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滿洲人在台灣 (上)
2013/02/28 17:34:25瀏覽382|回應0|推薦18

長天傳播耗時五年籌畫的《台灣人在滿洲》播出後,獲得廣大迴響。五千名台灣人在滿洲或經商致富、或從政成貴,但內心充滿無奈與惆悵…那麼滿洲人在台灣呢?

導演鈕承澤拍了《艋舺》後,毀譽參半。反對者認為,劇中過度渲染的暴力情節,讓萬華形象矇羞,更有人尖銳質疑:《艋舺》裏打打殺殺、四處斑駁的血跡,洩露鈕承澤年少青狂的生命軌跡。

但我寧可像隻鮭魚,精疲力盡的從結果回溯過程與本質,以求窺視生命的全貌。

身為滿洲貴族後裔,鈕承澤從小自然對祖先懷著特殊的濃厚情感。只是,年輕時的鈕承澤不幸身處那個拒絕多元的時代,凡事都有既定的視野與論調,也不容反駁解釋的機會。於是,鈕承澤心中雄濤偉略、戰功彪炳的前人形象並先嚴重扭曲,方能迎合漢族為主的中國觀,但這談何容易?

近代頗具權威的青少年心理學家Erikson提出:青少年發展面對的最大為危機是「認同」:如果此時統合危機得不到化解,當事者難免傾向角色混亂。年輕時的鈕承澤可以找誰認同? 既不是原住民、客家人、本省人,更不是所謂的「外省人」! 回想在藍綠政權互易的年代,多少成年人受制於精心設計的圈套? 那麼,豈能奢望一個青少年有能力戡破縱橫三個世紀滿漢政權移轉所累積的族群恩怨? 在處處質疑「我到底是誰」的生活情境下,鈕承澤不可避免捲入狂飆期的風暴中。

遲至2010年,媒體才揭露一九○四年的清廷如何面對美國聖路易的世博會,才出現對滿族統治階層較公正客觀的評論:「一個懂得如何與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建立私人情誼的慈禧」、「一批充分理解文化外交重要性的洋務大臣」…人生無它,高度共鳴而已。如果這樣的聲音能提早在台灣出現,即時讓年輕的鈕承澤找回生命的共鳴,我相信《艋舺》會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格。既然我們曾錯失理解滿洲人在台灣的心路歷程,豈能再誤解四十多萬東南亞勞工與配偶的感受? 欣然樂見眾多民間組織,竭力化解文化隔閡,尋回心理的那份尊重,讓泰、菲、越、寮…等新住民視台灣生活為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p.s.
兩岸對三國時期的不同評價足以拓展我們的歷史觀,但兩岸同屬漢人政權,如《甄嬛傳》的大眾媒體仍將滿洲皇室窄化成爭寵奪權的後宮,統御萬里江山所需之胸襟、見識、謀略、氣度與格局就無聲無息的隱沒了…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vincijourney&aid=7344761