔證據〕。

在那成為經典的精準的4分鐘裏,刻意帶著證人去目擊殉情的兩人一起搭火車以形成情侶印象,那是多麼不容易啊!此舉反而啟人疑竇,明顯看出凶嫌是在安排目擊者。接著,在無必要的情況下,請人到候車室等候,方便日後有人提供不在場證明。──這是弄巧成拙的兩大破綻。

前述老探員與戀愛中的女兒談及戀愛心理,結論是情侶同行不可能讓其中一人單獨去用餐。因此,從死者身上〔一人份的火車餐票〕,引發出殉情之兩人是否情侶的懷疑,便得到有力的支持。另外,又從戀人的行為作出反向思考,得出此殉情的兩人並非情侶,進而發現移花接木的過程。

我覺得,書中諸多例子,使得本案的偵破完全符合本格派推理的邏輯。其變格的部分被稱為社會派,陳述了社會不公的萬象,提供警訊以供人們反省。

最終,案子雖然破了,謀殺案的幕後推手並沒有受到制裁,反而步步高升、青雲直上。在篇末,探員感嘆:「這是一件令人回想起來很不愉快的案件。因此,今天留在家裡,一邊飲著井藏啤酒,一邊把心情放寬,就當作已經把兇手逮捕,解交檢察官處理那樣來看待了。」 好無奈的無力感啊!

(以下未讀勿入)

 .

 .

 .

 .

 .

 .

 .

作者指控了不公的社會萬象,我也看到其中的一端:在都會求生艱難、茫然無助的弱女子,莫名所以的遇害。無情的情人向之索取了性,竟也毫不憐惜的要了她的命。十足無情又冷血的情人啊!

其實,本案的幕後策畫人是那位病患太太,設計了無辜的情婦去陪葬。最後,凶嫌夫婦畏罪自殺結案,卻只有太太留下遺書。所以,負青偵辦此案的探員推論:以丈夫的個性是不可能自殺的。自認死期不遠的太太,又使用了什麼詐術,把丈夫一同領到鬼門關去。──這是否也替可憐的情婦伸張了正義呢?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le0109&aid=24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