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許陽明:社區居民打造的博物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實例
2012/09/09 11:30:25瀏覽1567|回應0|推薦0

許陽明:社區居民打造的博物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實例

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發行人

本文刊登於宜蘭文獻       

壹  為古蹟再利用尋定位

古蹟再利用的第一個架構

筆者曾經在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九日出刊的「北投社」第一期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為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催生」。文中,我將北投溫泉溪畔幾個有特色的景點,歸納串連成一個整體概念,並規劃成六大區域:一、地熱谷:溫泉與火山自然教室。二、珍稀礦石「北投石」的溫床:溫泉河川保育區。三、「溪之瀧」親水區。四、兒童溫泉親水區。五、溫泉公共浴場與溫泉文化館或溫泉博物館。六、遊憩區及中山路的防空壕溝(稍後建議再利用做為兒童迷宮區)。
  
後來台北市政府委託郭中端老師所做的規畫,以及現在台北市政府所定案的「北投溫泉親水公園」計畫案,差不多都是以這些構想為基本架構。而「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在這個時候,是在爭取成為古蹟的階段,並未定位清楚將來要做什麼。我們只是把「北投溫泉公共浴場」這個古蹟,想像成是「溫泉公共浴場與溫泉文化館或溫泉博物館」。不過在這時我們是將「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放置在「北投溫泉親水公園」這個架構之中,並且以這個架構來爭取將「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指定為古蹟。

取法他山之石

等到「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成了古蹟後,就有人不斷地問我們,這棟古蹟你們準備怎麼利用?這棟古蹟你們要用來作什麼?所以「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指定為古蹟後,只是完成了保存的工作,而接著來的課題是我們要如何讓它再生,還要思考這棟古蹟要以什麼來再生。
  
筆者數度利用出國機會,去觀摩一些與社區歷史關係密切的博物館。例如筆者參觀過日本的「明治村」、「二條城」、「金閣寺」,也參觀過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四國松山市的「道後溫泉本館」。
   
松山市是日本著名俳句詩人岡本子規的故鄉,那裡有一個岡本子規的紀念館,不過以紀念館來紀念俳句詩人並不是非常特別,最奇特的倒是他們在街上,松山城邊掛著書寫俳句的徵稿卡片,供民眾隨時靈感一來,很方便地就能取到置放在樹下掛的一張卡片,民眾或許就可寫下只有剎那間才能掌握的千古名句,他們以這種方式向人介紹這裡是「日本的俳句之都」,可說是相當有特色。日本松山古城可說就只靠這幾樣歷史與文化,塑造城市風貌並賴之吸引觀光客。

傳奇與大自然都可吸引人

一九九七年六月,筆者利用機會參觀了北歐與英國共三十多家各種類型的博物館,並從中思考如何來規劃「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再利用。
  
芬蘭羅凡尼米(Rovaniemi)聖誕老人的故鄉,芬蘭人在那不毛的北極圈上,建構這麼一個觀光景點,一般人看到的可說是一個紀念品的購物中心,還有各種組合的聖誕卡郵寄服務而已,但世界各地來的人們,卻大排長龍與聖誕老人照相,甘願樂意被大賺其特貴的照相錢,這真是一個大賣傳說與傳奇的地方。
   
筆者也到北極圈內歐陸的最北點--挪威的「北角」,在那裡往下觀看日不落地的景觀。午夜時分當太陽落到接近海面時,鐘聲大響悅耳而悠遠,一艘觀光遊輪也正好駛到太陽的位置,這時太陽又冉冉再度升起,那種氣氛簡直就像在一個天海相連霞光四射的聖堂中,人們虔誠地、肅穆地在注視上帝的神蹟,這是種非經刻意設計的自然的景觀,但其氣氛的營造卻非常的吸引人。在此天涯海角邊,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聚集在觀看此一景觀,還不太能相信這是北極的極地呢。
  
挪威首都奧斯陸最著名的地標,佔地八十公畝(三又四分之一平方公里),裝置了超過一百九十二組的作品,包括六百五十個人物,描述人一生從「子宮到地宮」(from womb to tomb)過程中生老病死的故事。每年都吸引千千萬萬世界各地的遊客,其建構過程經歷數十年,展現高度等待與忍耐的文化氣度,而成為人民驕傲的「維吉蘭雕刻公園博物館」(Vigeland Sculpture Park and Museum)。看到瑞典斯德哥爾摩佔地極廣設立於一八九一年,歷史已超過百年的「斯堪塞」(Skansen),是全世界第一家野地博物館(Open -air Museum )以古蹟建築構成民俗村,並結合公園、動物園,而受到世界各國的模仿。

社區博物館的魅力在那裡

當我們走在其中民居時,母雁媽媽帶著一群可愛的小雁子,一排歪歪斜斜地穿過遊客的眼前,令遊客驚異不已。看到這樣的建設,深深令筆者驚嘆在那樣的時代,他們決定這些偉大文化建設之政治家們的遠大眼光與恢弘氣魄。看到一艘長眠海底三百多年戰艦的歷史,從打撈過程的戲劇性,到長達十七年的防腐過程,到精緻地展示其細部以呈現該時代的歷史與藝術,並引起歐陸各國建築競賽的「瓦薩戰艦博物館」,不禁令人感佩其規畫設計的精緻、用心與成功。
  
在面積不大的愛丁堡,以各種形式結合古蹟的博物館竟然超過三十家,令人目不暇給,而成為該城市最重要的生命景觀。看到展示十八世紀以來愛丁堡人民悲歡故事,看到衣不蔽體畏縮牆角手抱襁褓兒女,草料覆蓋臥地縮成一團而眠的七口人家景象,不忌諱展示悲苦一面的「人民故事」博物館;看到絡繹不斷的幼童,在老師帶領下聚精會神做筆記的小型「兒童博物館」,都讓筆者感觸到這些社區博物館的生命力到底在那裡?
  
而去愛丁堡那時,整個都市似乎都在準備迎接第五十屆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該藝術節是國際最負盛名的藝術節之一,受邀請的、沒有受邀請的、主流的、非主流的,互別苗頭爭奇鬥豔。這樣的一個藝術之都,為什麼也這樣吸引人?

社區自己打造的博物館

參觀了這些博物館與觀光景點之後,我們不斷地在思考,這些社區型的博物館為什麼也會這麼迷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如果要成為博物館,其型態、定位與生命力會在那裡?如何讓民眾認同與喜愛?
  
經過與一些朋友、專家密集討論後,我們對「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作為一個「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型態與定位漸漸地浮出。
  
筆者認為當前的北投,要保護溫泉資源、保護溫泉的歷史與文化,保存凱達格蘭先民的歷史基地,保存漢人開發北投的史蹟,保存日人開發北投所存留的史蹟與日式建築群,並以博物館來展現,都是重建北投刻不容緩的大事。所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也應從此出發,於是筆者逐漸將之發展成一種論述,讓這個博物館從規畫到建造,呈現出是一種社區自己打造的博物館,也讓博物館成為北投的文化地標,更讓他成為展現北投歷史、文化的精緻社區博物館,也希望將來能結合凱達格蘭文化館,結合「北投文化館」與「北投溫泉親水公園」,而形成一個「生活環境博物園」的中心博物館。
  
嚴格地保護歷史區域,不讓這些區域中之建築與街道的歷史遭到破壞,再加以豐富的博物館來展現其歷史,不但不會使發展受到限制,反而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源源不絕的遊客,創造無限的商機,與文化交流的機會。我深信這是我們北投應該取法的一個方向。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八頭里仁協會第一屆第六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於陽明山中國大飯店召開。會中我將構思多時的想法:「親手打造自己社區的博物館」做一次口頭報告。六月從北歐與英國回北投後,筆者對所見所聞不斷地思索,也不斷地與人討論,將「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定位與內容說法再加修正,最後並將「『親手打造自己社區的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建構與規劃」一文,發表在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出刊的北投社雜誌第六期中。後台北市政府也確實以接受我的概念的態度,放手讓社區與學者專家一起去規劃與打造「北投溫泉博物館」。
  
這篇文章也被中國工商專校建築科教授嚴亞寧率領的研究規劃團隊所採用,再通過層層的會議與審查逐漸定案,後來「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差不多都依照此文的內容規劃。

密集座談確定內容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台北市政府研考會主委林嘉誠奉市長之命,前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瞭解現況並列管該案,當天我們原則決定「北投溫泉博物館」開館日期訂定在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或最遲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之前開館。
  
談定開館時間後,我就積極與嚴亞寧教授磋商修復時程,與軟體的內容架構。為求周延就規劃了系列的討論會,也敲定討論會的架構與工作進行的時程。從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日開始,我們與嚴亞寧教授的團隊,總共舉行了十一次正式的「北投溫泉博物館討論會」。
  
其中在十月六日舉行的第九次討論會是在民政局舉行,由李逸洋局長主持,與會的學者專家王啟宗、周宗賢、薛琴、黃柏鈴、憲二等等幾位教授,皆悉心對嚴亞寧教授與筆者所提的規劃內容加以斧正,使規畫內容得以做更適切的調整;「北投溫泉博物館第十次討論會議」則是在北投區公所舉行,由民政局長李逸洋先生,與筆者共同主持「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座談會」之北投社區座談。蒙各國中、小學校長、老師、里長、社區協會理事長---等等,共六十一位鄉親參加,並蒙呂鴻文老師、龍玉琴校長、沈峰範校長、黃強校長、張正直理事長、陳林頌先生、盧敏基秘書長、張聿文理事長、許維新里長、王茂男校長---等先生的熱烈發言指教,使我們受益良多。
  
第十一次討論會則是由民政局副局長葉良增先生與筆者共同主持,與溫泉旅館業者共同參與討論的「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座談會」,共有東皇、泉都、牡丹莊、新生莊、金都、嘉賓閣、新年莊、水莎連等負責人共十一人參與。他們都根據經驗踴躍發言指導與鼓勵,他們的經驗使得該規劃草案得以再作更接於完美的修訂。

貳  以「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最後定位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使用規畫,我們希望應是「豐富而精緻」的,以呈現完整的溫泉鄉面貌。最後我們將郭中端老師與憲二教授原規畫中之「生活環境博物園區」(ECO-MUSEUM)之中心博物館(CORE-MUSEUM)的功能,與我們的想法整合在一起。
 
一樓部份是固定展出,主題為「北投與溫泉」,其內容為火山、溫泉、北投石、北投石放射性實驗、浴場、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歷史、建築特色導覽說明等等。至於原一樓大浴場,由於北投的人口密度、空間密度已與當年興建時完全不同了,所以一樓浴場的部份已不再做浴場之用途,而規畫為純實物建築與歷史空間的展示。
  
對溫泉的實地體驗,我們規畫利用「北投溫泉博物館」旁的「北投溫泉親水公園」中的露天浴場來表現,以簡化博物館建築內部的功能,並增加可利用的空間。整個「溫泉博物館」是放置於一個較大的,以北投溫泉區作為一個「生活環境博物園區」ECO-MUSEUM的空間來思考,因此「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緊鄰中山路四號與六號之間的「露天公共浴場」可作為浴場功能之補救。
  
二樓部份原則上規畫為一個動態與開放的展示空間。在開館時,原則上先規畫並製作完成北投溫泉鄉的歷史、文物、人物、產業、溫泉旅館等展出。除此之外,中山路四號將規畫成「北投文化館」,成為「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一部份,那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以供社區活動之用,並用於鼓勵鄉親提計畫申請免費在此成立「專案工作室」。

文化參與與社區教育的典範

「北投溫泉博物館」雖然很順利的開工了,可是博物館在建構的過程中,經常要增添構想,以滿足社區中各式各樣的想法。不過這棟建築定位為北投社區歷史博物館是無可替代的,其他的想法與需求,應該可以另外找尋其他建物來使用。
  
為了滿足一些不同需求,我們也陳請市政府將中山路四號的雙層木構建築留下,並建議使之成為「文化館」,使之變成「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第二館,變成辦學習活動或文化工作坊形式之場所,以補「北投溫泉博物館」功能之不足。為了使中山路四號與二號的博物館能自然連結搭配,兩棟以滿足建築間具有相當高差的空地,如何規劃就成為一個問題。
  
筆者住家附近剛好有一家小小的咖啡屋,店名就叫「小劇場」。有一天我看到此店之招牌,突然靈光一現:何不把中山路二號與四號之間的空地變成戶外小劇場,使兩棟建築由這座劇場連成一體?我將這個構拿出來討論後,大家都覺得非常好。
  
經過不斷討論與思考後,我們發現一個大問題:四號館的問題很嚴重。四號館雖然造型獨特珍貴,但是建築本身情況極糟,除了內部木樓梯尚好外,整棟建築已經腐朽不堪,勢必拆除重建。此外,四號館前面緊臨道路,後面則緊貼溪流,根據法令如要修建,必須要往道路內縮十公尺,如此一來面積根本不足,根本無地可供重建,無法整體規畫使用。
  
以歷史性建築來克服問題

經過多次研究與會勘,大家接受筆者的意見,把此棟建築陳請為古蹟,以克服法令的限制。最後大家也決定由筆者出面將其陳請為古蹟,我們雖知這樣做其實很勉強,不過只有成為古蹟,才能克服建築法令的限制,所以筆者就將中山路四號,與預定作為露天浴場管理站,也有相同問題的六號「梅庭」,一起陳請為古蹟。
   
民政局邀請專家學者會勘與審查後,認為四號與六號要列古蹟尚有不足,不過大家都認為應該提報為「歷史性建築」以保留該建築,但這是發展局的職權。最後台北市政府發展局邀請學者專家會勘與討論後,通過審議列為「歷史性建築」,才克服了要修復時法令上的限制。
  
回想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北投公園內圖書館中的會議,兩位建築師身份的委員,以法令的觀點認為,這棟建築需要徹底拆除重建,而且能再使用的建材所剩無幾。所以他們反對將四號館提列為歷史性建築。不過台灣科大的王惠君教授站在社區立場,以整體規劃為考量,並且以日本伊勢神宮為例,這個國寶級建築,每二十年定期拆除,再以最古老的技術方法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古老的建築技術與祭典,都能因之流傳千年。王惠君教授認為四號館已經是台灣珍稀,拆除殆盡的建築形式。重建正好可以保留建築形式,這種形式也是一種文化財,所以列為歷史性建築並無不妥。這樣才說服大家通過審查,將中山路四號與六號都列為「歷史性建築」。這個問題解決後,「小劇場」的想法,也為規畫設計單位採納,並在博物館開館後不久完工實現。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建築修復工程,歷經數度審查後,還是有一些爭論。今天的面貌是經過幾次翻案重議才成功的。以二樓涼亭式的欄杆、樑柱的保留而言,最初是建議以空調處理室內溫度,故規劃為密閉式的玻璃帷幕牆放置在涼亭式樑柱的內面。
   
這樣的規劃將會破壞內部的空間,如果又要保持西南角望樓為涼亭式原狀,則內部接軌的地方會變得很奇怪。結果在一次審查會中,又建議取消密閉式玻璃帷幕牆,恢復純涼亭式原貌,並規劃由上往下之鐵捲拉門,作為擋風與保全之用。
  
後來由於幾位審查委員都參考日本的例子,尤其王啟宗教授更專程前往日本四國道後溫泉,考察類似建築的作法,薛琴等諸位老師亦專程前往日本多方考察,最後才在一次審查會中翻案成功,才將二樓的空間依照原貌修復,並做活動的木構擋風板。有一次筆者還與閻亞寧教授爭論得蠻嚴重的,最後大家妥協才得到目前令遊客讚不絕口的美貌。

居民開會討論博物館修復細節

博物館外牆雨淋板的顏色,也是在一九九八年九月五日,在工地集合了多位畫家、建築師、工程師、社區的鄉親,和施工單位一起討論,最後以表決通過國立藝術學院總務長楊其文教授的建議。浴場大浴池的瓷磚,大家對白與灰黑兩色難以抉擇,最後由楊教授建議用兩色隨機混合。
  
我們覺得原規畫的沙發不好用又不好保養,最後大家開會決定改為三種高度的木條椅。木條椅用途多,好保養又有特色,常常令參觀遊客驚喜不已。也有社區居民莊秀鸞女士,自動自發貢獻自己拍攝的浴場舊照片,以供重做彩繪玻璃之依據。陶藝名家蔡曉芳先生也熱心協尋,貢獻仿舊之瓷磚,以供浴場修復之用。
  
在審查階段或施工階段,大家常有爭議,我們都儘量讓問題公開討論,形成共識。例如為浴池不做防水層以免破壞原貌,或為親水公園中第一號瀧邊的石砌邊坡,不能以擋土牆的方式施工,或為戶外劇場與博物館的距離、高差,甚至堅持溫泉博物館的名字全銜一定要加「北投」兩字,而有所爭論,最後終於定名為「北投溫泉博物館」。 我們認為這些過程,不但是古蹟再生重生中,社區參與的情形,這些過程的種種,也將成為社區教育的一種典範。

博物園區概念將社區資源整合
  
一九九七年九月筆者向台北市政府提出第一批北投古蹟陳請案八處共十四棟建築,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三日市政府邀請學者專家現場會勘,也邀請筆者向學者專家簡報並陳述理由。筆者借用「長老教會北投教堂」做簡報,說明這是建構「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第二階段工作,希望學者們成全此議,並宣佈正式推動「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根據規畫單位郭中端老師所介紹的「生活環境博物館」概念,筆者整理了北投的一些生活環境的資源,歸納整理成一篇「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建構與步驟」的文章,刊登在一九九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版的北投社雜誌第七期,以作為大家討論的依據。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其實是利用一些早已成型的生活圈與生態圈,和一些已完成或實施中的建設案做為基本單元,最後才以理論來建構而成的。其能否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人們是否認同這種概念與整合。人們如果不能認同,使各種個別的構成因子,淪為雜亂且四散的資源,或變成各不相干的個別景觀與文物,這種所謂的推動是沒有意義的,也不會成為將來其他「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典範。所以要推動「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我們的態度是謹慎的,對其範圍的可能性與界定也是謹慎的。各種資源的建構與處理,必須有一些具體的處理步驟與成果累積,且這些步驟與累積也必須是有關連的,也必須是有品質觀念的,這樣所謂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才有建構的可能。不然到處都可稱為「生活環境博物園區」了。

參  歷史性的實驗

我們宣佈推動「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是基於下列的具體步驟與事實,這些達成後,整個歷史實驗性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才可算輪廓建構完成,但最後要成功還必須園區變成一個有機整體,經得起長期運作,並普遍被認同是一個整體才行。其具體的建構與步驟簡述如下:

(一) 中心博物館區:

即以「北投溫泉博物館」與中山路四號的「北投文化館」與附設的室外小劇場,結合「北投溫泉親水公園」與「凱達格蘭文化館」構成一個完整的中心博物館區,其中包含紀念性建築「北投公園石拱橋」,而這些已經受到市政府的認可,已陸續編列預算處理中。

(二) 衛星博物園區:

第一種建構對象為「古蹟與古物」要加以指定或保護。其中包括以下分類:

1. 古蹟:周氏節孝坊、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北投普濟寺、大榮車行、北投台灣銀行舊宿舍、基督長老教會北投教堂、草山教師研習中心、北投不動明王寺、草山御貴賓館、北投文物館、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北投銀松閣、學仔內。以上除周氏節孝坊與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是三級古蹟外,其餘的只有大榮車行、學仔內因產權問題無法解決或溝通外,在後來的二年內,全部由「許陽明辦公室」詳附資料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古蹟陳請,並成功公告為「台北直轄市定古蹟」。
2. 歷史性建築:禪園日式建築群、星乃湯、瀧乃湯、七虎籃球場、北投穀倉。
3. 紀念性建築:聖母無原罪天主堂、新北投火車站(目前流落在彰化)、中華陶瓷公司遺留門景。
4. 歷史遺址:北投歷史紀念公園(天狗庵原址)、番仔厝紀念廣場(番仔厝原址)。
5. 古物:「村上彰一翁碑」、漢番界碑、「岡本翁頌德碑」、「皇太子殿下御渡涉紀念」、「大蛇明神」、「青龍神」、畜魂碑、「行啟並御成婚紀念造林地」,諸寺廟的古佛像、神龕、法器---等。
6. 名勝:關渡宮、善光寺、法雨寺、中和禪寺、安國寺、禪園。

第二種建構對象為自然與人文景觀,這些建構的重點,應該是交通網路的建設與連結:

1. 地理景觀:大磺嘴(原陽明山國家公園已整建完成)、地熱谷(北投溫泉親水公園案處理中)、幽雅路溫泉路一帶(「溫泉街意像」工程;日治時期日式建築保存區;處理中希望能保護與建構成台灣的「小京都」街景,作為多元外來文化與歷史的展示。關渡平原農業保留區、關渡運動公園(都市計畫案)、關渡水鳥公園(市政建設案)、磺溪整治規畫案、軍艦岩、唭哩岸山、紗帽山---等等。
2. 植物景觀:北投公園、新民路、登山路、泉源路、青學、陽明山區等地之老樹(但分散的樹木,法制上如何保護有待進一步研究)。地熱谷中耐高溫強酸之藍綠藻、陽明山芒草景觀、箭竹林景觀、關渡盧草、藺草、水筆仔景觀(旅遊路線的規畫案,討論由旅館業者主事規畫)。
3. 台灣電影工業歷史景觀(台語片的好萊塢追憶):牡丹莊、鳳凰閣(協助收集在該旅館拍攝的劇照,以便佈置該旅館)、薇閣教師宿舍(舊名迎賓閣)
4. 無形文化財景觀:那卡西、限時專送。
5. .宗教景觀區:幽雅路杏林巷。
6. 北投特色商品與工藝的提倡。

第三種是生活圈或旅遊文化圈:

1. 天母商圈2.士林夜市3.淡水風情4.馬槽溫泉區5.陽明山旅遊線(七星山夢幻湖線、風櫃口擎天崗線、陽明山公園(以上都已是成型的生活或旅遊圈)、紗帽山土雞城溫泉區、惇敘農產市集(以上兩個有特色,但問題複雜目前無法處理)。

第四種是交通網:交通網路如果不能有效地建立,則以上博物園區個別的景觀與古蹟仍然是分立的,而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建構自然會大打折扣。

我們也認識到「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規畫,不能無所不包以致變成一個沒有意義的概念,或變成一個「虛假的建構」或「膨風的假象」。但我們誠心期待以上分散的博物園區,能用有效的理論與實質的便利交通,將之整合在「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概念下,並能逐步依序推動完成其建設。希望如此能成熟地為台灣催生一個,真正得到民眾認同的「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肆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系列古蹟成功指定

從一九九七年九月開始,筆者所推動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中心,指定其周邊特別是與溫泉有關的古蹟。我們結合學者專家、社區耆老、鄉親共同研究、發掘北投的歷史文獻與古蹟,進而提出報告,建構與推動「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的系列古蹟保存工作。尤其是私人的古蹟,經過不斷的遊說與協商,有的歷經一年半才獲致成功指定。這些工作非常龐雜與麻煩,社區內也不易找到同志,大多數人,甚至一起推動重建的朋友,都把此一工作視為畏途,也不認為會成功,所以筆者只好勉力獨行,負起溝通與說服的任務,沒想到兩年下來竟然有相當好的成果,所以「許陽明辦公室」是目前提出古蹟陳請成功最多的民間單位。
  
目前筆者在北投陳請成功的古蹟,除三級古蹟溫泉鄉最美麗的共同歷史記憶「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外,台北直轄市定古蹟成功完成指定的計有:(1)一棟肅穆幽靜見證北投開發歷史,且保存最佳的真言宗寺院「北投普濟寺」(2)日本茶室文化的象徵「北投台灣銀行舊宿舍」(3)促成陽明山發展的歷史性建築「草山教師研習中心」(4)北投社凱達格蘭人的信仰中心「長老教會北投教堂」(5)皇親國戚居住戰後主導台灣歷史的皇家賓館「草山御貴賓館」(6)日俄戰爭與北投溫泉鄉發展的見證「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7)榮獲第一家古蹟旅館桂冠氣質優雅的溫泉建築「吟松閣」(8)庶民風格強烈具山神廟性質的簡單石窟型寺廟「北投不動明王寺」(9)神風特攻隊最後的家園「北投文物館」。其中還有紀念性建築完成指定的計有:東西方建橋文明交會的美麗石橋「北投公園石拱橋」。以上除了「長老教會北投教堂」是與北投社的平埔族原住民有關之外,可說全部與溫泉的開發有關。

另外提請有關溫泉開發的歷史性建築,現通過審議的計有:(1)戰後碩果僅存的木造官舍建築「中山路四號」原計畫規劃為文化館,供社區文化、藝術活動之用。(2)落成於一九三0年代末期見證戰爭時代的豪宅「中山路六號梅庭」,規劃為北投溫泉親水公園露天浴場管理站。
  
當然在這些古蹟陳請指定的過程,曾經碰到種種的難題,有的過程相當曲折。但整體而言,結果還算圓滿。不過有這些成績,其實也要感謝許許多多學者專家,與鄉親幕前幕後的大力協助,尤其陳水扁市長,與前後兩任的民政局長陳哲男先生與李逸洋先生,在政策上與行政上的鼎力支持,才會有這樣成功的成績。而蔡慈鴻先生與陳林頌先生兩位,義務進行古蹟的研究調查與測繪,更是這些文化資產能成功指定,在幕後默默耕耘的英雄。我們設定以「溫泉」為主題來規劃古蹟的陳請,因此「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系列古蹟,應該是創下台灣第一個以主題來規劃的古蹟群紀錄。

社區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再發現」
   
這些古蹟在未指定為古蹟前,其實大部分是外界,甚至是社區內大家所不知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的再發現,其實是從古籍中知悉,並經耆老口述再發現所獲知,例如天狗庵舊址、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等等;另外也有經探查再加耆老口述與考據所得,例如「北投台灣銀行舊宿舍」、「普濟寺」---等等。
  
我們設定北投新的發展定位是「充滿溫泉文化古蹟的溫泉鄉」,在重建北投溫泉鄉的計畫訂定後,我們就開始有意、無意地展開地毯式的古蹟搜尋。這些古蹟未經我們詮釋前,其實多數是無名建物,但經我們歷史再發現且加以重新建構、定位後,再展開搶救與古蹟陳請指定,最後大多進而成為大家關注的古蹟與景點。這些古蹟的再發現與爭取指定,不啻是一個社區「自我認同」與「自我再發現」的過程與結果。這相當不同於一般的古蹟搶救,一般古蹟的搶救都是搶救眾所周知的知名古蹟,但我們這樣的經歷與過程實在是大異其趣。
  
北投溫泉鄉重建的營造工程,在媒體上呈現的,多是一些有聲有色的活動;事實上整個重建工作的過程中,有太多需要與各界做長期溝通、協商;更重要的是,想打造一個美麗家鄉的未來,我們本身必需做許多研究工作。我們非常不願意看到,外界將北投這幾年來所做的事,形容成只是學童簽簽名,一下子博物館、溫泉親水公園、溫泉系列古蹟就從天上掉下來了,好像童話故事內容一樣簡單容易;我們更怕把這些事情形容成是我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參加環境改造計畫徵選競賽,結果竟然意外地獲得獎項的肯定。我們也很怕把這些做出來的事情,全部歸納成是政治關係的成功運作。這些說法都不是事實,不但太簡化了整個過程的複雜,也忽視了各界眾多參與者的努力。
  
如果只是這樣,好像在碰運氣,那對各地社區的發展工作,實在就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了。事實上我們每一件向外界發表的文章,或向市府提出的案子,都充滿了社區人士與專家的意見與參與,沒有一件不是討論再討論,協商再協商,並且跟市府做充分的溝通後,才送出完整的計畫案。所以這幾年來所陳請的案子,幾乎沒有一件是失敗的,包括一九九九年參與搶救成功指定為古蹟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都是這樣。

伍  帶動溫泉區的振興

一九九八年三月一日「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修復工程開工,以極精確的施工進度,受到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經筆者協調,一九九八年八月五日「北投溫泉博物館」復建上樑日當天退伍的陳林頌,也專職當義工進駐工地。而在讀研究所時,也經常到筆者辦公室協助調查與繪圖的蔡孟珊小姐,後來也進駐工地協助博物館的籌備。在黃桂冠老師召集下,從社區的立場,整合社區的意見,並從中協助展示品的徵集工作與製作。九月開始黃老師、陳林頌與蔡孟珊,開始義務徵募與訓練博物館的義工,順利地使「北投溫泉博物館」在一開館便有足夠的合格導覽義工。這些都是自動自發的,只因為他們深深喜愛這棟建築與這個地方。
  
一九九八年六月「北投溫泉親水公園」正式開工,共分為六期工程,第一期至第二期工程已經完工,拆除熱海飯店前北投溪上的停車場,改成沿溪木頭步道、北投石學習步道、中山路六號「梅庭」露天浴場、「北投溫泉博物館」露天小劇場等等,也在一年內順利完工,關係到北投溪整治之衛生下水道污廢水截管工程也陸續開工。而「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修復工程開工與上樑典禮,社區也都辦了極為溫馨熱鬧的活動,為社區中留下豐富的共同回憶,也為北投許了一個全新的願景。
  
在極短的時間裡,十月三十一日就在眾多鄉親歡欣鼓舞的熱烈氣氛中,僅僅以八個月的時間,修復與建館、軟體與硬體同時完成,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新生命準時開館,為北投溫泉鄉的重建,開啟了一座嶄新的里程碑。「北投溫泉博物館」開館後,吸引川流不斷之民眾的熱烈參觀。在開館的一年當中,共計約三十萬人次來參觀。而北投溫泉區的旅館業者看到大量旅客湧入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陸續整修門面,改善設施,加強宣傳與服務。不知不覺中呈現一片榮景,北投溫泉文化與復興已經在實現了。
  
「北投溫泉博物館」開幕那天算起的第一年,每個假日的新北投捷運站,平均約多出一千五百位旅客。而我們發起重建北投的工作後,北投溫泉區的溫泉旅館業,已經相當程度起了復甦的作用了。例如:南國飯店重生成為春天酒店,鳳凰閣停業多年也重新裝修開張,北投最大型的飯店「交通」與「華南」,現在也正在重新定位與裝修,將來重新開業後,不但要改名,整個營運規畫也將重新擬定。溫泉區內「拉麵館」、「咖啡館」也出現了,這都是以前無法想像的。今年元旦北投荒廢多年的隆門飯店,又以新型態經營方式重新開張改名為「水都」,開幕當天爆滿。經店家逐一做市調,竟然發現每一個來消費的客人,其目的都是來參觀「北投溫泉博物館」。店家向筆者反映說,他們已經深深信服文化的魅力。
  
而「北投溫泉博物館」由於定位的關係,並沒有典藏的設備與組織,也是一家完全不收費的博物館;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北投溫泉博物館」卻是一個完全以遊客為導向,以義工為管理主體的博物館,其社區參與的程度非常高,目前市政府僅有約聘人員四人在博物館服務,其餘的全是義工。所以在筆者的想像裡,「北投溫泉博物館」是有可能成為一座完全由義工來管理的博物館。
  
就鄉土教育或旅遊而言,「北投溫泉博物館」不但是北投溫泉鄉導覽的起點,充分扮演起「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之中心博物館的角色;也成為各中小學鄉土教學的中心,成為各中小學生,查詢鄉土資源的中心。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comuseum&aid=683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