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桂冠:歡喜一棟古蹟的新生
2012/09/01 01:00:02瀏覽832|回應0|推薦0

黃桂冠:歡喜一棟古蹟的新生

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1999第一期

◇發現
 
故事要從1994年的夏天開始說起:
   
那一年,呂鴻文老師答允擔任資源班的教學工作,為了充實鄉土教學的教材,暑假時便常常到台北文獻會及中央圖書館蒐集有關北投區的史料。當時便發現在1913年時,台北廳曾在北投興建一座溫泉公共浴場,而北投公園也幾乎是在同時間完成的。
   
這個發現讓我們深感好奇,於是在開學後,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呂老師便刻意的訪查有關公共浴場的下落,然而地方耆宿大部份表示只知道「中山堂」或「民眾服務社」,甚至是「台北縣議會招待所」,卻對於北投溪畔有什麼「溫泉公共浴場」感到疑惑!難道它已經改建或徹底毀棄了嗎?即使這樣,我們仍然不放棄希望。每次到北投溪附近的溫泉浴室進行泡湯體驗的過程,呂老師一直表示她覺得位於中山路2號的那幢老房子,極有可能就是我們正在搜尋的對象,幾次從中山路經過,都想一探究竟,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
   
大約就在1995年初,某個泡完湯的舒暢日子,歸程中,我們終於下定決心從房子的南側進去試試。從屋子的外觀判定,當時應該還有人居住,於是我們壯起了膽子喊門。極為意外的是,當時的管理員竟然是資源班的家長陳師堯先生,雖然他本人不在家,但是來應門的是學生的弟弟,既然相識,這一場探險便多了許多方便。陳小弟帶我們繞過西側雜草漫生的庭園,從北側一樓推開傾頹的門板進去,穿越過隨地散落的雜物,閃躲搖搖欲墜的天花……雖然屋子極為腐舊,但是八角木格窗的精巧已經開始吸引我們的眼光……然後,我們走進了大浴池,日光透過彩繪玻璃,映照出極為古樸華麗的景致;羅馬列柱圍繞著的浴池,儘管磁磚剝落,完全是一幅殘敗的景象,但是整個空間仍然顯露出這個時代少見的氣勢!幾乎這時已經可以很確定的說:我們找到了!讚嘆之餘,我們將整棟樓層上上下下走了個透,二樓雖然堆滿了雜物,但是從建築的樣式,依稀可見休憩空間敞亮的露台,所顯示出的閒適情調……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興奮不已。
   
依依不捨的步出了大門,恍若步入另一個時空,我們貪戀的細細品味「浴場」的外觀,直覺的體悟到,即使連庭園水池邊的大石塊,也依然可見日式庭園的遺跡。那日所見的一切,對我們而言,實在是極大的震撼,我們決定要帶學生來上課,並且要告訴更多人,就在北投公園的盡頭,仍然留存了一幢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

◇轉折
   
事後,透過與管理員陳先生的聯繫、打探,並經過當時溫泉股股長王正宗先生的證實。才知道這幢建築物即使極具歷史意義,卻仍避免不了拆除的命運,初次獲知這個訊息,我們好心急哪!恰巧當時本校舉辦全台北市的資優教育專題展示,我們便將所拍攝到的彩繪玻璃及浴場局部的精彩畫面,配合鄉土教材進行幻燈展示。當時有某位市議員到訪,經過我們的解說之後,表示有意願為我們在議會提出陳情。這件事燃起了我們的希望,立刻將當時我們僅有的幻燈片及歷史文獻的書面資料,全部提供給他。同時也在學校同事及家長熱心的協助下,分別向幾位不同黨派的市議員陳情,希望能得到廣泛的注意與支持。我們滿懷希望的期待,事情卻久久沒有下文,我們都感到黯然,甚至開始考慮,若是哪天政府真要把「浴場」拆了,那我們要不要把彩繪玻璃搶救回學校?但是從教育的觀點,這種對待古蹟的態度,是非常錯誤的一種示範。所以我們只能靜觀事情的後續發展。
   
後來同事蔡麗美老師不願輕易放棄,非常熱心的起草了一份「陳情書」,內容把學校師生關懷鄉土,極力期待能保留「浴場」的想法及理由表達出來,希望能得到台北市政府有關單位的重視。同時蔡老師也很熱心的介紹我們認識了國大代表許陽明先生,及八頭里仁協會的洪德仁醫師。呂老師與我除了向他們報告了這一年來鄉土教學的心得與過程,同時也略述發現「浴場」的經過,再次重申校內師生同心合意想要保留這一幢古蹟的心願。他們皆表示有意往後在地方上持續推動鄉土文化;許先生尤其對保留「浴場」的事表現熱切,他很慎重的向我們承諾:「你們放心!這個願望一定為你們實現,這次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望!」雖然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誠意,但是這些日子以來,類似的承諾聽過太多,因而,我們也不敢抱著太大的期望。
   
那次會面之後,果然在「北投社」雜誌一期又一期的報導中,我們看到許陽明先生透過「發行人的話」一再構思並規畫出北投的未來,且陸續得知八頭里仁協會與北投社雜誌社不斷藉由舉辦活動,引起地方鄉親與媒體對於「浴場」的注意。後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果真在鄉親的努力與許先生的奔走之下,獲得台北市政府核定為古蹟的消息,甚且還搭配著「北投溫泉親水公園」計劃案,一再討論及古蹟復原再生之後,在整個社區裡面所該扮演的角色與定位。
   
1996年底,彩繪玻璃陸續遭竊,我們皆感到憤怒不已,因而更加期望重建工程盡快開始,避免古蹟遭到更嚴重更惡意的破壞。
   
1997年10月,呂老師與我皆收到民政局的公函,受邀參加在北投區公所舉辦的「北投溫泉博物館說明會」。回想當初的用意,只是想保存這一幢典麗,又富涵人文特色的歷史性建築物,卻沒想到延伸出來的格局有這麼大。甚至,在親水公園的規畫案中,浴場重生之後,再利用的定位是社區博物館。雖然,這是當初我們夢想的一部份,只是沒想到計畫中所描畫出來的遠景,比夢想還好!看到一切都如此篤定而迅速的落實推展,我們,充滿期待!
   
終於,1998年3月,在阿扁市長親臨主持的動土典禮上,社區人士齊聚一堂,共同為北投新故鄉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使命
   
原本,在我的概念裡,親水公園與溫泉博物館的案子,既然已經進入到整體架構如此龐大的市政建設的狀態,大概就沒有我們可以置啄的餘地了。意外的是,1998年的暑假期間,先是呂老師,後來是許先生分別打電話給我,邀請我參加了幾次與博物館相關的籌備工作會議,我因而認識了地方上許多熱心的人士,發現無論是藝術家,或是企業家、醫生、賞石家、大學教授,或是工地領班、家庭主婦,甚至是正在製作畢業設計的大學生……只因為他們關懷這片鄉土,於是便在自己有限的時空裡,撥出時間,投注心力,甚至提供開會場地。讓溫泉博物館在眾人有形無形的參與下,逐漸浮出它炫麗的樣貌!
   
正如開幕當天,國立藝術學院的總務長楊其文教授,逢人便得意的稱說:「你看!雨淋板的顏色是我建議的,不錯吧!」那種因為親身參與其中,而與之共榮共享的感動,是不自覺間便溢於言表的。回想數月前開會當天,各色人等濟濟一堂於工寮的辦公室中,曾為了外牆雨淋板該用什麼顏色而爭論不休,最後還是以少數服從多數通過定案的。我生平第一次發現,對於公共建設,我們這種小市民竟能參與意見,甚至得到採納,這對我而言,是非常特殊的經驗。檢討起來,這樣的參與空間,雖說是市民主義的落實。但若沒有許先生與地方熱心人士的積極運作與爭取,沒有建築師與工程單位的尊重與配合,結果可能就大異其趣了!
  
開館以來,雖然讚美與感動,遠遠多過質疑與批評;但是地方上仍然有些聲音,表示對這幢建築物有不同的期許。也許有人期望將它定位在屬於兒童能理解、操作範圍的館;或是有人期望它兼能提供終生學習課程的空間。在我的看法是,也許這些想法都是可以涵藏在「博物館」的概念中,但是唯有「社區博物館」的定位是無可取代的!
   
正如有一次和學生討論到「核心博物館」的概念,學生小超忽然像頓悟似的喊出來:「老師,我知道了,這就像是一本書的目錄。」是啊!多好的比喻,如果北投是一本書,那麼「溫泉博物館」就是它的目錄。它不但親自見證了歷史空間的原貌,記錄並保存過往人文與產業變遷的遺跡。同時,它也是讓想要親臨現場,親身體認北投風情的人們,一個可以按圖索驥的起點。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個美好的未來,具體規畫出「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願景,讓我們對自己日日進出其中的生活空間,不但看得遠,也想得深刻。
   
我個人常在思索,在這整個事件中,自己的角色定位應該在哪裡?也許,我就是那個見證了這一切過程。最後,把它們串連起來,並將這些事記錄下來,讓世人知曉故事某個觀照點的人。
   
寫這篇稿子的時間,是在1998年末,在歲末的這段日子裡,呂鴻文老師又在學校舉辦了一場說明會,目的是想要挽救棲蘭山的紅檜木;幾位朋友幫她蒐集資料,並發動簽名會。我笑她是:「救完了古蹟,又來救樹木。」我相信,無論我們努力投身在哪一個領域,重要的是,我們熱愛這塊土地,並在心中將自己深深許諾給這片家園,無論美麗與滄桑。只因為,我們與這塊土地,血脈相連,命運與共!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comuseum&aid=679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