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0/27 01:12:13瀏覽1121|回應6|推薦50 | |
http://tw.youtube.com/watch?v=0b83VKvbkGA&feature=related 有天,朋友要我說出最喜愛的三首歌。對於這種「快問快答」的考題我很少碰到,也很少問自己。手指頭直接算了一下:The Beatles的Penny Lane,Bee Gees 的Too Much Heaven...,還差一首,應該還有更愛的吧?可是一時之間無法定奪。老實說,這些答案應該都是最直覺的反應,沒有思量斟酌的餘地。比方Penny Lane,高中就愛上的歌,中間一段像賣芋頭冰的「噹噹噹」也可以變成音樂的元素,而後面有一段奮力拉拔高亢的小號,每次聽了都莫名其妙想哭。 另外一首候選者,是The Way We Were,可惜我喜歡的版本不是人聲唱的,所以喪失資格。這得解釋一下。小時候我和哥哥每晚九點守在收音機旁,等著漢聲廣播電台的吳樂天講古「廖添丁」。節目開始前的空檔,就會播放純樂器演奏的The Way We Were。那時我當然不曉得歌名,更不曉得原唱的芭芭拉史翠珊。只記得那旋律有種魔力,醞釀著待會講故事的氣氛。那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童年的喜好會跟著你一輩子,這往往是感性的印模與宿戀,非關知性的分析與後來品味的陶養。有位朋友是知識的巨人,不,巨靈,對文藝音樂的鑑賞也吹毛求疵。幾年前的某天,他說他去聽梁靜茹的演唱會,...想必我是一臉錯愕吧?(當時的我很藐視台灣流行樂)他尷尬地解釋:「沒辦法,小時候讀琦君的文章,往後對這種甜美風格就毫無招架的能力了。清朝的龔自珍有天無意間吟頌起吳梅村的詩,友人聽了臉露鄙夷之情,龔連忙尷尬的解釋:梅村的詩固然寫得不高明,但卻是自珍小時候媽媽用鄉音朗誦給他聽的,所以一輩子不能忘情」。服了他!就這樣引經據典,朋友化解了自己的窘境。 後來我決定了我的第一名:Roberta Flack的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小時候聽這首歌的感覺很特別,或者說,怪怪的。我腦中浮現出來的畫面是暗夜裡一個小女孩有氣無力地自言自語,身旁有一朵白花開著。它「詭異」的旋律一直跟著我,好幾年後我才懂了英文歌詞,三段漸進的親密層次,越聽越愛,也喜歡Roberta Flack。後來查了這首歌的來歷,是1957年Evan MaColl寫給老婆Peggy Seeger的歌,1969年被Flack唱紅。我眼睛亮了一下:Peggy Seeger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民謠歌手Pete Seeger。 歌曲,好像可以帶我們回到語言尚未完整的童年,一切都是用哼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