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桂冠:序 「女巫之湯 北投溫泉鄉重建筆記」美麗願景 不再渺茫
2012/09/01 01:28:30瀏覽316|回應0|推薦0

黃桂冠:序 「女巫之湯  北投溫泉鄉重建筆記」

美麗願景  不再渺茫                                                       
  
傳奇
  
伴隨著「北投溫泉博物館」重生再利用的議題,當初「博物館」的前身是如何被發現的歷程,就一直是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一般而言,極富傳奇色彩的說法是,這個徹底改變北投形象的案子,竟然是肇端於一群北投國小師生,緣於鄉土教學的意外發現而引發了一連串的後續發展。
  
這是事實,也不全然是事實。
  
肇端於鄉土教學的發現是事實,但是後續的延展,從一個單純的古蹟陳情案,會進化到整個區域性的溫泉親水公園規劃案,甚至是一百年來北投都市空間的檢討與重新建構,還有「生活環境博物園」(Eco-Museum)理論的實踐,整個格局的演化歷程,其實是大大超乎原先的想像。而推動過程行政實務的瑣細、繁複,許多關鍵的取捨,也絕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這三年多來,由於是提出搶救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師生之一,我親眼看到許陽明先生,接受我們的陳請後,如何鋪陳他的社會資源去完成他對我們的承諾;也讀到他寫的許多文章,知道他如何利用理論去建構北投的重建;我也親眼目睹許陽明先生如何去面對衝突,如何去排難解紛,最後也看到許先生如何去實踐,如何去敦促政府單位,將一堆複雜的計畫,在三年間逐一完成。
  
如今,許先生願意不憚其煩,將推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相信對於許多有心的社區工作者,會提供很好的路徑指引及操作參考。
  
至於北投鄉親,則更能在整個描述過程中,去捕捉自己曾經親身參與的歷史脈絡,構築共同的歷史記憶。
  
作為本書的第一個讀者,我很樂意將三年來的一些感觸說出來與讀者分享。
  
遇見

第一次見到許先生是在一九九五年底,他以民意代表的身份,瞭解我們想要搶救「公共浴場」的訴求。
  
一九九八年七月間,兩位社區的朋友、呂鴻文和我,一起到修繕中的「博物館」察看工程狀況。印象中,那天清晨,靜候在北投圖書館前水池畔的許先生,一身休閒裝扮,腳上還踏著一雙涼鞋;相信,任憑誰都很難猜測到這個氣定神閒的沈思者,就是扭轉北投溫泉鄉命運的推手。
  
那天我們先進入工務所打招呼,每個人戴上安全帽,就在工程人員陪同下進入大浴池,許先生一方面向我們解說屋子牆壁基部一排點滴瓶的防腐防潮功能,一方面向工程人員殷勤詢問施作的問題,偶爾還會回頭用充滿了想像力的口吻,向我們徵詢並描述著:「你們看!走廊柱上那些拱形的四散弧線,像不像一朵朵盛開的百合?」
  
大浴池之後,我們登上完全敞開的二樓,當時所有木造結構全部拆除,正在篩揀可用的屋架及木料。許先生繼續向我們勾勒出整修後的樣貌,並說明完工後,他對每個空間的使用想像;他並且不斷強調,期待博物館成立之後,即將在北投谷地扮演一個極重要的文化提昇及鄉土資源整合的角色……站在一旁聆聽的我,深深被打動了!
  
生命中,能有幾次圓夢的機會?更何況,這一切的發展,都遠遠超乎當初我們的想像;就在那日,面對著新生中的浴場,我心中暗自決定,從今而後,再也不輕易讓自己從整個浴場的重生工作中缺席了!
  
改變
  
時間,彷若波濤滾滾的洪流,總是在澎湃洶湧的淘洗過後,留下純淨的圓石。
  
一年多來,博物館的開館、露天浴場的開放,以及親水公園的部分施作完成,凱達格蘭文化館也開工了,帶動了北投溫泉區一波波參觀的風潮。為了想要持續扮演北投溫泉區發展的催化劑,並落實「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願景,我們大家持續在推動「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規劃為女性空間的提案;以及呼籲修改文資法,從手牽手繞溪活動,從立法院、行政院到農委會,一次接一次,以具體主張與行動推動「愛護北投溪、復育北投石」。
  
從「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搶救,到成群的古蹟指定,到北投女性空間的省思,到溫泉文化母體之「北投溪與北投石」的保育,在大家逐漸熟稔的合作關係中,我愈來愈體認到許先生在評估規劃每個議題的大方向及著力點,確實有其獨到的眼光與精確的判準。
  
回首這段路程,深刻察覺到,無論是從歷史綜觀的角度,還是為了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台灣來著想,什麼是最不可被取代的文化資產?而什麼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
  
不只是囿於本土,而是放眼國際,從一個建構世界文化財的角度來省思自己所居的這片土地。同時,如何凝聚地方共識?如何誘使社區住民自發的來參與這歷史建構的過程?這,都是與許先生共事中不斷被提醒的原則!
  
溫泉博物館的重生,不僅改變了北投的形象,同時也直接或間接的改變了許多參與其中的社區居民。我曾無數次親眼目睹許多擔任義工的鄉親,在為觀眾導覽親水公園時,臉上自然煥發的神采;那是對於自己立足這塊土地的認同,與心深相契的情感使然。
  
北投經過這三年的洗禮,重建工作其實好似「輕舟已過萬重山」,許多美麗的願景,已不再渺茫無法想像與追求了。
  
或許我們可以自豪的說,這三年北投的傳奇,是源於北投的幸運,因緣具足的擁有了這一切,尤其是,擁有了一位資源的整合者,思考者兼行動者。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comuseum&aid=679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