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05 18:35:38瀏覽1445|回應0|推薦0 | |
許陽明 承載國仇家恨的南韓王宮拆建史 火燒‧拆除‧重建--文化保存的自我認同 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 2013年第二期 我們常提出文化保存課題之論述,也就是文化保存之根本實屬「自我認同」層面,也就是要保存什麼?要指定什麼?其實是政策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所有政府都應表明立場,接受公共討論與檢驗。有爭論的文化資產保存,應該公開透明討論,所有政府都應誠實面對表明立場,不應置身度外,用假公正的態度或假中立的立場,來逃避或規避文化資產保存的公共責任。 過去我們在推動指定北投地區之文化資產時,曾提出以「自我再發現」與「自我再認同」,作為對北投溫泉文化古蹟群保存的論述,強調文化古蹟首重社群的「感情與認同」,其時代代表性,藝術代表性,甚至族群代表性,都應整體考量,而不應單純只以建築外觀、型式為考量。強調文化古蹟的指定,應考量台灣的歷史,與古蹟狀況普遍不佳,即使古蹟嚴重毀損,也不應放棄,而應重建指定保存。過去我們以此觀點推動成功的古蹟,例如已經重修的北投溫泉博物館,正在重修的台銀舊宿舍,尚未展開重修的草山御賓館,甚至完全燒毀重建的蔡瑞月舞蹈社---等等都是。 在本期專論「重建與再生」或可以說「復建與重生」的文化資產,到底要如何看待我們現在或過去曾經破舊不堪,原貌如何難以定論的文化資產?我們面對我們如此多舛的歷史命運,面對建構國家歷史的現場、古蹟、歷史建築或文化資產,什麼是「自我認同」?所以我們這一期特別以日本伊勢神宮,與首爾朝鮮王朝的王宮為例,說明我們的論述。 位於首爾的景福宮,其龐大的建築群曾被日本人拆毀殆盡,其原址的一部分被日本人建了日本朝鮮總督府。該不該拆總督?要不要重建王宮?南韓朝野經過多年的討論、爭論,1990年代南韓政府決定重建舊皇宮,終於把朝鮮總督府拆除,復建了舊王宮。但拆來拆去,凸顯了南韓與日本間一百多年來的歷史糾結。 朝鮮的王宮在歷史上,不只是拆除與重建而已,背後其實是一段漫長,又複雜的內亂與外患的歷史。在首爾市中本有許多朝鮮時期的王宮與宮殿,但因歷史與戰亂的破壞,其中規模較完整的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和宗廟,被稱為朝鮮五大王宮,其中昌德宮、昌慶宮與宗廟其實是相連的,而且除宗廟外,其他四個宮皆曾作為正宮。這幾個皇宮除了規模大小、建築物多寡外,建築物也各異其趣。但由於名字繁複,同是宮殿式的建築形制,往往令一般人無法辨認。而這些宮殿,也隨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多舛的國家命運,幾乎都陷入相同的遭遇。 昌慶宮被改建為動物園與植物園 1909年時,日本人拆除了昌慶宮的宮門和牆,建立了動物園和植物園,並將名稱降格為「昌慶苑」。有人認為日本人將王宮改作動物園是一種故意的羞辱行為,最後南韓政府將動物園遷至果川,再將其宮殿修復,1983年重新使用原名「昌慶宮」,並指定為大韓民國的第123號史蹟。 德壽宮內一段舊王朝的悲劇 史蹟第124號的德壽宮原本並非王宮,最先只是第九代國王成宗的哥哥月山大君(1454—1488)的宅邸,由於第十四代國王宣祖時,1592年,發生朝鮮時期重要歷史事件「壬辰倭亂」,朝鮮王朝的宮殿幾乎全毀,於是從1593年開始,宣祖便將當時的德壽宮做為行宮使用。1611年把行宮更名為慶運宮,第十五代國王光海君將其當作王宮使用。但在1615年王宮又移至昌德宮,其後的270年間,德壽宮就一直被當作「別宮」使用。 1895年末代皇后明成皇后遭到日本人殺害後,第二十六代國王高宗李熙逃難至俄羅斯公使館(韓國史稱「俄館播遷」)。1897年高宗結束避難後,選擇離俄、美、法、德等國公使館最近的慶運宮作為居所。高宗以即祚堂作為辦公之所,此外宮中還有恭默軒、咸寧殿(寢殿),景孝殿(明成皇后祠堂)等建築,世子住在即祚堂東側的昔御堂。1897年10月7日,慶運宮的即祚堂更名為太極殿。10月13日,高宗在太極殿宣布新國號「大韓帝國」。 由於慶運宮是離宮,因此建築比較簡陋,沒有類似景福宮勤政殿、昌德宮仁政殿、昌慶宮明政殿那樣的正殿。從1901年起,高宗開始在慶運宮的中心地帶,建造規模類似於仁政殿的中和殿,其規模為五開間、四進、重檐頂;殿內有御座、五峰屏;殿外有品階石。也在中和殿前修建了中和門、朝元門。 1904年4月14日,皇帝寢殿咸寧殿發生火災,咸寧殿、中和殿、太極殿(即祚堂)、昔御堂、供奉明成皇后神主的景孝殿、接待外交使節的浚明堂和咸有齋、供奉高宗御影的欽文閣、永福堂、咸喜堂、養怡齋等建築均被焚毀。在火災中倖免的只有偏處西北隅的嘉靖堂、惇德殿、九成軒和漱玉軒(重明堂)。 火災之後,大韓帝國重修慶運宮,建造了30多棟建築。除了重建被燒毀的各處殿堂外,還新建了德慶堂、三祝齋、悠好室、宮內府、侍講院、太醫院、秘書院、公事廳、內班院、乘輿庫等建築。1900年建造的西洋式宮殿石造殿,也在火災後重建,1909年竣工。 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威脅高宗與大臣承認1905年11月簽訂的「乙巳保護條約」,宣布朝鮮爲「保護國」,把俄國勢力完全趕出朝鮮,由日本的統監直接統治朝鮮。1907年高宗派出使者參加在荷蘭海牙擧行的「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訴請各國承認朝鮮獨立。結果日本方面得知這一情況後,派兵扣押高宗,並和大韓帝國總理大臣李完用聯合逼高宗退位。1907年7月19日,日軍包圍慶運宮,且以6門大炮正對著慶運宮。於是高宗在日本兵嚴密看護下,在慶運宮中和殿舉行禪位儀式。由皇太子李坧繼位為第二十七代國王,號純宗。高宗被迫退位後,稱太上皇,王宮移回昌德宮,而高宗仍被日軍監視居住於慶運宮內。 1910年8月22日,日本再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宣布韓國皇帝「自願」將統治權交給日本天皇,日本則保護其宗廟、財產,並將李氏皇族併入日本皇族中。慶運宮的正門原本是位於南邊的仁化門,但其門外有山坡阻擋,無法與大路相連,為此將通往圜丘壇和城內大道的東門大安門改為慶運宮正門,並改名為大漢門,取「雲漢」或「霄漢」之意。1910年日韓合併,高宗仍然居住在慶運宮。為了祈求高宗皇帝長命百歲,慶運宮改稱為德壽宮,這個名字一直使用至今。 1919年1月22日高宗突然在德壽宮去世,終年六十八歲。其死因,日本朝鮮總督府雖公布為「腦溢血發作」,但一般民眾咸信是被日本方面所毒殺。這事件引起韓國青年群情激憤,1919年3月1日,在為去世的高宗舉行葬禮的時候,首爾市中心的塔洞公園中有三十三名韓國青年發起獨立運動。接著韓國民眾借著悼念這位一生歷經坎坷命運之國王的機會,在各地聚集遊行,要求韓國獨立。這個運動,韓國史稱為「三一運動」,是韓國近代獨立運動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歷經這些坎坷的歷史,過去的德壽宮內曾有許多建築,但現今18,635坪的範圍內僅剩大漢門、中和殿、光明門、昔御堂、浚明堂、卽阼堂、咸寧殿、德弘殿及石造殿而已。 世界文化遺產昌德宮一樣命運坎坷 根據官方的資料,昌德宮是1405年朝鮮王朝第三代國王太宗修建的王宮,最初只是做為「法宮」(國王居住的宮殿)景福宮的離宮。1406年在昌德宮東北側修建后苑,1463年,第七代國王世祖擴建后苑。1592年「壬辰倭亂」時,昌德宮亦無倖免被燒毀。但因景福宮沒有重建,所以1610年,第十五代國王光海君重建了昌德宮的宣政殿、熙政堂、大造殿等主要宮殿。1614年重建完工後的270年間,昌德宮就一直做為「法宮」使用,直到1867年,第二十六代國王高宗重建了景福宮為止。 雖然如此,這漫長的歷史當中,昌德宮還是災禍連連,命運坎坷。1623年因火災許多樓閣被燒毀,隔年因李適之亂一些宮殿也被毀。1636年第十六代國王仁祖修建玉流川庭院,但到1647年仁祖又將昌德宮的主要部分重建,1776年第二十二代國王正祖即位後修建了奎章閣和宙合樓。1828年第二十三代國王純祖時,孝明世子修建倚斗合與演慶堂一帶,但是在1917年,日本統治時期又經歷了一場祝融之禍,大造殿失火,大部分內殿建築也被燒毀。舊睿源殿原是供俸歷代國王御真舉行祭典的地方,1921年時修建新睿源殿,舊睿源殿之附屬建築全部被拆毀。誠正閣原為世子的教室,日本佔領時代曾被做為醫院使用。朝鮮的官府大多設在宮外,但為了輔佐皇帝,王宮內設有各級官府稱為宮內各司,以仁政殿西邊的錦川為界,東邊有葯房、玉堂(弘文館)、藝文館,西邊有內閣(奎章閣)、奉謨堂、大酉齋小酉齋等建築,日本時代這些宮內各司一併被拆除,日本人曾修建了紅磚的倉庫和劍道場。歷經戰禍、火災與日本人的破壞,一直到1990年,昌德宮就是維持上述的殘缺狀況了。 昌德宮雖然與其他宮殿一樣屢遭破壞,但存留有較多的朝鮮王朝時期原建築,如今沒被拆除的原建物,多已被南韓政府指定為國寶了。例如建於1608年的敦化門已指定為大韓民國寶物383號,錦川橋是目前韓國宮殿中最古老的石橋,在2012年被指定為寶物1762號,仁政殿被指定為寶物225號,但其外行閣等建築是於1991年復原的宮殿。宣政殿是1647年拆遷仁王山山麓的仁慶宮來重建的,幸運沒被破壞因而指定為寶物814號。熙政堂被指定為寶物815號。大造殿是1920年搬遷景福宮之寢殿交泰殿來昌德宮重新組建的宮殿,被指定為寶物816號。舊睿源殿指定為寶物第817號,1847年修建的樂善齋指定為寶物第1764號,芙蓉亭指定為寶物第1763號。 1991年至2005年南韓政府展開朝鮮時期各宮殿的重建復原工作,目前遊客所見昌德宮中已具規模的宮殿及宮內各司建築,多是1991年至2005年南韓政府復原的建築。1997年,昌德宮建築群因「與周邊景觀和諧相容,遠東宮殿的優美典範」,具有卓越的普世價值,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韓國代表性的宮殿。與昌德宮相連的宗廟則更早於1995年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承載國仇家恨的景福宮 首爾市的另一宮殿群景福宮,整體可說位於首爾市重要的觀光軸線上,不但現在南韓總統府青瓦台位於原景福宮的后苑,其拆拆建建的歷史更是承載著韓國的國仇家恨。景福宮初創建於1395年,朝鮮王朝第一代國王太祖時期。1592年同樣因「壬辰倭亂」被燒毀,1867年在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的主導下重建景福宮,根據官方資料,重建的景福宮是由五百棟(另一官方資料說七百棟)左右的建築密集而成,其宮殿除了國王、大臣處理政務的外殿、官府外,還有王后的中宮,太子的東宮。也有王公貴族和伺臣生活的內殿、庭院等等,加上高宗後來修建的清乾宮等等大大小小的殿閣,是一個結構複雜的宮殿複合體。首爾景福宮佔地面積為432,703平方公尺,中國北京的紫禁城佔地面積為723,633平方公尺,紫禁城約為景福宮的1.7倍。但景福宮仍如同一座迷宮,宏偉壯觀。 日本侵佔後景福宮遭到日本計畫性的破壞,陸續以各種名義拆除其建築。1911年景福宮的土地收歸日本朝鮮總督府所有,1915年日本總督府以舉辦「朝鮮物產共進會」為名,開始大規模拆除宮殿,1926年更在其上建了「朝鮮總督府」,除了總共拆除景福宮中約百分之九十的建築外,朝鮮總督府的建築更遮擋了景福宮的宮殿建築。 而景福宮的神武門北側,后苑一帶曾經有過隆文堂、隆武堂、玉蓮亭、慶農齋等朝鮮國王親自從事農耕的內農圃,及國王檢閱軍隊的景武台等諸多建築,但日本在此修建了日本總督官邸,因而拆除了此地的所有建築。從此后苑一帶與景福宮脫離,二次大戰後日本總督官邸改為美軍軍政長官官邸使用,後來再改為大韓民國總統官邸,1960年改稱為青瓦台,即現在的南韓總統府。所以日本人大規模拆除景福宮,建築朝鮮總督府,這兩件事成了南韓民眾國仇家恨,甚至被稱為國恥,最重要的象徵與歷史場景。 朝鮮王朝末期,高宗在幼年即位,其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採取鎖國路線。而後高宗的王妃閔妃鼓勵高宗採取開化政策並引入日本勢力,更扶植親信族親出任要職,成為一股與大院君勢力對立的大勢力,故兩派不斷爭鬥,使朝鮮政局動盪不安。過程中閔妃與親日的改革開化派勢力因生矛盾,而逐漸改偏向親清國的政策,也曾多次利用清軍勢力靖除政敵。 清日甲午戰爭後,清國勢力被逐出朝鮮,閔妃欲轉與俄合作對抗日本,因而引發1895年,乙未年(高宗三十二年,光緒二十一年)10月8日韓國史稱的「乙未事變」。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率領日本右翼及亂軍侵入景福宮,於景福宮中唯一以宮為名的宮殿--乾清宮中的玉壺樓裡弒殺閔妃,並焚毀其遺體,這即是韓歷史劇「末代皇后」所演的故事。 清乾宮是高宗在1873年,原本是為了擺脫其父親興宣大院君的政治干涉,樹立自身政治之權威,所建象徵獨立親政的宮殿。清乾宮中重要的宮殿,除了組成皇帝住所的長安堂及書齋觀文閣等等,皇后的住所坤寧閣,「乙未事變」的史蹟地「玉壺樓」等等也在其中。這群宮殿除了附屬之香遠亭,現已被指定為寶物第1761號外,其餘建築在1909年全被日本人拆除,1939年日本在這裡建了一座美術館,南韓獨立後這裡曾改做民俗博物館,2007年時,除了觀文閣之外,清乾宮各建築都已復建還原。 景福宮中幾棟幸免於難的宮殿,如勤政殿被指定為國寶第223號,勤正門以及行閣被指定為寶物第812號,思政殿被指定為寶物第1759號,慶會樓被指定為國寶第224號,修政殿被指定為寶物第1760號。慈慶殿是寢宮中唯一尚存的舊建築,被指定為寶物第809號,慈慶殿內設有火炕連接各個房間的10個煙囪,匯集在北側的圍牆上,形成一個大煙囪。煙囪中央雕有十長生紋樣,上下端是仙鶴與四不像,這些圖像都具有辟邪和祈求長生之意。這景被稱為是韓國最美麗的煙囪之一,日本時代幸未被破壞,已被南韓政府指定為寶物第810號。除了這些之外的眾多宮殿,幾乎都被拆除殆盡。但其中萬春殿是在韓戰中才被燒毀,也已於1988年復原。 景福宮的門面光化門,也是景福宮的正大門,在朝鮮總督府完工後,原本是要拆毀的,但因遭到強烈抗議,所以就被遷移到建春門的北側,但遷建的光化門在韓戰時被炸毀,只剩下基石。1968年時南韓政府以鋼筋水泥重建,但為了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被修改了外觀。2006年南韓政府拆除了韓戰後重建的光化門,開始復建光化門,最後挪移了三次,2010年終於恢復了朝鮮時期原來的位置與外觀。 其他被拆除的景福宮之宮殿,南韓政府在1990年展開復原計畫,並在1996年拆除了很多韓國人視為國恥的朝鮮總督府的各建築物。康寧殿、交泰殿,含元殿一帶是1995年復原的,東宮一帶是1999年復原的,泰元殿一帶是2006年復原的。今天景福宮中還有一些工地,那些工地都是景福宮逐一復建計畫的一部分。假以時日,朝鮮時期的景福宮應該是會恢復舊觀的。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