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冠:永恆的盟誓 ──「北投石成礦環境座談會」側記
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1999第二期
時序邁向大暑,蟲鳴唧唧中,襯著滔滔的水聲,我們在北投公園近北投溪第一瀧的石階畔,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
說它特別,不僅是因為參加的人,包括了科學殿堂的研究者,田野實務採集者,保育計畫方案的推動者,以及熱愛自然的社區熱心人士。另一層特別,是因為這次活動鮮少坐著交談的機會,大部份時間都是循溪探勘,邊走邊談。
和一條溪,想要產生深刻鮮活的交流互動,這,或許就是最直接且唯一的選擇。
整個座談會在「引言人」許陽明先生,陳嘉林老師的引介之下,拉開了序幕;誠如主持人所提示的,今日的談話,無論是從地質科學研究的層面,或是從歷史考據的角度,都能得到相當的收穫。因為主講人陳培源教授,不僅是地質學界的資深學者,在地球科學的領域素享盛名;同時民國35年自福建遷台之後,曾經因緣聚合的在北投住了好多年,因此埋下了日後研究北投石的機緣;所以,陳教授對於北投石的研究,不僅限於在研究室裡進行科學分析,而且,他也擁有非常深厚的田野調查的經驗基礎。
基於這一點認知,在循溪探勘的過程,我們除了針對北投石生成的種種條件,以及北投溪中各種礦物岩石的生態面相,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同時,我們最喜歡問的一句話是:「陳教授,您還記得這個地方,以前是什麼樣子?」望著陳教授憑欄而立,悠然神往的神情,恍若將近一甲子的歲月,就在溪中飄浮的淡淡煙塵裡,忽近忽遠,時聚時散中,顯影凝定。
在陳教授以及中華礦岩協會幾位資深老師的親身指點之下,我們不但對照出幾篇北投石調查報告中所提的重要區段,同時,也在溪畔,傾身撫觸溪中岩石表面結晶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去確認,我們透過字裡行間、圖片影像所曾早早認識過的「北投石」。那份雀躍的心情,絕不亞於聖經中的古聖先哲在初次遇見上帝時,脫口而出的傾慕言語:「過去風聞有你,今日親眼見你!」
懷著珍惜敬重的心情,我們圍坐在大榕樹下拍照留念,心中盼望留住的,不只是這一剎那的感動,更慶幸的是何等緣會,九十幾年前,有一位日本技師岡本要八郎先生,在遠離故鄉的另一個國度,溯溪漫遊時,竟然在煙霧蒸騰、汨汨奔流的溫泉溪中,察覺到在岩石表面有一種奇特的結晶體,就此俯身察看,發現了一個礦物學界的新天新地,不但成就了他自己,更加顯揚了那片特殊結晶礦物的故鄉───北投。
而我們這群人,原屬於各個不同職場,不同領域,年齡差距幾達半世紀者有之,然而我們全部緣於同一份心意而聚合在一起,那就是關懷北投石的身世之謎,關懷北投溪的未來展望,共同盼望,藉由一點一滴的參與,能喚起更多人對這條溪流的珍惜與重視。
近午,淡淡的雲絮,遮不住酷旱的驕陽,銀星橋畔,我們轉進地熱谷。傳說中的大暑神此時正捧著火盆走向塵寰;而地熱谷,依然靜靜的鋪展著它翠碧的姿容,在緩緩飄昇的雲霧中,淡然的呈現出亙古以來,蘊藏在地心深處的泉源原貌,無論就學術角度,識與不識者,皆心懷敬畏。
依北投石生成的條件分析,若不是地熱谷的高溫泉水溶解地底深處的特殊礦物元素,帶出地表;若不是北投溪有幾處特殊的溪瀧地形,產生急速降溫,泉水沖擊返復等的複雜因素使然;若不是北投溪谷自然分佈的礫石表層,提供了絕佳的沈澱結晶的場所……凡此種種條件,缺一不可,世界上就少了這種具有微量放射性元素的特殊結晶礦物了。思及至此,除了讚嘆,只有讚嘆。
一行人,飽覽了美景,並在陳教授深入淺出、鉅細靡遺的解說之下,對北投溪、北投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腳步雖因疲乏而略顯零亂,心,卻是熱的!
在露天小劇場旁,座談會有一個形式上的結束,陳教授在環溪三個小時之後,依然神采奕奕、興致盎然,他表達出他對整個親水公園,到目前為止所施作完成的部份,感到相當的滿意及欣慰。進一步,他更期勉許先生及大家,務必繼續努力,有步驟的完成整條溪流的保育,及對北投石的指定保護工作。
面對師尊典範如此的叮嚀託付,我們的心情是誠懇而慎重的。雖然目前在整條溪流被指定保護的區段仍有需要積極爭取的空間,北投石是否能被法令指定保護為珍貴稀有資產?亦尚待大家建立共識,共同爭取。但是從大家的眼神中,不難讀到一種奇特的火焰,那是一種積極參與地方歷史建構過程的渴望。誠如許先生所強調的,真正的「不朽」,是從這條溪流的保育完成開始。
希望,在步驟明確的陳請過程裡,能有更多熱心的鄉親來參與我們的活動。希望,北投溪能逐漸恢復它昔日奔騰活躍的原貌。希望,北投石能恢復被重新孕育的生機。更希望,北投溪流的溪瀧奇觀,不只活在我們心中,更活在世世代代子孫的眼中。這,就是我們努力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