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1 00:10:09瀏覽887|回應0|推薦13 | |
前言 泰國與烏克蘭相繼爆發反政府活動,同樣佔據政府機構,同樣被視為要動搖合法民選政府。 不同的是,泰國示威者代表少數既得利益者,雖宣稱站在民主這一邊,但視多數選票代表「無知者」,拒絕再次選舉,而要建立「指定領導人」的政府。 烏克蘭示威者大多成長於冷戰、蘇聯瓦解後,希望加入歐盟,拒絕俄羅斯;即使因此經濟凋零,仍要「歐洲風格」,除此皆屬落後粗魯的、令人生厭的。 泰國有泰王做為最後仲裁者,烏克蘭則有個「現代沙皇」普亭虎視眈眈。兩國抗爭者要二選一,但現實裡從來無法「非此即彼」。民主的本質與實踐,也從來沒有烏托邦出現。 ※ 烏克蘭親歐洲的反對派八日再度發動大規模抗議,數十萬民眾湧入首都基輔,在市中心的貝薩拉比亞廣場推倒列寧雕像,並用鐵錘擊得粉碎,引來一片歡呼。 烏克蘭許多城市的列寧雕像多年前就被推倒,但基輔的列寧雕像一直存在。抗議男子貝洛柯說﹕「數十年了,人們一直在等待這一時刻,如今終於成真。」他把一塊大理石碎片裝進口袋,說「這塊是列寧的手」。 烏克蘭在與歐盟簽署貿易協定時,突然「暫停」,引爆親歐民眾不滿。數十萬人湧上街頭,要求總理亞努科維奇下台。他們攻占基輔市政府,包圍內閣總部,衝向總統府,警民嚴重衝突。 最近四年,歐盟以簽署政治貿易協議的甜頭,引誘六個前蘇聯國家採行歐洲的民主價值觀。烏克蘭反應最快,二○一一年就簽了。俄國立刻提出前蘇聯國家經濟整合的構想,與白俄羅斯、哈薩克組成關稅同盟,希望其他四國加入。 加入「俄盟」就不能和歐盟簽協議,非此即彼。烏克蘭遭俄國多方施壓,經濟損失重大,終於承受不住。反對派譴責政府,貿易政策走回頭路,他們要歐洲,不要俄國。 北約秘書長呼籲官民克制,稱強制與暴力不是民主社會解決衝突的手段。他強調,尊重烏克蘭人民的民主理想,要求烏克蘭尊重言論自由,以憲法與民主準則行事。但沒有跡象顯示政府和反對派會達成妥協,持續的騷亂可能使總統面臨嚴峻選擇,包括可能動用安全部隊鎮壓,許多抗議者也擔憂,鎮壓似乎不可避免。 亞努科維奇回應下台的壓力說:「如果想要歐洲的標準,必須以法律為框架,這是民主的本質。」對他而言,加入歐盟需進行政治改革,釋放政敵季莫森科,又要面對俄國報復。他既不特別親俄,也不信仰民主價值,只想確保連任。 烏克蘭的天然氣仰賴俄羅斯,若遭報復,成本增加會拖垮經濟,烏克蘭不敢冒失去俄羅斯市場的風險。亞努科維奇表示,歐盟未能承諾足夠的經濟援助,幫助抵銷投入歐盟所需付出的代價。相形之下,俄羅斯承諾的甜頭,實惠多了。 但親歐派認為,加入歐盟可加快民主進程,改善投資環境,提高經濟競爭力。加入「俄盟」,將被拴在一個以裙帶資本主義和政治偏袒為基礎的經濟體系裡。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烏克蘭人,甚至在最傾向於俄羅斯的東部,都支持入歐。 加入歐盟才有好日子?不少烏克蘭人心中有問號。 抗議者帶着激動神情,反覆表達他們做為歐洲人的一面,他們強調禮貌、友好和整潔,這是「歐洲風格」。其他一切都是落後粗魯的、令人生厭的,就是「蘇聯風格」。 本月是橙色革命九周年,當年的革命迫使當局取消頗受爭議的大選結果,並重新投票。這次的抗議者多為二十到四十歲的人,是第一代完全擺脫冷戰集權主義影響的人。他們在許多價值觀上對歐洲的認同,甚至比加入歐盟帶來的經濟利益更有價值。 抗議者堅持在示威活動中不能有明顯政黨行為,不希望被政府抓住把柄,說成是試圖顛覆政府的政治行動。但抗議民眾在遊行中,一路高喊革命。總理阿扎羅夫在與西方國家使節會面時說,「這是一場政變。」 美國和法國不同意,「這不是政變,軍方沒有干預。」俄羅斯總統普亭則說,這些群眾在搞「集體迫害」。偏保守派的烏克蘭人更把寬容、一視同仁和開放等連結起來,稱為「寬容病」,即那些嚮往西方的人是軟弱、墮落和危險的。 活動人士深知這種恐嚇戰術的厲害,他們更試圖緩解「恐俄病」形象。學界呼籲抗議者吸取橙色革命教訓:和平示威、世代與文化上的團結,意識形態中立,要圍繞歐洲理念重新整合,與民族主義、分離主義勢力相抗衡。 同樣是民主,同樣有選舉,烏克蘭人較偏愛「歐洲風格」,這是一種民主價值觀的選擇。抗議人士說,即便這次活動無法把烏克蘭推向歐洲,仍將發展公正與團結的非暴力、非意識形態運動,最終建造公民社會。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