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14 18:43:11瀏覽1142|回應1|推薦24 | |
編譯自:http://www.livescience.com/47344-sleep-problems-suicide-risk-older-adults.htm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老人家開始從醫院領回安眠藥。問她怎麼了,她只是說,就睡不著、容易醒,醫生開了安眠藥給她,說老人家這種問題很常見。 從那之後,凡是隔天有什麼重大事情,非有精神不可,如出國登機、參加宴席等,老人家非先吃安眠藥不可,就怕這夜睡不好,影響隔天的興致。 但是,依靠安眠藥的日子這麼久了,老人家的睡眠品質實際上沒有改善。不吃安眠藥的時候,還是睡不著、容易醒,一如往常。
***
最近的新聞才在說,台灣人一年吃了幾億顆的安眠藥,治標不治本等。 不過,筆者感覺,這樣的問題,某方面也是醫院開始開「安眠藥」所產生的。當有那麼多的人,跟醫生表示自己睡不好,因此就領了安眠藥回來。 久而久之,人們誤以為「安眠藥」真的具有「安眠」的治療效果。
實際上,所有的安眠藥、鎮靜劑,都是用蠻力強制作用在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它只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作用,並沒有任何的治療效果(治療就是會康復的意思)。 簡單地說,就像是電腦的強制關機一樣,不應該常常這樣,也應該只在急迫狀況下使用。 因為,每一次的使用,都是對系統的干擾與傷害。
但確實如同這篇新聞所呼籲的一樣,多數的睡眠困擾,都是可以藉由生活習慣來改善的。 例如:睡前2小時不吃東西(讓腸胃放鬆)、睡前不劇烈運動(腦部放鬆)、睡前4小時不使用含咖啡因的飲食(腦部放鬆)、睡前不看電視(腦部放鬆)等。 或是其他藉由建立規律作息、增加日間的規律運動習慣、改善硬體舒適度(噪音問題、溫濕度、床墊、枕頭)、睡前靜坐瑜伽(放鬆與腦波轉換)、補充有助於睡眠的營養成分(GABA、維生素B6)等。 當然,若是因壓力而起的,當壓力問題被處理了,睡眠問題才能真正改善。
少數的狀況,才是需要進一步觀察與治療的。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猝睡症等。
***
雖然說,大部分的狀況都可以從生活習慣改善;但不表示,「睡不好」,不是嚴重的問題。 事實上,長時間的睡眠品質低落,對於身心健康都有十分嚴重的影響。 生理方面可能反映在血壓升高、血糖控制不良、心臟疾病促發、消化系統問題等;另外根據研究,這會使人面對環境與工作,產生更多的壓力與負面情緒,嚴重可能引起憂鬱與強烈的焦慮。
一篇刊登在JAMA Psychiatry的美國研究指出,受有睡眠問題困擾的老年人,比起其他老年人,有更高的自殺風險。 這個研究囊括了14,400位65歲以上、居住於美國麻州、康乃狄克州、愛荷華州、與北卡羅萊納州的老年人,追蹤時間長達10年。在這10年內,有20位老年人因自殺死亡。 根據研究分析,從一開始就有睡眠困擾的老年人,比起其他人有1.4倍的自殺風險。若將同時具有憂鬱的情況考慮進去,依舊有1.2倍的風險。 與美國情形相較之下,在台灣,因自殺死亡的比例,也一樣是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從下圖可以明顯了解,近10年來都是如此。
當然,老年人的自殺問題原因有很多;但至少,「睡眠困擾」可以作為臨床上自殺防治的篩選因子,盡可能的即早發現,協助老年人擺脫生活中的危險因子。 根據這篇研究的作者表示,3/4的老年人在自殺前一個月,有就醫的紀錄。如此一來,透過尋問病人的睡眠情形,可以用來判斷自殺的風險。 還有許多影響自殺風險的因素,例如物質濫用、慢性疼痛問題等,沒有辦法被考慮在這個研究內。但長期睡眠不佳,原本就可能使人對於各種負面情緒的控制力下降,提高自殺風險也就是可能造成的結果之一。 *** 閱讀這樣的研究,並不是強調失眠的恐怖,而是應該重視睡眠品質。 人一生中有超過1/3的時間在睡眠,因此也特別容易被認為無所謂而輕忽。
改善睡眠品質,讓每一個醒來的時候,都有嶄新、充滿活力的一天!
參考資料: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3, 201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4.1126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02年死因統計。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5012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