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一刻,我沒呼吸、沒心跳,沒有生命跡象!』(二) —— 感想
2015/09/18 18:32:12瀏覽1096|回應0|推薦16
首先,我一直是個很健康的人。從沒得過大病,每三個月還能去捐血500cc。

去年才做過基本體檢,結果是所有的指數都在標準範圍之内。沒有血壓、血脂的問題,除了體重引導BMI值略高之外,是個滿堂『黑』的報表。

平日偶而因爲季節轉換不小心會感冒以及會發癢過敏性皮膚炎之外,從來沒生過什麽病,更沒有糖尿病史。

 

每天早點以白吐司爲主,配著一大碗麥片;中、晚餐都是賢妻細心安排製作,兼顧營養與色、香、味。所以在吃的方面,也沒有任何須要檢討的地方。

原來還非常喜歡烘培類甜食(就是喜歡進糕餅店啦!),但是自從瞭解所有烘培食品都摻了各種人工甘味料以及各式添加物以後,我就不敢貪吃了,衹有偶而像此次到餐廳才得以打個牙祭,略作心理安慰與補償。

 

我個性隨和,可能會有點小固執、小脾氣,但與人相處都還能和氣近人。雖然談不上清心寡欲,但是閑居南臺灣,交了幾位朋友,還能平安過日子。比較略激動的便是在看到一些逆天反道或是惡意撞騙底壞人在社會上招搖、扭曲的報導。不過經過這幾年的熏陶,大概也學了點冷眼淡處的功夫。所以生活上也沒有太大的壓力。

雖然不是運動員,但是如果不是膝蓋受到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倒也能跑能動;目前還是不時騎單車到處晃——在7、8連著兩個月我分別完成了單月1000公里的目標。本來在發病的當周二還準備去車店『娶』回才新訂聘的『小三』,并且已經與車友約定好在該周末(9/13)再做一趟單日高雄-鵝鸞鼻行(來回280公里)。

 

沒有病史,沒有病癥,沒有遺傳病因;生活規律,沒有烟酒習慣,甚至日常連茶與咖啡都不喝(路邊一家家的飲品店與超市一排排的各式加味飲料,從來都不曾打動賢妻與我)。

所以當每個親友聽到我居然會出現如此“驚心動魄”的意外場面時,都表示“不可思議!”。有人在沒聽到“全本故事時原先還猜:一定是在騎車太猛才會在路上出現的疲憊至而衰竭。結果也不是那回事。

最後連醫生也衹能在報告中解釋爲:因爲心律不整造成的心肌梗塞。至於爲何會心律不整,從醫學上那就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原因了。(心律不整是什麼原因| Yahoo奇摩知識+

而我之所以囉里囉唆了這麽一段兒,便是以自己的例子來説明——

人不可貌相:即使是一個外表一切健康,生活一切正常的人也可能會在完全預料不到的狀況下發生某種致命的急性病症

 

其次,我是深切地感受到CPR的應用是非常的重要。

如果不是彬彬與賢妻在所謂最寶貴的黃金四分鐘内爲我做了CPR,我即使命撿回來,但也可能是個半癱,乃至於全癱的植物人。

而如果更是倒在四下無人處,沒人知道,沒人理會;趴倒超過八分鐘還是沒有得到CPR的幫助,那麽絕對是“塞悠啦啦伊馬斯”了。

 

在歷年地新聞報導中,我們得知有好幾位知名人物都死于類似的心肌梗塞。更別談有無數如同小子般的小人物因爲失去寶貴的急救先機而離世。

鄰居跟我説,某年他們公司辦春酒宴席,總共有五十桌的同仁們一起歡樂暢飲。席間,總經理突然在致辭時猝倒;當時全場慌亂,居然還有人嚷著說:「試試爲他從指尖放血!」結果就是那麽七嘴八舌、七手八脚地一陣亂淘淘,待救護人員抵達現場時,總經理早已經不帶走一點兒雲彩』悄悄離去——想想看,在一個五百人的場合中,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挺身提供CPR的急救?!

這不單對當事者的家庭是個遺憾,這更顯示出社會關懷與互助中仍有許多“無知的空白

講得難聽一點,這是自詡追求“小確幸文明社會的一個嘲諷

這個故事讓我深切體會到社會必須清楚地認知:

『每一個小民都應對CPR有基本的認識,并能在突發時機爲身邊人(即使是不認識的陌生人)提供救命的幫助——隨時都可能成爲另外一個生命的守護神。』

 

CPR不是那麽深奧的技能,衹要對準人體雙乳中間略低的胸骨之間,雙手正反扣緊,掌根抵住前述部位。雙臂垂直手肘挺直,平穩有力地用上身力量,連續使勁對傷者胸部施壓就行了。(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能壓到肋骨!)

每個人衹要稍微瞭解,并看過影片介紹就都能提供一己的及時急救動作;而且説不定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們可能提供施助的對象正是最親愛的人。——賢妻之所以能夠對我做口對口人工呼吸的原因,正就是她在不久前才看到一段介紹CPR的影片注意到、學到了幾個重點:『將傷者脖子撐起,頭部後仰。』(以下是兩段YouTubeCPR急救影片)

叫叫CABD CPR民眾版_臺北市政府消防局2:09

成人急救心肺復甦術CPR 樹人醫專康健資訊網建立3:11

 

 

當我知道此次是彬彬(剛剛高中畢業)爲我施行CPR急救時,我是非常地驚訝與意外。

他之後告訴我們,其實現在中學裏都有一些基本的急救課程;而在YouTube看到一位年輕國中二年級的女同學能夠隨時發揮愛心,伸出手臂急救了路邊的車禍患者(「不捨她家庭破碎」 14歲女做CPR救車禍婦 TVBS News建立 )。

所以大家不要以爲做急救CPR一定得專業人員,從以上兩例我們看到彬彬與那位國中女生雖然都衹是十多歲的年輕人,但他們都能摒棄心理的顧忌與疑慮而義不容辭、挺身而出。我們僅因年齡的癡長,難道還不如這樣的年輕人嗎?

如果說有些人還顧忌“口對口”的清潔衛生,那麽轉述據我之後去拜訪當日的消防小隊長表示:『現在做CPR急救已經改爲著重於做壓胸的動作,口對口人工呼吸部分則可視操作者的意願自行決定。因爲有時衹有一人在現場處理,那麽對傷者胸部連續施壓以激發傷者回復心跳絕對是第一訴求。(但是還是得將傷者頭部後仰,口部張開)

小隊長還表示,臺灣現在已經立法,但凡是在無專業醫護人員的處所實施CPR急救動作,該實施人員無任何民、刑事責任。

如此在安全衛生與法律責任方面,權責單位都已爲我們解釋了心理可能的擔憂與彷徨,我們若還因某些顧忌、猶豫、遲疑、膽怯,至而延遲了最寶貴的黃金四分鐘與致命八分鐘,造成了如同上面『50桌春酒宴席』提及的結果,那就是最令人惋惜與痛心的!

所以簡單言之,我誠懇的在此呼籲:衹要身旁有如此緊急狀況時,每個人都應——

該出手時便出手!義不容辭,及時出手相挺!


第三,好在路面交通沒有耽誤。

當天由於是周日中午時分,而且出事區域也不是車潮、人潮洶湧的商業或商辦區域,因此救護車能在五分鐘内趕到醫院。但據救護人員表示,如果現場換了另一個所在,就不一定會如此順利了。

即便是如此,賢妻告訴我她當時坐在前座,心裏面焦急的不得了,看到車前面擋道的車輛便心情緊扣著在唇邊念念有詞:讓路—!讓路—!」當然救護車的駕駛也會用車外的擴音喇叭呼叫前車讓路。

 

或許是受到網路好幾次法網恢恢“肉搜”的效應,近來惡意阻擋的駕駛人似乎已經不再,但是國人對行駛中“聞笛讓邊”的動作仍是有待教育改善。

由於絕大部分的駕駛人還是抱著被動式的思考:衹要我沒阻擋救護車,就可以照常行駛』的觀念,不會主動將車靠到路邊,卻依舊同步地在路面移動,有的甚至連速度都不減慢。如此使得救護車駕駛還是得異常小心謹慎,無法以全速趕到現場/醫院/其他目的地;有時還得擔心路上跑出個冒失鬼,以致在急救時效上還是會有很大一部分的交通耽誤。

其實按照交通規則,所有行駛中的車輛都應盡速“停靠路邊,把整個道路使用權讓與鳴笛示警的警/消/醫等公務車輛。廣義而言,不論是救火還是救人,我們應該清楚的認知:所有在路上會『嗚哇—嗚哇—』的車輛都是在執行“十萬火急、分秒必爭的任務。即使是任何的數秒耽擱,都可能造成某個家庭或親人間的遺憾,甚至是死別!

若是所有的駕駛人皆能遵守交通規則,把路權讓出,如此使得緊急任務車輛前方路面完全净空,將對該任務車輛的駕駛提供了多一層的安穩(不衹是安全唷:因爲所有的會移動的物體都成靜止狀態!),可以更安心專心、迅速地達成任務——可能因爲這,某條或某幾條生命就能得救。然而所有的這些,我們衹不過是讓出了僅僅十秒左右的路權而已!


一般人可能沒有什麽感覺,而像妻與我歷經過這次突發狀況的當事人感受則是格外深刻。

試想如果衹要接運的路途上任一時機不對,使得我被多耽誤了三分鐘,那麽很可能我就不能像現在一般地還能手動腳動,坐在電腦桌前還可以如此暢言。説不定就是躺在病床上沒法動的癱瘓人了,甚或嚴重的成了“在天之靈”!

除了交通管理機關應該隨時地、不斷地宣導各項日常路面上的交通規則;而督導單位也應不時對違反規則的駕駛人,乃至於不守規矩的行人都要集合起來做機會教育和定時講習之外,每位大衆小民都要對此條交通規則切實遵守——

『但聞路有警笛響,趕緊朝向兩邊讓!』:有的時候,就如同學習CPR的心態一樣,一個小小的基本動作不但是及時地救治了一個生命,也讓我們成爲該生命,乃至芸芸衆生的小守護神。

 

續篇: 『那一刻,我沒呼吸、沒心跳,沒有生命跡象!』(三) —— 呼籲

 


【關於我目前的最愛:騎單車的決定】

因爲這次的情況是如此的緊急與驚險,使得所有關心的親友都不斷地叮嚀:「以後你不能再『瘋』單車了!」

他們都説:「身體好了,單車可以繼續騎,但是不能過量!」

尤其是得知前兩個月,我有好幾天是衝到單日100公里,還加上爬山。他們以爲,可能我這次就是由於運動過量造成的。

 

我個人感覺,以我的身體健康情況,騎單車到底對這次突發事件是『因』還是『果』,其實也很難定論。

我們可以就前面友人的意見而認爲這是造成心肌梗塞的主要的成因。

但是否我也可以表示:正由於我一直保持積極地運動,使得我的體能與體力能夠扛住,并能很快的回復!這不反而可以說是個善果了嗎?

當然,是因?是果?也沒有必要爲這互相紅著脖子、拉緊額筋去爭個黑白的。

 

因此撇開上面的究竟,目前我自己暫時排定:

回家的第一個月,我絕對不會單日騎車超過10公里;

第二、第三個月,我會嘗試跨過以上的限制,并希望達到20~30公里的目標;

第三~第六個月,則得與醫生咨詢和檢驗過以後,開始測試50公里的距離。

所有的設定目標,我都不會求快,一定要適可而止;在均衡的身心狀態中,一面保持運動健身心理,一面仍得時時注意個人安全。衹要求能夠完成就好,如果體力不夠,就即刻停止——當然,這段期間我是不可能騎到偏遠地區的。

 

我也會將“訂聘的小三娶回”。以目前的身體,我是當然的不會立馬跨著她馳騁奔騰。衹是將她帶回家,會讓我有點滿足感和激勵我、鼓勵我好好把身體養護好的動力。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rly60&aid=3065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