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食物與吃 — 吉爾吉斯(二)卡狄爾媽媽的小問題與召會歷史
2009/11/28 14:13:04瀏覽1140|回應0|推薦3

吉爾吉斯首都 — 比什凱克一隅

-

-

卡狄爾在各地傳福音,帶了許多人得救信主。可是,他拿媽媽卻沒有辦法。

或者就如聖經所說的,申言者(prophet,亦即「為神說話的人」。舊譯為「先知」)除了在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2003年六月,在比什凱克有一次特會。卡狄爾的媽媽也來了。中午休息時,卡狄爾把媽媽介紹給我。她倒是頗為友善,頻露笑容。只是,她善意的笑容後面,似乎隱藏著什麼。

幾番寒暄之後,她說出了她的心聲。

「David 弟兄,」她的笑容一下子湧現了誠懇的請求,

「卡狄爾年紀不小了,請你多幫他注意一下啊。」

原來那笑容後面所藏的,是天下如一的慈母之心

那時卡狄爾已年過而立,還不滿三十五歲。

我只能報以更敞開的笑容,點頭稱是。

可是我在笑容後面,也藏著一聲嘆息。

對婚姻的事卡狄爾眼光甚高,只怕不易完成母親所託的重任。

無論如何,總算是認識了卡狄爾的媽媽。在談話之中,感覺得出她對福音雖是敞開,卻維持著相當層度的保留。

那一次見面的結果,就是這樣了。 

此後我前前後後又到了比什凱克幾次,都沒有看到卡狄爾的媽媽。

過了一年多,我又到了比什凱克。

卡狄爾問我能不能去看看他媽媽。

「其實,她一直提到你,」卡狄爾說。

我想起了她媽媽的笑容。

卡狄爾還是單身。

「好啊!你安排時間吧。就去看看你爸媽。」我欣然同意。

「我爸爸不住家裡。」卡狄爾說。

他告訴我,父親離開家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一直在某個親戚家寄住。

我問為什麼,卡狄爾只是淡淡一笑說,

「他們處不來。」

我沒再追問。

-

比什凱克之秋

- 

-

於是,卡狄爾帶我去他兒時的老家看他媽媽。

那是一條坑坑洞洞,黃土碎石,離大馬路還有一段距離的「街道」。

剛下過雨,雨水把泥土攪得整條街泥濘不堪。我跟著卡狄爾,踩著黃泥,一步步慢慢地走他這條回家的路。 

媽媽熱誠地開了門,迎接我們入屋。屋子蓋在一個大庭院邊上,旁邊還有一間小屋,出租給一個小家庭住。

說是庭院,其實是一片空地,籬笆磚牆一圍,框框理錯落著一兩間矮房子,就是一個個的住家。這一帶大多是這麼一個格局。一般庭院空地還不小,人們就在他們心力夠得上的角落裡種些鮮花蔬菜,間或有一兩棵蘋果蜜棗之類的果樹,鄉趣甚濃。

卡狄爾的童年,就在這樣的家中度過。

到了「客廳」, 自然是席地而坐。卡狄爾的媽媽預備了一些小菜,(別急,還不到羊頭大餐上場的時候)我們邊吃邊聊。

聊著聊著,媽媽開始說起她如何為卡狄爾家爭取榮耀的過程。她拿出了一疊文件,告訴我申請改換街名的種種程序。

那一本本「文件」,大部分是黃黃的對折的「單光紙」,印著筆畫泛開的藍色鉛印文字。我腦海裡浮現了自己大學時代打工刻鋼板印講義的情景。

「那時大家都在旁觀,要看看一個弱女子,又是哈薩克媳婦,怎麼能辦得了這件事。」卡狄爾媽媽嘆了一口氣說。

她實在是做了一件大事。

我饒有興致地聽著,卡狄爾只坐在一旁不好意思的微笑著。

聽完了那光耀門楣轟轟烈烈的大事之後,卡狄爾的媽媽對我越發敞開了。 

「David 弟兄,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好啊。」

「你們給人施浸,把人浸在水裏,就說人得救了,這事我不太明白。」

我心中一亮。

她主動提出這個問題,表示她有興趣了。只是還聽不出她要說的是什麼。

「哦,怎麼說呢?」我問。

「這人是怎麼得救的?是那個水救了他嗎?」

我沒回答,因為她還沒說完。

「他什麼都沒做,這樣浸一浸就得救了嗎?」

情況漸漸明朗了。

「喔,當然不是啦。」我說。

「他如果心裡不信,浸一百遍也沒用的。」

「喔,真的嗎?」她有點興奮。

「是啊,聖經是說『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也就是說,要先信,然後受浸才有意義。否則就是泡一泡水而已,泡水不會讓人得救的。」

「對啊,現在我懂了。」她好像鬆了一大口氣。 

我們的這段對話,看似稀鬆平常,談的問題也像是芝麻小事,問題的解答又如清風拂柳絮,絲毫不費力。

可是,殊不知在召會歷史上,這個問題,正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最「勁爆」的問題。成千上萬愛主的人,對這問題提出了像我一樣的答案,他們的下場卻是大遭逼迫,甚至殉道喪命。

中古時代,羅馬天主教實行嬰兒浸禮,嬰兒出生不久就要行點水禮。

嬰兒當然沒有自主意識,沒有經過「信」的步驟。這種實行是不合聖經真理的。聖經裡沒有任何地方給嬰兒浸禮任何根據。然而羅馬教天主教仍舊行禮如儀。

後來馬丁路德出來改教,恢復了「因信稱義」的真理,戳破了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的騙局。

-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濫觴之地 — 威登堡

-

-

馬丁路德1517年在威登堡大教堂門上張貼 95 條挑戰羅馬教廷,吹響宗教改革號聲。那九十五條如今已成銅鑄紀念碑,立於當時地點。

-

同時間與馬丁路德一同戮力改革的,有在瑞士蘇黎世的慈運理和在日內瓦的加爾文。他們三人將羅馬天主教的腐敗背道暴露無遺,許多被遮蓋的真理亮光,開始被恢復給所有世人。

他們為改革付出了相當的代價,羅馬天主教傾全力欲滅之而後快。

路德被追殺,慈運理被圍剿戰死,只有加爾文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上得以一展長才。

-

馬丁路德逃避追殺時藏身所在的城堡。

-

瑞士日內瓦宗教改革歷史牆。右邊四個石像中,左起第二人即為加爾文。

-

-

然而,在卡狄爾的媽媽提出的這個「小」問題上,馬丁路德沒有過關,

慈運理沒有過關,加爾文也沒有過關。

他們不敢說,「不,不信而受浸不能叫人得救。」

因為這一說,他們就要得罪那些支持他們對抗羅馬教廷的各國王侯。這些人都是嬰兒時領洗(受浸 be baptized)的。他們侯國內人口稅的公民身份根據,也是來自百姓嬰兒浸禮時的戶口登記。

路德,慈運理,加爾文在這一點上都妥協了。

但是有人不願意妥協。他們堅持,成人必須是信而受浸的,才是真基督徒。

這些人的呼聲越來越刺耳,他們的行徑也越來越極端。

結果,當年被羅馬天主教逼迫的改革派,竟然轉而與教廷聯手,一起對付這些堅持聖經原則的人。

「你們喜歡受浸?好,就讓你們浸個夠!」

他們大肆搜捕這些人,然後就將他們浸死在河裡…

-

-

稀奇的是,四﹑五百年前,在歐洲牽動千萬人心靈的問題,竟在二十一世紀中亞天山腳下「恰蓋」街的突厥民宅裡不期而然的被提出。

-

人靈裡的感覺與渴求,超越時空﹑文化,無人無物能將其掩滅。

卡狄爾的媽媽問的,不是一個小問題。

-

十六世紀,許多堅持聖經真理的信徒被浸死的地方之一 — 瑞士伯恩市亞列河 (River Aare)。

 

-

 

-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vchang76&aid=353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