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2 18:01:12瀏覽651|回應0|推薦6 | |
動物的沈默好深好深!圖片出處:http://www.lca.org.tw/report/d5-p3.htm 有語言陪伴的孤單,才更顯出真正的孤單。童話場景中,棄兒的喃喃自語,孤寂的禱告和許願,都是語言的魔力在運作。每次想到關於惡毒後母這種主題的童話故事,不知怎地,我總是會想到 Peter Singer 的《動物解放》關於「鬼媽媽」殘忍的猴子實驗。這本經典披露了許多人們不願面對的真相,而這個例子把死讀哲學的我打醒了,讓我稍微弄懂語言和幻想力神秘的泉源。科學家做出恐怖的布娃娃母猴,來研究小猴子的心理創傷。該書第 90 頁的報導讓我揮之不去: 「第一個鬼媽媽在設定時刻或在操縱下噴出高壓空氣,空氣之強,會真的把小猴子的皮都吹掉。在此情況下小猴子的反應如何?牠只是把媽媽抱的越來越緊,因為受到經嚇得幼兒是不計一切代價要緊貼母親的。我們沒有得出精神病的後果。 可是,我們不死心。我們另造了一個厲鬼布媽媽,它把小猴子搖得如此之兇,以致小猴子的頭和牙齒嘎嘎作響。可是小猴子還是把媽媽抱得越來越緊。第三個厲鬼布媽媽是肚子裡裝了彈簧,會把小猴子從肚子這邊彈出去。小猴子被彈出去以後,又從地上爬起來,重回布媽媽懷抱。最後,我們造了一隻箭豬布媽媽。在指令下,布媽媽會從腹部彈出許多銅刺來。小猴子被銅刺所阻,感到非常受挫,可是牠們會等待,等銅刺縮回去以後,重又返回媽媽懷抱」。 眼瞼被縫合的小猴子。圖片出處: http://www.lca.org.tw/report/d5.img/antivivi02.jpg 顫抖的小猴子精神分裂了嗎?牠的世界會不會錯亂?如果這種實驗如法炮製用在人類幼兒身上,又會如何?克萊因 (Melanie Klein) 對於兒童精神分析的開山研究,讓我們對童話故事的來源有更合理的揣測。在生命最早期,善與惡必須分開,這是出於嬰兒心理本能的自保策略,否則把善惡混淆會帶來更大的災難。也就是說,嬰兒並不總是餓了就可以立即得到餵養。他一定要學會「自以為是」的辨認:滿足他的就是好乳房,遲來的就是壞乳房。嬰兒還沒能大到認清並接受、承受善惡是同一個來源。如果沒有辦法區分好乳房和壞乳房,嬰兒可能無法清楚分別愛和殘酷,也無法被信賴地餵食。更重要的是,幻想力在此起了作用。現實中同一個乳房,在嬰兒的幻想中被分裂為二。同一個媽媽也在幻想中一分為二,接著,同一個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同一股力量分割成上帝和魔鬼。 (待續)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