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15 00:22:44瀏覽931|回應1|推薦9 | |
參考文章 〈台灣的口罩文化和鍵盤文化〉。
小子這篇稿子乃是在回應參考文章的樓頂加建,而且引出小子以後預備就此『新風情』大題目再加以擴建。
我是在2010年囘台之後才注意到本地民衆戴口罩的行爲是非常普遍,除了勞力工作者、畏寒怕冷者、與機車騎士等使用的各個特別口罩外,在各式場所最常見的還有:醫護用的綠色口罩,灰色的活性炭口罩,和白色的一般性口罩。
如果從公共衛生與防疫的觀點而言,這的確是個很好的習慣:在任何場所,無論是在室内外、或搭乘交通工具,大家既不願意把自己的傳染性病菌因呼吸而散播,相對而言,也不希望被他人把病菌傳染給我們。 此外還有個理由便是最近氣象單位與衛生公署一直呼籲大家要注意空氣中PM2.5的含量,爲了防止空氣中嚴重灰霾導致呼吸道和肺部疾病,請大家出門一定要戴合宜的口罩!(小子如今只要出門騎車,便一定戴副不太有用的醫護口罩) 由此可知,以上兩種戴口罩理由均是非常清楚而且有其必要性。
然而在某些場合,即使可以確定參與人群都是身體健康的,而依然是很多人都戴著口罩。是什麽原因呢?我不知道。 可能就如同該版主所言:爲了怕自己的打扮引人注目,所以戴個口罩把自己臉孔給遮住吧?
還有一種在參考文内提到的『洪慈庸式口罩』。其實這類畫面在電視或平面媒體已是屢見不鮮的鏡頭了:一場熱熱鬧鬧地記者會,只見當事人戴著口罩(或還戴頂帽子、墨鏡)對著麥克風陳述。有的時候或是由代理人出面陳述,當事人則『出面不出聲』——哦,不對不對,是“不出面也不出聲”! 爲什麽呢?既然是主動吆喝來一堆媒體發言,怎的臨場卻變成是遮遮掩掩,見不得人之態。
當然某些敏感性人士或是話題人物有的時候也可能會被動地、不情願地遭到媒體圍攔採訪,那麼口罩也可以作爲一種很簡單的“隔離工具”——「咳!咳!我不舒服,請閃開。」
是的,口罩其實就是個隔離工具;隔離的是病菌、塵埃、羞懼、煩厭、……等等等等。但是,有沒有在不能避免得戴著口罩與人“隔離”時,卻又能維持著稍許“不要隔離”的解決法子呢?
我時常在想,台灣有那麽多的小確幸型的創意才子,爲何卻沒人在口罩的表面去設計與印製個:甜蜜笑嘴、小丑大嘴、櫻桃粉唇、呲牙咧嘴、丘吉爾的怒氣嘴、瑪麗蓮夢露的性感誘人嘴…等等各式各樣的嘴唇形態?然後我們可以藉由戴著不同的圖案口罩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態度。 那樣子既讓別人可以知道“我”,我們也可以看到對面『口罩人』的表態。噢,對了,當然還要配合著色! 我覺得這總比現在老是看著深綠的、淺綠的、淡藍的、鐵灰的、慘白的既單調又沒形象之『口罩面容』來來往往要多彩多姿。 呵呵,果真如此這般,且讓我們都“戴口罩”嘍!
** 加註:戴著口罩吹口哨——自己吹噓!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