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籍介紹:《神學詮釋學》(Is there a Meaning in This Text ?)
2017/12/17 14:09:49瀏覽2118|回應2|推薦5

書籍介紹:《神學詮釋學》(1999年今日基督教雜誌年度好書)

   

    雖然這本《神學詮釋學》明顯屬於小眾市場,可能只有若干神學或哲學背景的讀者才能讀得下去,但我個人卻認為它應該是校園出版社所有翻譯書籍中,獻給華人教會最重要的禮物之一。

    任何對《聖經》經文稍有鑽研的基督徒都該讀過一些解經書,應該也會發現有時同一段經文某本解經書的講法與另外一本明顯不同。這時就會需要再去讀釋經學的書籍,了解教會歷代以來各種解釋聖經的傳統與方法,才能進一步判斷這些解釋方式是否合宜。但是鮮少人會再去更追究這些釋經方法背後的哲學或神學基礎到底是如何,難道《聖經》的解釋並非信仰判準的權威,反而是信仰的結果?這樣說來,任何一個文本(text)還能夠有真正的意思嗎?(這就是原書英文名稱的幽默之處)

    這本《神學詮釋學》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而寫的。原因是,近代的文學批評理論已經發展到後現代的解構主義,認為作者原本寫作的初衷對當代的讀者以無特別的重要性,此外文本的意義也沒有絕對性,一切是讀者的理解或想像來重新定義,不但完全相對也不再有任何規範。簡單歸納起來就是羅蘭·巴特著名的口號:「作者已死」。我們可以想像,若是《聖經》詮釋也這樣應用,讓每個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可以有個人的解讀而無絕對標準,那整個基督教信仰幾乎就可以拆散解體了(事實上,這樣的情形的確已在教會歷史上發生,只是還未那麼極端)。

    范浩沙在這本書中傾其全力對這樣的發展作出他了不起的回應:他首先整理後現代詮釋學中對於作者、意義與讀者角色的質疑,指出這背後牽涉到的是在哲學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預設,因此也可以有神學性的整體回應:相信作者實在論、詮釋理性論與讀者責任論。透過這種哲學性的分析(他也承認這中間有使用如哈伯瑪斯的溝通理論)並神學性的整合,范浩沙成功地讓「作者復活」,重新確立詮釋學中關於作者與文本的價值。更重要的意義是,這並不只是針對《聖經》解釋,而且是可以應用於所有其他非宗教的經典詮釋。他展現出神學如何可以成為眾學科的引導者與保護者,讓知識可以在穩當的信仰基礎上得以重新建構。而這正是西方人文主義在離棄基督教信仰後因自我解構而無法回應的窘境。

    最後,就寫作表達來說,本書也是非常精采的,因為作者並非都是艱澀的神學或哲學術語來論述,而是以相當清晰的白話語言來一步步說明帶領。每一章的後半部也都安排一些對於聖經詮釋理論的真實難題並他誠摯的回應。因此,雖然明知這本書恐怕難吸引到太多讀者的青睞,但作為神學與後現代詮釋學並現代基督徒間的對話橋樑,我還是衷心推薦給所有的華人基督徒讀者,特別是那些對釋經或講解真道有負擔的同工。


     (本文為作者應邀為2017校園雜誌六十週年紀念特刊推薦最經典的一本校園書)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109548865

 回應文章

博客來網路書店
2018/08/02 13:33
歡迎到博客來購買<神學詮釋學>,請善加利用站內的搜尋功能找書。

博客來
博客來網路書店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2/18 17:39
意義只到釋者「滿意」為止。
Daw-Wei(dawweiwang) 於 2018-03-06 17:06 回覆:

真是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