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錦繡與蘋果
2010/06/02 10:29:19瀏覽458|回應4|推薦0

這個週末在我們家附近的體育館正在辦旅展,吸引著附近鄰居不少人去參觀。我們週日下午剛參加一個聚會回來,想著明天就要收攤了,也不妨順道過來湊個熱鬧,也許可以發現甚麼有趣的行程或景點可以去走走。沒想到三個小時逛下來,各地的特產沒吃,旅行團沒看幾個,卻花了最多的時間與金錢在兩家套書的批發商。如果只算我們所買的書帳面上的標價,總價應該超過四十萬台幣。足以買一台小車開回家了。

 

我們倒底買了甚麼呢?昨天貨剛送到,讓我來細數一下:有六大冊的《海內外中國名畫全集》(錦繡文化),一百零八冊的《新知識圖書館》(錦繡文化),二十冊的《世界短篇小說選》(故鄉出版),三十六冊書加六片VCD並附實驗器材的《科學真有趣》(錦繡文化),四百一十五片的DVD(Discovery Channel的節目精選),十六鉅冊加上百片CD的《古典音樂四百年》(智慧之窗),四十片DVD附解說的《古典音樂四百年──歌劇、芭蕾、與樂團》(智慧之窗)。光箱子堆起來就與我的身高相仿。

 

(錦繡文化出版社推《海內外中國名畫精選》時的海報。如今該套書已被拍賣踐售。)

 

 

我詳列這些書目的目地是甚麼呢?不是天真的以為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裡都讀完、看完、或聽完這些內容,更不是為要炫耀自己甚麼東西(我認識的人裡面許多人藏書比我多的多,這些書或CD可能還不是他們願意考慮收藏的呢!)。而是想要讓大家知道,這些東西加起來,總共只花了我們四萬元,連一折都不到(我買書可不殺價的。)

 

為什麼?一套套保存人類文化最精隨部分的書籍與影片,竟然只要一折的價錢?

 

我不是假定知識學問必須用高價來換取,也不是說用更便宜的價錢販賣書籍就是不好。事實上,剛好相反。因為我自己小時候也是在比較清苦的眷村家庭長大,常常每個週末要走四十分鐘到附近的一個圖書館才能讀到一些課外書籍。因為爸媽幾乎沒受甚麼教育,也沒時間陪我來這麼遠來借書,所以小小年紀的我必須自己走去,一本一本的在那裡讀,到圖書館關門後再回家吃飯。我的記性不是很好,常常覺得讀過的東西回到家就忘了,所以那時真的很羨慕有書可以讀的家庭。二十多年前,「一本」像樣的綜合百科全書的價錢大概就是我媽路邊攤賣麵三天的所有收入。也因此,等到我讀研究所有能力自己出錢買書時,如果在書店裡看到一本好書就覺得好像欠它的一樣,總想要買回家讀。也曾經買到沒錢吃飯,買到沒有書架放,才只好稍加自制,更多培養挑書的眼力。如果有好書便宜賣,最高興的人當然就是我。

 

        (補充一點,其實我習慣是不買套(叢)書的,一方面總價太高,另一方面是我喜歡挑真正值得讀的書或想要讀的才買,不是為了裝飾牆面或填塞書架的空位。除了今天以外,唯一的例外是那套三十鉅冊的《大美百科全書》。那也是在二手書店裡看到老闆自行殺價到不忍不買才下手的。算是實現了小時候想擁有一套百科全書的夢想。)

 

所以,拉回到我原來的問題。我的問題不是「知識可不可以用平價的方式傳遞給更多的人?」。我的問題乃是:「為什麼,一套套保存人類文化最精隨部分的書籍與影片,如今竟然只要不到一折的價錢?」

 

賣書的老闆回答很乾脆:「因為錦繡文化(出版社)兩年前倒了,老闆被關,員工只好把賣不出去的書便宜賣。反正台灣以後不會再有其他出版社敢出這樣大部頭的套書了。喜歡要趁早買,以後就沒有了。」其他的書或影片也要不是因為版權問題就是生計問題,只好忍痛賠錢賤賣。

 

「…以後不會再有人出這種大部頭的套書…。」我心裡一直回想著這句話。

 

我不是不知道市場行銷的基本道理。像台灣這樣小的中文繁體字市場(頂多加上香港與北美),出這樣的大部頭書套書註定是要賠錢的。只要書商動一點頭腦,挑一些知名的作家,找對適合的族群,挑起一些聳動的話題,幫年輕作家打廣告出名,翻譯一些歐美暢銷小說,賺些書錢並不是太難的。但如果是這樣,那些冷門的,不知名的,印刷費貴的(如畫冊),可以開拓讀者視野的,未來可能重要的等等書籍就會越來越沒有人知道,所以這些書的印刷數目就更少,單價就更貴,買的人也就更少,如此惡性循環。這將使得這個社會的讀書人眼目就越來越狹隘,頭腦就越來越簡單,思想越來越單純。

 

當然,書籍的出版經營越來越困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網路與電子書的大行其道。我想,這終究是一個不可能停止的過程。《大英百科全書》幾年前停止再出紙本印刷可視為一個明確的風向球。這代表傳統的紙張印刷書籍就算不會消失,但其銷量也必將大幅萎縮。電腦記憶體可輕易複製與傳送的特質已經對「知識的價值」產生極重大的衝擊。

 

這讓我想到Apple這個公司。最近她的市場價值已超過微軟,成為全球第一大的科技公司。這當然要拜其傳奇CEOSteve Jobs近年來所主推的行動電子用品大賣所致,其中包括iPodiPhoneiPad之類的產品。我的同事中有許多人為蘋果的愛好者,對其電子產品使用的流暢度與抓住顧客的品味導向讚不絕口。雖然蘋果的產品並不是以擁有最尖端的技術性領先其他廠牌,也非市面上功能最強大完整的產品,更非市場價格最低廉的選擇,但是其成功絕非偶然,反而是有其一定的脈絡可尋。一般商界人士都了解,蘋果的產品從外型到使用界面,從市場區隔到行銷手法,精密與優越的設計感是其產品的評價與客戶忠誠度遠遠超越其他對手的原因。

 

 

這個「蘋果」式的成功,其實有點接近我之前所提的關於出版業的景況,反而令我擔心。因為像GoogleAppleMicrosoft等科技發展的公司(或將來的雲端運算),其「所有的產品」(注意,是所有的),都只是在製造一個更快速有效的訊息傳遞工具而已。許多人以為她們花了大量的設計心血在改進產品,就是在促進人類的生活。但是,那真正能影響我們心靈的可不是這些「工具」啊!而是裡面的「內容」!就像有人可以用iPad讀書,有人可以用它看電影,有人用它打電動,但也有人用它來看A片……

 

當資訊科技越來越發達,知識與訊息越來越隨手可得的時候,我們的人心就會不自覺地傾向滿足於較簡單容易、直覺就可以處理的內容。因為會想「反正難的部分就找另一個服務更好的軟體來幫忙處理就行了」,或是「平時不需要讀書,反正這些在網路上用GoogleWikipedia都查的到」。二十世紀中期,電腦發明以前,做學問或創作前都必須寒窗苦讀許多年,學習了許多看起來不相關的東西,然後才能靠一步步的推演反省,累積出一點點的智慧結晶,以供後人的心靈得滋養,頭腦被啟發。但現代的學生卻是從一出生就開始倚賴別人所提供的資訊、篩選過的內容、整理好的知識、與規畫好的方向來走。這件事,其實很容易地從現在大學生的課堂報告裡看得出來。而他們,將是我們明日的社會主流力量。

 

一個心靈與思想日漸貧乏的世界,正隱藏在科技發展的背後悄悄來臨。

 

這才是我所擔憂的,也是買下這些書籍背後的一點點反省。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也知道網友中有不少人因為年輕時沒有機會多讀書,雖然學歷不高且工作待遇有限,但是他們憑著對文學藝術或知識的愛好,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孜孜不倦地讀了許多連現在大學生都讀不下去的好書。網路的發展也幫助他們更能得到許多學校學不到的知識。他們的靈魂與生命應是豐富有內涵的。可惜這樣的情形畢竟是少數。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我們能做甚麼呢?也許很少很少。我與妻子在整理這些書以後,會昭告鄰居親友,歡迎他們來借閱。也許讀這篇文章的你/妳,可以在離開電腦螢幕後,找一本好書來讀,仔細思想一些人生的重要問題。電腦雖不可少,但不是最重要的,書籍也不是,最重要的是上帝所賦予我們這顆寶貴的心靈與思想的能力,不要冷落她了。讓我們先帶她回到真理的大海裡,那時她就會再帶領我們享受那自由徜徉、發現真實的喜悅。

 

 

(突然有一個想法,如果有人願意號召一些人捐錢,買下這些便宜又有價值的套書,送往圖書資源較缺乏的山地或鄉村,會是一種好的投資嗎?也許那裡的孩子或成人才更懂得珍惜書裡面的內容,不是嗎?現在許多送書到鄉村的計劃都只是送一些散裝書,內容參差不齊。也許這會是另一個彌補的方法。但也許不切實際,天馬行空。歡迎大家一起供獻寶貴意見。)

 

 

延伸閱讀:不可說的秘密

延伸閱讀: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延伸閱讀: 好書分享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